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手术部位感染(SSI)的解析及预防

 砥砺行1 2022-09-29 发布于辽宁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可显著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手术部位感染常出现在外科手术中,术后感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骨科手术特别是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的手术更易出现手术部位感染。

1

 重视SSI 的预防

美国手术部位感染:

在美国,每年约进行3000万例手术;SSI发生率约为2%(60万例)。

SSI 为院内感染的第2大原因(约占38%)。

SSI 导致住院时间平均延长74天。

SSI 患者的死亡率约为非SSI 患者的2倍,每年死亡20,000例以上。

欧洲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率2.5%。

平均延长住院7.4天。

感染病人死心率2-5%。

感染的医疗费用昂贵。

每例超过1,000至100,000瑞上法郎。

中国:

对中国193所医院调查显示:院内感染率为5.22%,其中SSI位列第3位。

图片

2

 什么是SSI?

来自于皮肤,身体其他部位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手术切口,并在组织中繁殖就引发了外科部位感染。藏匿大量细菌的手术部位更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如肠道机体和感染作战时,会表现出具体的生理症状,如炎症,红肿,疼痛和发热等。

图片

切口浅部感染

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3. 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不属于切口浅部感染

  • 缝针处脓肿(仅限于缝针穿透处极小范围的炎症和分泌物)。

  • 会阴侧切或包皮环切术后的感染。

  • 烧伤面的感染。

  • 感染累及筋膜和肌肉层。

切口深部感染

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 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医师主动打开,且具下列症  状体征之一:①体温> 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3. 临床/经手术/病理组织学/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和深部者,应为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 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

3

感染的因素、类型及预防 

感染因素

1.患者自身:损伤程度,创口污染程度,其他部位带菌,自身免疫功能,易感染倾向。

2.环境条件:急救现场条件,手术室环境。

3.医护人员:无菌技术,带菌状态,技术水平。

4.创伤局部条件:伤口类别,操作的复杂程度,手术时间。器械与植入物的应用。

5.术后常见致病菌:球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感染。

6.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

图片

常见感染类型

感染性关节炎:关节感染是由来源于滑膜或关节周围组织的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的炎症。 

骨髓炎: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 。

骨与关节假体相关性感染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常困扰骨科医生。大量异物的存在使感染难以控制,最终常不得不再次手术,将假体、骨水泥等异物取出。感染的细菌通常是革兰氏阳性球菌,但感染菌谱可能很广泛。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手术后急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因。化脓性骨髓炎是最常见的骨与关节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最主要致病菌,其他还包括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化脓性关节炎也是最常见的骨与关节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最主要致病菌。

骨科感染预防

骨科术后感染是骨科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关节功能丧失 、肢体病废,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综合性预防措施

现场急救处理;手术室管理与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增强病人免疫功能,治疗潜在性感染;手术处理要点:彻底清创,充分冲洗,消除死腔,通畅引流,创面覆盖,减张缝合;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4

  抗生素的选择及应用

抗生素的选择

抗菌谱;骨组织及软组织中的穿透性;药物的半衰期(药代动力学);使用方法(单次、多次);安全性与副反应。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目的

降低无菌切口的感染率;提高手术疗效;早期康复,减少医疗费用。 

抗生素应用要求

采用静脉给药途径,半小时内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水平;半衰期长,最低有效抑菌时间要保持6小时以上,使切口暴露期间,血液和组织液抗生素浓度始终大于最低有效抑菌浓度;选择抗菌谱广,能覆盖骨科常见致病菌。

5

  骨科手术切口分类

骨科手术切口分类

Ⅰ类切口:无细菌污染的手术,多数择期手术为此类切口,如闭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Ⅱ类切口:有细菌污染,但程度较轻,如新鲜的开放骨折;

Ⅲ类切口:重度细菌污染,如开放骨折伤口内有异物或开放骨折短时间内未做处理的伤口;

Ⅳ类切口:即明显感染的手术切口。

不同类别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

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1%,清洁-沾染切口7%,沾染切口20%,污秽-感染切口40%;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骨科手术成功的关键: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

手术部位感染(SSI)居骨科术后感染的之首。

图片

SSI:SurgicalSiteInfection,是指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图片

截肢、骨折开放复位手术的SSI发生率高。

图片

6

  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Ⅰ类手术切口 :

一般无需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需要较多内置物的重建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骨盆骨折内固定术、髁上骨折内固定术等,此时因内置物的存在降低了手术局部的抗感染能力,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较长时由于细菌降落到伤口内的机会较多,也应使用抗生素。当骨折内固定需再次手术调整时,由于二次手术进一步降低了伤口局部的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则需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Ⅱ类及Ⅲ类手术切口即开放性损伤 :

对于开放性损伤,由于伤口已经被细菌污染,因此避免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术前细菌对伤口的进一步污染。原则上,开放性损伤应尽早手术,而在入院前对伤口进行包扎的敷料应在手术准备好后再更换,以防医院内耐药菌株进入伤口造成污染。对于简单的软组织损伤,可以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大量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冲洗伤口,即可免除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复杂的软组织开放伤,由于存在较多的坏死 组织,术后渗出较多,应在术前尽早预防性应用一次抗生素。对所有开放骨折都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患者一到医院即应开始应用。

Ⅳ类手术切口即明确的感染性伤口:

是治疗性抗菌素应用的指针,应正确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采用足够剂量,应用足够时间。

全球最权威的循征医学GUIDELINE——SIGN(Scottish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