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郑风·溱洧——后世为耻的恰是先民最自然、最真实、最淳朴的

 思明居士 2022-10-01 发布于河北

原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要读这首诗,得先弄清楚“上巳节”和“且”这个字。

先说上巳节。

文章图片1

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或重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上巳”一词最早记录在汉初的文献里。时间是,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农历的三月三;形式是,节日这天男男女女结伴到河边沐浴;目的是,“祓禊”,去除宿垢,带走晦气。

再说“且”这个字。

“且”是象形字,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是先民生殖崇拜的体现。郭沫若认为“且”即是男性生殖器。

我们的先民在最初,寻求过长生,所以就有了山、石等的崇拜,后来发现不可而得,才逐渐把重心转移到生殖。个体虽不能永生,但可以通过繁衍保障种族的延续,这也是另一种的永生,这是可而得的。

新生命是从女性生殖器诞生出来的,女性似乎有一种“神”的力量而受到崇拜,于是,母系社会诞生了,象征着女性生殖的图腾登上了祭坛。比如蛙、鱼等。蛙圆圆的肚子,一张一弛,好似女人十月怀胎,而且蛙多子,象征着多子多福,所以,“蛙”成了华夏人类的祖母被加以崇拜,正因为是华夏人类的祖母,所以不能用“蛙”而用“娲”,“女娲”的“娲”字除了用来指代华夏人类的祖母“女娲”之外,并没有其它的用途,这个字似乎就是为了她而创造的。

随着人类的进步,先民对生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男性在生殖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神”的力量不只是女性有,于是,父系社会诞生了,象征着男性生殖的图腾登上了祭坛。比如蛇、鸟等。为了顺利登坛,男性进行了血腥的屠戮,首先将女娲“母”的身份降低到“妹”,其次将女娲改造成蛇身人象,最后将象征女性生殖的图腾拉下祭坛。男根(且)就是这个时候登坛的,而男根的登坛却是堕落的开始。

文章图片2

伏羲、女娲蛇身人首象

男根的登坛,也就是正式的宣告,权力交接已完成,“且”即将成为新的崇拜对象。

崇拜需要形式,初始时直接崇拜男根,但发现男根无法长久存放,进而使用形状类似的石头,进而使用木块做成类似的形状,当代数多了时无法区分,于是就在木块上刻上名字,这或许就是祖宗牌位的历史演变。祭祀时,将祭品放在石桌或石台(加“示”)上,于是就有了“祖”。

中华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却有祖宗崇拜,什么能代表祖宗呢?当然是“且”了。

这就是“且”的本义。

再来“读”这首诗。

溱与洧,即溱水与洧水,河流名。

士与女,即男人与女人。

背景是在上巳节这天,男男女女结伴来到河水边,沐浴除垢,然后找到自己心仪的人“相谑”,你情我愿后双双就可以到“洧之外”“且乐”了。诗中的精华就在于诗中男女的对话,如下:

女人说:“我们到那边去看看吧?”

男人说:“我刚才已经'且’过了。”

女人说:“再去看看,且乐一次。”

女人见到自己心仪的男人,直言不讳,发起邀请。男人也如实回答,已经和一个女人到“洧之外”看风景,“且乐”了。女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再次邀请。那个时代还没有设男女之大防,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自由,可以挑选自己心仪的对象,男女需要展示自己的形象才华来吸引异性对象。全诗没有一个字描述男人,但男人英武雄壮的形象赫然在目。活动结束后,还赠以芍药。

像这样的活动,在那个时代应该是被广泛接受的。据说,孔子他老人家就是他父母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相谑”之后,在一座名叫“丘”的山“且乐”的结果,而为了纪念这次“且乐”,还给孔子取名叫“丘”。

先民并没有以此为耻,这恰是他们最自然、最真实、最淳朴的活动。

这还得感谢孔子他老人家,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先民质朴的生活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