分享

痹痛宁治疗痹证——李寿彭运用痹痛宁治疗痹证经验

 华华YHBH0207 2022-09-2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第 2309 期

图片

作者 / 1,2向其兴1陈静3李寿彭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2湖南中医药大学3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图片

李寿彭主任乃第二批、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老从医近60年,年过八旬仍坚持临床,笔者有幸跟随李老学习,悉听其谆谆教诲,现将其运用“痹痛宁”方治疗痹证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痹证的病因病机

李老认为,痹证主要是发生在运动系统中以肢体筋肉关节疼痛为主的病证。寒湿和瘀血是其重要原因,关键病机是寒湿和瘀血导致的“不通则痛”。

1.1 寒邪致痹寒邪为六淫邪气之一,由寒邪为主所导致的痹证则为寒痹或者痛痹,其表现以疼痛较甚,得热缓解,痛处固定为主。如《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故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寿夭刚柔》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其寒多者为痛痹。”

李老认为寒邪是导致痛痹的主要原因之一,寒邪侵袭机体,客于筋肉关节,痹阻经络,气血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导致的痹证,除了疼痛,还可出现肢体麻木,盖因气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气虚为麻,血虚为木,故肢体麻木。正如《圣济总录》所言:“寒气胜者为痛痹。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痛本于寒气偏胜,寒气偏胜,则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

1.2 湿邪致痹湿邪也是六淫邪气之一,由湿邪为主所导致的痹证则为湿痹或者着痹,以肢体重着、肿胀、麻木不仁为主。《说文解字》曰:“痹,湿病也。”《景岳全书》曰:“以血气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着不移,是为着痹。”《奇效良方》记载:“湿气留而不移,汗多,四脚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为著痹。”《明医指掌》曰:“湿痹:湿胜,脉沉缓,留住不去,四肢麻木不拘急,浮肿。”

李老认为,湿邪是导致痹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湿邪具有重着、黏滞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机体导致的痹证,往往疼痛位置固定,以局部重着、酸痛为主。正如《证治准绳》所曰:“着痹者,着而不移。”龚廷贤《寿世保元》曰:“著痹,著而不行也。”

1.3 瘀血致痹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具有致病作用,可导致痹证的发生。如《素问·痹论》曰:“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素问·五脏生成》曰:“血凝于肤者为痹。”由瘀血导致的痹证,以肢体疼痛、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痛点固定。正如《医学心悟》所云:“痹证经络不通,疼痛或肿痛。”《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瘀血不散疼痛。”《太平圣惠方》曰:“身体疼痛,血脉凝滞。”

2 痹证的治疗方法

依据寒湿和瘀血在痹证发病中的偏重,李老强调治疗应有所区别。

凡以寒邪为主的痛痹,应遵循“寒则温之”的原则,以温经散寒为主要治疗方法。正如《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记载,治疗痛痹“夫宜宣通,阴寒为痛,宣通气温经而愈。”《景岳全书》曰:“痹证之寒胜者,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即当从温治之。”《医宗必读》曰:“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可见,寒邪导致的痛痹,应当以温阳为主,选择大辛大温之剂,以散寒止痛。李老临证多选择附子、细辛、肉桂、麻黄、桂枝等温阳散寒止痛之药。附子补肾益火,温里扶阳而止痛;细辛通达内外,温经开窍而止痛;麻黄散寒解表,宣畅气机而止痛;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痛脉;桂枝温经止痛,助阳化气。现代研究证实,麻黄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多糖等成分,能持久温和地收缩血管,通过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起到中枢镇痛作用,同时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细辛有镇痛、镇静、中枢抑制、局部麻醉等多种药理作用,其镇痛效果可与吗啡媲美。乌头碱是附子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所含的双酯型生物碱可在小鼠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用以上这些温阳散寒止痛药时,李老强调一定要注意辨证,对于疼痛为主,兼见夜间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虚则适用,而对于阴虚、血亏者慎用。

凡以湿邪为主的着痹,治疗应以除湿为主。同时李老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主运化水湿,湿邪多与寒邪及风邪合而致病,治疗着痹还应兼顾温阳健脾,散寒祛风。正如《医宗必读》所说:“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李老治疗以湿邪为主的痹证喜用独活、羌活、苍术等药物。现代研究证实,独活、羌活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并且二药合用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苍术有散湿除痹、通利关节之效。

瘀血导致的痹证疼痛,以活血化瘀定痛为主要治疗方法。《临证指南医案》记载:“若症之实者,气滞血凝,通其气而散其血则愈。”血瘀为主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兼寒者,治以散寒化瘀;兼湿者,治以利湿化瘀;兼热者,治以清热化瘀;兼痰者,治以祛痰化瘀;兼气滞者,治以理气化瘀;气郁为主者,则治以行气解郁;虚实夹杂者,则以活血化瘀兼扶正为法,如补气化瘀、补血化瘀、滋阴化瘀、温阳化瘀等。李老治疗瘀血为主的痹证常用川芎、姜黄、三七、延胡索等药。川芎富含生物碱、有机酸、多糖及内酯类物质,具有活血化瘀、抗炎镇痛等作用,且对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有效缓解疼痛等症状。姜黄中所含的姜黄素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而减轻炎症刺激和反应,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三七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延胡索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为止痛要药。

