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造《张迁碑》的隶书风格,两种结构特征,不可不注意∣为郡吏隐

 jiyun1972 2022-09-28 发布于吉林

上图中左边一个字选自《西狭颂》,右边一个字选自《史晨碑》。可以看到,它们的结构布局都体现了上面说到的特征。

这种布局特征不是个别现象,而应该被视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内普遍存在的书写习惯。

把“口”向右错出“尹”字头之外,只做一个独立的“君”字写,问题不大。但若这个“君”是做“郡”字的声符用,还需要再跟义符“阝”进行组字的话,可能就会有一些问题了。

因为“口”向右错出,会导致“君”和“阝”这两部分的间距被拉开,两部分的结构联系将遭到削弱,甚至被割裂,那样一来,“郡”字就散掉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写“阝”的一竖不得不适当弯曲,目的是在“阝”的下半部分让出“口”的空间之后,在上半部分尽可能贴近“君”,让“郡”字字形显得紧凑。

三、吏

这个“吏”字,我个人觉得体现了《张迁碑》的一种非常典型的结构布局。

就“吏”字来说,我们在汉隶碑刻中常见的经典结构布局有两种。

像上图中左边一字(选自《西狭颂》),它的特征是把所有的笔画都尽量向四面撑开,撑成一个大大的方形。

四围撑开之后,中宫必然要空,所以居于整个字形中心位置的“口”就要适当写大一点,起到占白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路,像上图中右边一字(选自《乙瑛碑》)那样写。它的办法是把笔画都尽量往中宫收缩,收缩成一个小小的方形。

只让极个别的笔画——在“吏”字中,就是左、右两笔波磔——遗出这个方形之外,通过笔画的长短对比来造成一种舒展飘逸的姿态。

《张迁》这块碑奇特的是,它的总体结构趋向于上述第一种,即笔画是撑开四围的。但它的“口”却又写得很小。

在这种特殊的布局中,保持中宫虚空,而字形不散,是不容易的。

四、隐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