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教育】浅谈教育界的“拔尖”计划

 笔触拂晓主编 2022-09-30 发布于浙江

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



蔡元培谈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公众号

找我领取一份往日的精选推文合集

以终为始,积微者方成事

前日,有幸得到民国期间陈独秀先生主编的《新青年》文献资料,此刻,依旧能感受到阅读时那激昂的心情。为此,我想送上一句话:语言犀利,观点深刻。而这一点恰恰也正是语文写作教育所追求的两个目标,相信在国民语文教育思潮的推动下,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会太遥远。晚辈不才,虽在文学领域无任何成就且资历甚浅,如今我想谈谈教育,但又难免过于空洞且观点难以深刻,故选谈教育界的'拔尖’计划为主题,来浅谈一番,教育界的“拔尖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不妥之处,望读者与我进一步讨论.

浅谈教育界的“拔尖”计划 




01

“旧教育”逐步转型,“新教育”正在建立

润之先生曾在北大做图书馆助理员时与大钊先生有过这么一番论断,旧的风尚土崩瓦解,新的风尚尚未形成;人们很容易无所适从,而道德失范,就在所难免了。反观教育界,如今的高校教育依旧是按照10年前那套旧工业化时代的机制运行,在如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难免缺乏弹性和活力,而新型教育体系正在逐步搭建,可以说从2021年起中国教育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十年变局。在此,我不举教育界的“旧道德”,想必诸位大都有亲身体会,我更想举教育界中的一些所谓的“新道德”,我收集到的材料有如下:
其一,前年复旦大学已经草拟实施先修课制度虽此种制度被众多教育界人士视为加速内卷的又一制度,甚至有人直言其实施触碰到了教育公平这一国家红线。与其相反的,有人认为复旦大学正在用新时代的教育标准要求学生,所谓新,我认为是要基于两个词“独立自主”“慎思笃行”,既要兼顾“知识”还要兼顾“实践”,所谓阳明先生“知行合一”便是这个道理。先修课制度的施行,社会褒贬不一。作为学生的我们,是最需要且有权利去了甚至跟进分析此类事件。

其二,去年双减政策的发布。但凡与教育沾上边的应该或多或少会对此有所耳闻,我认为其本质就是在清除旧工业时代所附带下来的副产品,整个过程,国家很敏锐地捕捉到这种产品淤积下来对国民教育以及素质普及大有坏处,不可晾之一旁,使其任其野蛮生长。此外,触达很果断,果然21年被认为是21世纪中国教育受到冲击最大的一年,我想说,冲击一词使用的立场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我们不能因为过度顾忌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饭碗,而耽误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这种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所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阻碍这个进程,否则注定被淹没在这教育发展的洪流之中。双减,可谓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惊天巨雷,响得彻底。

其三,中小学加强对体育教育的研究以及普及体育教育。追根溯源,100多年前我国对体育界第一篇较为系统的研究便出自教员同志之手《体育之研究》,其中强调的一个观点便是,强国的根基是强民,要强民,不得不要强身健体。我认为强身健体要从娃娃抓起,如今承接这一伟大思想,教育界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达到的又一高潮,部分中学成为改革试点。这便是对“旧教育”思想的肯定以及在“旧教育”的土壤上即将开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之花。

02


新规则尚未成熟,自律显得格外重要

他律如果没有得到新规则的支持,自律就显得格外重要。新规则的制定以及实施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这一点是绝对不能撼动的,一切所谓的精英式教育在中国泛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精英教育的背后是需要强大的资本集团和资本体系搭建,而往往很多人会曲解对资本的理解(我认为资本的最重要原则是助于生产力的提高,而非以再生资本为根本导向),反向利用资本的局面在社会上也屡见不鲜。这一切的一切恰好说明了很关键的一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所违背。这时对教育规则的制定就要充分考虑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再来谈谈自律,自古曾国藩提倡“三节”(节欲、节劳、节饮食),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众多学士都对自己有这“三戒”“六戒”等等规范,故我认为国人在新时代也需要为自己设立道德城墙来鞭挞自己,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成长。对此吾深以为然,此外,除了以上提到的道德规范外,我认为还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为自我设立原则:

其一,身心健康的检测以及改善,提倡开展每日全民运动以及心理健康检测等,此外还要锻炼个人的心力和耐力,毕竟纵观大事小事,无不需要一个力字决。


其二,增加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甚至社会的公益化普及,甚至在中小学课堂上各学科与人文教育结合施教。这一道建议是为了搭建国民的精神力,秉持要抓,就要从娃娃抓起,从点到面进行社会化试验,调研,整改,推广等一些列科学性举措,毕竟人文建设从来是一个长期的大课题。

03

理解“拔尖”,探索新道路

秉持着这样的原则,我想浅谈一下当下高校“拔尖计划”。

首先,我想谈一谈何为“拔尖”,拆开来看,所谓“拔”便是把某样东西从里面往外拉,“尖”在高校的意义指的便是优等生甚至是尖子生。所谓拔尖,就是在区域性群体中出众的同学。在当今社会要想出众,更多的是靠点取胜,即有一方面极其优秀,而靠面,即很平均,是行不通的。之所以为尖,是由其过人之处的。

可我觉得对拔尖的理解停留在这一层意思还远远不够,因为对拔的客体和主体的探讨以及对拔尖的内因的分析才是具有实际价值的。拔的客体很容易找到,即学生,这也很能从现象说明,没有什么争议。拔的主体很关键,有的人会讲拔的主体一定是教师或者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因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不也是拔的施动者吗?对此我不予苟同,第一,对于施动者我觉得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社会教育为客体并主要以实践教育为导向所构成的这么一个抽象集合体,第二,我认为施教过程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称其为拔的施动者对学生客体施动过程中的“暗箱”。这个暗箱在吸收外界知识过程中会有机会给予学生一个反馈,这种反馈让学生认识到一场教学洗礼下的得失,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自我暗箱进行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个探索的过程不一定是需要外界援助指点,比如教师传道解惑,相反,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可能是独立自主进行探索。我觉得真正引导学生进步寻找方向的应该是这个“暗箱”。暗箱的存在使得“教师-学生”这一教育体系也从师者讲授知识,到暗箱,再到学生的一维线性过程,转变为师者和学生共同探索这个暗箱的二维平面过程。

图1 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教师-学生”系统图

图2 教育界广泛研究的教育系统图

这时候你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关系正在逐渐转变,教师的使命也从完成一堂课程转变为对个人内在架构的探索,我认为这才是新时代教育体系下真正的“柳叶刀”,是将教学理念和成长性教育扎实落地到学生心坎里的教育。对此,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可以对暗箱进行试验,第一,专注于学生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对什么感兴趣,擅长什么等),而非对教学形式进行过度的纠缠;第二,帮助学生找到自我的思考模式,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我思考过程中思维的生成路径,而非在乎学生取得多少分数,更不是刻意强化学生对学分绩点的过度重视。第三,鼓励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学问沉底并沾染上社会生活的气息,而不是鼓动学生参与一些无本质性提升的竞赛。而实施这些方面的关键是在于,学生与教师应该共同完成这一整个对暗箱的探讨,学生与教师的任何一者都不应该成为这一伟大事业的边缘人。

图3 笔者本人认为的新教育下的教育系统图

“拔尖计划”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也不是旧瓶装新酒的形式主义再造,而是相应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高校理应重视并积极响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

News

文章结构:

NO.1 “旧教育”逐步转型,“新教育”正在建立

交代国之教育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NO.2 新规则尚未成熟,自律显得格外重要

抚今追昔,要想出众自律无不显得格外重要。

NO.3 理解“拔尖”,探索新道路

简单阐述“教师-学生”系统的传统观点、现代观点,以及笔者本人对其的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