3 “痹痛宁”的组方及方药分析

李老认为,基于寒湿和瘀血是痹证的主要病因,本着“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则,当以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自拟“痹痛宁”治疗,疗效显著。基本药物组成为:细辛5 g,肉桂5 g,麻黄5 g,羌活12 g,独活12 g,苍术12 g,桂枝10 g,川芎15 g,制附子12 g,姜黄12 g,三七12 g,白芍15 g,延胡索12 g,炙甘草10 g。此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加减组方而成。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阳虚寒证疼痛的基础方,散寒止痛之效卓著;桂枝汤为解肌调和营卫的代表方;九味羌活汤为李老治疗痹证的基础方。方中麻黄有散寒通滞之功以治寒痹;制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细辛发散风寒止痛;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芍药、甘草配延胡索,缓急止痛,常用于阴血虚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挛急作痛;羌活、独活、苍术辛、苦、温,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其中羌活长于祛上部寒湿邪气,独活长于祛下部寒湿之邪,三药而用,为祛一身寒湿邪气的常用组合;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姜黄辛、苦、温,活血行气,通经止痛,长于治臂痛;三七甘、微苦、温,活血化瘀止痛,与川芎、姜黄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李老指出,凡是发生在运动系统以肢体筋肉关节疼痛为主的病证,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肩周炎、跟痛症等,均可参考痹证论治。临证使用痹痛宁时,还要根据寒湿邪气及瘀血偏胜不同,随证加减:寒胜者,加川乌、草乌;湿胜者,加薏苡仁、木瓜;瘀胜者,加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等;若寒湿痹阻日久,郁而化热,则去制附子、细辛,加防己、黄柏、黄芩。此外,李老强调痹证还应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而相应增加引经药或者剂量,如:头痛者,加蔓荆子;颈项僵痛者,加葛根;腰及以下疼痛者,加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上肢疼痛者,加桑枝、桂枝等。

4 针药结合,分经论治,以提高疗效

李老治疗痹证,强调辨证与辨经相结合,既肯定中医药在痹证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针灸对经络的调节作用。《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临床治疗痹证应针药结合,避免只针无药,或只药无针。例如: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颈腰背及下肢后侧部疼痛与其关系密切,针刺时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配合远端取穴,如膀胱经络穴飞扬穴、本经输穴束骨穴,以调节膀胱经经气;少阳为枢,人体侧头部、胁肋部及下肢外侧疼痛与其关系密切,针刺时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如足少阳胆经输穴足临泣穴、络穴光明穴、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身体前侧的疼痛多与之相关,针刺时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如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络穴丰隆。

5 验案举隅

余某,男,55岁,2021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腰部酸痛伴右下肢麻木疼痛1 年,加重1 周。刻下症见:腰部酸胀,右小腿外侧麻木疼痛,双膝关节酸软发凉,劳累及天气变化时腰痛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舌淡,舌下络脉青紫,苔薄白,脉弦紧。查体:腰椎生理弧度变直,腰椎椎旁及棘突间隙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4 字试验(-),屈颈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辨为寒湿瘀滞证。治法:散寒除湿,活血止痛,温阳通脉。治疗措施:针药并用。中药以痹痛宁加减,药用:制附子12 g,细辛5 g,肉桂5 g,麻黄5 g,羌活12 g,独活12 g,苍术12 g,桂枝10 g,川芎15 g,白芍15 g,牛膝10 g,炙甘草10 g,延胡索12 g,姜黄12 g,三七12 g,桑寄生12 g,杜仲15 g。7 剂,水煎服,日1 剂。同时嘱患者勿劳累及受寒,卧硬板床,减少担、挑、抬、拿、背,保持大便通畅。此外,予以0.35 mm×70 mm 毫针刺足太阳膀胱经腰部穴位如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及右环跳、委中、飞扬、昆仑等,针感向下放射到下肢,接通电针,留针20 min。

2021 年10 月15 日复诊:腰部酸痛及右下肢疼痛明显缓解,双膝关节怕冷减轻,右小腿外侧稍感麻木,舌淡,苔薄白,脉弦缓。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同时重复上述针刺治疗1次。半个月后诸症基本消失。

本案例患者中年男性,年过五十,腰部酸痛伴下肢麻木疼痛,劳累及变天后加重,舌淡,舌下络脉青紫,苔薄白,脉弦紧,为寒湿瘀滞之证。治以痹痛宁原方加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处方中还包含了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也称戊己汤,李老应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肩周炎等痛症源于其师吴棹仙老先生,其中芍药酸寒,养阴柔肝止痛,炙甘草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合用,具有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之效,现代研究证明,芍药甘草汤有很好的镇痛、抗炎作用。针刺方面,结合辨经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注意选择特定穴如本经络穴飞扬穴针刺。

6 小结

李老熟读经典,临证处方多以经方合用治疗疾病,同时也参考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李老基于寒湿和瘀血是痹证的主要病因,以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通过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芍药甘草汤等经方合用,自拟“痹痛宁”治疗痹证,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疗效确切。李老主张学习中医既要继承,又要发扬,做到继承不拘泥于古,发扬不离其宗;治病应删繁就简,要善于从万千复杂临床表现中抓住核心病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