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时进 | 大学新生要读什么书?

 星河岁月 2022-09-30 发布于江苏

每个人的阅读史都暗含了他的人生履历。

出生于1950年代罗时进教授

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主要方向,但其个人阅读兴趣却文史兼备。

他说:文学艺术的感悟是养成的,而学者的知识结构是靠自我建构

正逢开学季,你想好如何建构自己的大学生活了吗?

今天为大家推荐罗时进教授的私人书单

适合所有爱读书的人“食用哦。

图片
书堆里的罗时进教授

——

《历史是什么?》
我曾组织研究生举办“文本细读”读书会,第一本“细读”的是英国学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历史是什么?》,这是作者1961年1月至3月间在剑桥大学乔治·麦考利·特里维康讲座中的演讲集。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人民的传记”还是“伟人的传记”?我自问过多少回。这本书直接简明的题目有吸引力,我也有兴趣了解一个长于国际关系的学者到底持有怎样的历史观,形成怎样的史学理论。

图片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这本仅 12 万字的书,令人欣赏的是其演讲式的口语化叙述和简明论证的风格。卡尔对此前重要历史学家的观点很熟悉,无论将其作为立论的基础或驳议的对象,没有故作高深状,也不拖泥带水。荷兰历史学家皮特·盖尔说“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卡尔显然赞成这是“历史”的意义之一,而进一步从历史编写者的主观性和社会进程的客观性两个角度来讲“历史”属性,辅之以对时代伟人、人民群众、历史上叛逆者的作用分析,很多“疑难杂症”似乎在轻松机智的道白中得到恰当的回应、处置。
关于“事实”如何成为“历史”,他的阐述浅白而透彻:历史是以历史学家对事实加以选择和排列,使其成为历史事实而开始的。所有的事实并不全是历史事实……任何事实,一旦它的关联和重要性被辨别出来,便具有了历史事实的身份。卡尔将“事件”之所以成为“历史事件”同样放在历史学家主观而智慧的工作中考察:历史事件的原因确定他对历史过程的解释,而他的解释也确定他对历史事实原因的选择和排列。他对“历史的未来”持何种态度,这是我所关心的,“作为进步的历史”一节提出的大判断表明了他的信心。在全书的结尾,他“展望这个动乱中的世界,在阵阵剧痛中的世界”,借用伽利略的话说:“可是地球还是运行啊!”认真体会卡尔的全部叙述,不会觉得其历史乐观感无根而生。

——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专门史方面的著作,美国加州学派代表性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给人印象深刻。该书的副标题是“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看起来与我的专业无关,而事实上这是一本研究“近世江南”的重要著作,其研究方法则是“比较史学”。海外著作多读一些,有时候难免感到视角虽新但自我言说倾向严重,常常云腾雾绕让人难明所以。研究中国问题,有一二中的之语,但整体上显得隔膜。当代一些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吸收中国学者的成果进行研究,体现出对话的姿态,已与半个世纪前有较大不同,而国际史学界可以找到的例证又多于其他学科。

图片

彭慕兰
《大分流》以 1800 年前后为时间坐标对江南与英格兰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摒弃了“欧洲中心论”立场,试图“建立一个更兼容的历史”。虽然不能排除该书在资料运用与理论推论方面存在瑕疵,然而作者在文化以外的领域寻找中国和欧洲最终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极能引发阅读兴趣,而其在揭示“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基础上的多角度(人口、寿命、出生率、积蓄资产、消费、资源、生态)提出问题的方法,也颇能启迪思考。该书出版后引发的争论,以及接续研究的成果,影响已超出了经济史领域,对研究清代江南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来说,都值得认真一读。

——

《野性的思维》
我在最初进行科研时,曾接触过民俗学,后来学术方向转移了,但深知在民俗学视野中开展文学研究不失为可行路径,而民俗学知识的深入,有待于对文化人类学的探讨。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是我举办读书会“细读”过的又一文本。该书被定义为“理论人类学和哲学的专著”,事实上是使用结构主义思想表达“人种”发展观,1962 年出版后在法国学术界曾引起广泛的注意和讨论。我对结构主义至今不甚了了,也无意从这个角度去观照、去研讨,而作为一种史学思想视之,反而觉得整体和局部都很精彩。本书的最后一章便直接以“历史与辩证法”标目,正为读者敞开了一扇窗户。

