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班主任这些年,一直有一个习惯,如果家长跟我反馈一些问题,我一定记录下来。并且选择一个时间进行反馈。只是现在方便,可以存放到电子备忘录或者设置微信提醒。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因为我也一名家长,我也可以体会当自己孩子遇到问题时候的感受。自己肯定在纠结这个事情要不要跟老师讲,老师会不会太忙了。既然家长跟我讲了,我想家长心里肯定经过了一番挣扎,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跟老师讲。对于我们老师老说,一个孩子在班级里面,可能只是三十几分之一,但是这个孩子放在家里对于家长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我每到一个班级,逐渐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总是跟我的家长说,有问题一定要跟我来说,我会尽力处理。其实很多时候,真正的家校交流一定是始于对于孩子问题的协同解决。就在写今天的文字之前,刚刚回复了一则家长的反馈。家长昨天晚上跟我说的,我就马上加入备忘录,防止自己忘记,早上找了一个时间,找到几个孩子把事情弄清楚,基本解决。其实这也是给自己减轻工作负担,因为再大的问题,在最开始总是最好解决,就要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当然了,我也不断跟我的家长说,咱们处理孩子之间矛盾的一些基本流程。一些孩子回到家,会跟家长讲一些学校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涉及到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语言、肢体的可能都有。孩子跟自己家长讲这些事情,会站在自己立场与视角来阐述事情,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有一个基本认知:这只是事情全貌的一部分,可能事情并非如此。家长能够做的是,安抚孩子情绪,先把孩子情绪缓和下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这个事情,我们再跟同学、老师确定一下。紧接着就是与老师取得联系,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解决。因为家长不可能冲到学校,让两个孩子“当面对质”。这里一定注意,在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尽量不要联系对方家长。一旦联系,可能产生的信号会非常不好:你是来“兴师问罪”的。更关键的是,可能你也不知道事情全貌。如果这样事情能够解决,就再好不过了。不要太纠结。再说孩子之间事情,还是孩子自己解决。并且孩子之间的“化敌为友”时间被我们大人想象得远远要短暂。可能早上还在闹脾气,下午又跑过来说跟某某同学又成为好朋友了。所以事情暂告一个段落之后,家长就不要一直追着孩子问这个事情了。其实对于孩子之间的矛盾处理,家长要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提升孩子应对同学矛盾的能力。只有孩子自己有了能力解决,才会处理好关系。对于低段孩子来说,非常好的能力训练方式就情景模拟。先让孩子针对一种同学矛盾,头脑风暴,自行想办法,孩子会想到很多种,家长就和孩子一起模拟尝试这些方式,在众多方式中选择可行性比较强的几种,再把这几种方式投放到实际中。其实我在我们班级家校练习本中看到这样类似的连载,家长不断与孩子探索各种解决方式,把解决过程写在家校记录本中。我有时间把这样家校记录本发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