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中浮雪

 读原著 2022-10-02 发布于四川

  弟子在书院里看到一位新来的同学德性修养非同寻常,无论做人做事都表现得至和,大气,神足,诚满,让人尊敬,浑身自带一种光风霁月之圣贤气象,就禁不住问先生:“这同学生命气质何以如此美好?我从来就没看到过这样的。”

  先生道:“伊川曰:'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以持养。’你们所看的好像是他天生的,以为是其生知安行的率性,我则知晓这是他父母教他从小习惯'庄敬以持养’的结果,是他学知利行修来的。

  单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有一次我去他家吃席做客,带去了很多美味零食。饭后,他家亲戚的孩子第一时间就向那零食飞奔而去,猴急一样的将零食撕扯开来,吃个不停,只有他丝毫不为所动,该做什么还在做什么,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我吃过饭了。’人们又问:'他们那些小朋友也吃过了饭啊,你难道不馋吗?’他从容道:'我从来不馋。’众人惊奇,其自性清明如此。他父亲后来跟我说,孩子很早就了彻了'馋为私欲’,人欲和天理之间的界限,他内心明觉清醒得很。

  人生来本都是气质美者,只是后天习染不同,存养不同,才导致了个中差别。小时候成长的黄金时期存养本心,进德日新,念念不忘致良知的功夫下得夯实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省察克治,正念常提的习惯养成了,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长大后那些社会惯性,不良风气自然不能把他怎么样,他有及时不息的恢复本来面目的强大自胜机制,一点私欲才起,便能当下觉照,当下即被自己的厚德修养所融化,犹如浮雪落入滚烫的汤中一般,根本起不了什么波澜。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