图片

列维-斯特劳斯
“野性的思维”即人类早期的思维,因此作者讨论图腾分类的逻辑、仪式系统、图腾与等级制度、物种类别等,读者可从这里获得的知识或许比弗雷泽《金枝》更多。虽然作者的思想处处闪动光亮,而我更喜欢捕捉他走出复杂事相后作出的简明阐述,比如档案与谱系的重要性、历时性与逆时性思维方法、出生地(家乡)之于人的意义。他对“历史事件”分析道:一切历史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历史学家对历史进行切分的产物。即便神话的历史是虚假的,它至少以纯粹的和更具标志性的形式同样表现了某一历史事件的特征。这正深化或应合了我对卡尔历史观的理解。

——

《白话文学史》与《中国俗文学史》
作为一个古代文学研究者一味推荐国外史学类著作,多少有些越界感,事实上我要求研究生阅读的主要还是国内学者的著作。只是相当多的名著包括工具书都已经被推荐了,叠床架屋似无必要。尽管如此,我仍然将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再次提出。胡适只写了“半部”《白话文学史》,项楚先生等所著的《唐代白话诗派研究》是专题性探讨,可结合阅读。听说骆玉明教授正着手《白话文学史》的重写,足可期待。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十四章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学者进行申论,著述累累。一部经典著作,恰似学术思想的孵化器,由此书可得佐证。这两部著作学界誉为“中国现代学术上的筚路蓝缕之作”,固然如是,而我想强调一种自我感受:其中揭示了比其他文学史更多的纯历史内涵和民间(底层)文学价值,从另一个维度上接近于文学本体意义。这一点,与《野性的思维》等几部著作合读,或可加深理解。
图片
胡适

——

罗时进教授的读书心得:
一直到大学期间我的阅读兴趣主要是文学艺术类书籍,而自从将古代文学研究作为志业后,这种兴趣就逐渐边缘化了。既然有边缘,就有中心,但要确认中心也难。应该说,其实阅读形成的是一个庞杂的结构,而我的阅读结构中,历史书籍占有较大的空间。每一届博士研究生录取至报到入学尚有一两个月空暇,通常会问读些什么书,我始终回答“历史”。基本想法是:文学艺术的感悟是养成的,而学者的知识结构是构造的,养成靠自为,构成需指导;对古代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基础部分应属已知,历史部分则需补充。在已有基础上补备知识,便能成气候了。这是我的体会和理解,培养学生也循此一路。

图片

罗时进和钱仲联先生交流读书心得
注:本文选摘自罗时进《湖畔仰浪集》,题名《我书架上的神明:个人阅读史上的五部书》。现标题为微信小编拟

图片

《湖畔仰浪集》
罗时进 著
2022年6月版
定价:68.00元
ISBN:978-7-5506-3694-1

作者简介
罗时进,1956 年生,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唐代文学卷》(第三版)副主编、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江南文脉研究工程学术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地域与家族文化研究。出版《唐诗演进论》《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 240 多篇。

内容简介
《湖畔仰浪集》为“凤凰枝文丛”之一种,收录罗时进先生数年来所作的随笔和学术短札50余篇。书名中“仰浪”二字取自范仲淹《太湖》诗“有浪仰山高,无风还练静”,作者长居苏州石湖之畔,推窗便可见浩渺的太湖,故而将文集命名为《湖畔仰浪集》,一则体现太湖之宏阔浩瀚,三万六千顷,“无风”之时少,“有浪”乃其常态;二则此理与人生之道一也。全书所收随笔因时间跨度很大,文心与笔风颇有不同,分为“追忆师友”“却顾来径”“教育观察”“学林晬语”“期刊随感”“艺苑夕拾”等辑,为读者全方位展现了古代文学研究名家罗时进先生的学术人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