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午后偏见018|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与人生

 winer58 2022-10-05 发布于美国
图片
图片

本期介绍

“人们称我是心理学家,这是不对的,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人类心灵的全部隐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植根于19世纪俄国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人物的众声喧哗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

美国作家约瑟夫·弗兰克耗时25年写成五卷本传记《陀思妥耶夫斯基》,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佳林老师是这套传记的译者之一。他做客本期节目,从个人重读《罪与罚》的阅读体会出发,谈到了巴赫金等文学批评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并结合自己翻译弗兰克五卷本传记的感受,为听众上了一精妙的文学导读课。

如果你对在本期节目里谈到的书目《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传感兴趣,欢迎在下方链接选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忽左忽右」的听众提供了专属75折优惠,买第五卷签名本赠藏书票,买全五卷赠藏书票和明信片。

图片


背景资料补充


图片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184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处女作的成功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短暂地成为了俄国文人圈的明星。
 
由于牵涉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判处死刑,在行刑前被改判为流放西伯利亚,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刑,期间饱受苦役和癫痫病的折磨。
 
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获自由,返回圣彼得堡。1866年到1872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多产的时段,他写出了《罪与罚》、《白痴》与《群魔》。人生最后十年,他写成了后期最重要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年),在完成这部巅峰之作的四个月后与世长辞。
 

图片

《陀思妥耶夫斯基》

 
1976年至2002年,美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斯拉夫语言文学专家约瑟夫·弗兰克用25年时间完成了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
 
第一卷“反叛的种子”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写起,一直写到这位作家出版了第一部作品《穷人》,在俄国文学圈声名鹊起。第二卷“受难的年代”聚焦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的十年流刑生活,此间他身心俱变,作家本人描述为“我信仰的重生”。第三卷“自由的苏醒”,作家返回彼得堡,想要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学声望,成为两份杂志的编辑和撰稿人。第四卷“非凡的年代”涵盖了1865年到1871年,为了躲避债务,作家在欧洲四处漂泊,在经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写出了多部伟大的中长篇小说。第五卷“文学的巅峰”描写了作家的最后十年人生,他写成了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并在普希金纪念活动中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弗兰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篇幅宏大、史料浩繁,不仅对传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和作品展开了详细的解读,还反映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文化现实,将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综合,写成了这套传记。弗兰克自己在前言中写道:“我实际上是在写一部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中心的经过浓缩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化史。”
 

图片
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图:Vladimir Nabokov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小说家、文学批评家与鳞翅目昆虫学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919年离开俄国,开始了流亡生活。欧洲流亡期间创作了大量俄语小说,如《防守》和《天资》。1940年前往美国,在美国期间创作出了后来获得巨大反响的英语小说《洛丽塔》。1961年移居瑞士,1977年去世。

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花了大量篇幅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直言不讳地给出了负面评价:
 
在我所有的课上,我切入文学的唯一视角就是我对文学的兴趣——也就是说,从艺术的永恒性和个人天才的角度来看。就这一点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算不上一位伟大的作家,而是可谓相当平庸——他的作品虽不时闪现精彩的幽默,但更多的是一大片一大片陈词滥调的荒原。
 
纳博科夫反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过分“感伤”(sentimental)的调性以及对残酷场景的大肆描写,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过分专注于宣扬思想和理念,甚至造成了小说情节真实性的缺乏,导致小说人物的不可信。


内容节选
预计阅读18分钟

重读《罪与罚》
马尔梅拉多夫的可鄙与可敬

郑诗亮
首先想请您聊聊,您本人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名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有些什么感受?
 
刘佳林
对我们的读者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应该是一位非常熟悉的作家。在19世纪的俄国作家中,他也是个性非常独特的一位,他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无论你是第一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还是已经读过好多遍了,重读他的作品,不管你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打开他的小说,可能在阅读之初,你还会有点迟疑和心不在焉, 但很快,你的全身心都会被他的作品吸引住。
 
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滔滔不绝、喋喋不休、欲罢不能地对你诉说,这些人物对你充满了信任,他们相信你不但有耐心,更善解人意。你面前的这些人物,他们不觉得害羞,他们愿意赤身裸体地去面对你。所以人物这种急迫的、火急火燎的、旋风般的话语,瞬间就展示出了一种征服读者、席卷读者的欲望和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作家的魅力确实是叫人无法抵抗。
 
我相信每位读者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被抓住的感觉,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自己重读《罪与罚》时的体会。

大家对他的这本代表作应该是非常熟悉了,小说开头,拉斯柯尔尼科夫准备去杀人,杀掉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太。拉斯柯尔尼科夫在一间开在地下的小酒馆遇到了一个九等文官,马尔梅拉多夫,虽然他们彼此素不相识,但两人很快攀谈起来。
 
在攀谈之中,马尔梅拉多夫把自己家庭里最隐秘的部分都倾诉了出来。他讲到自己家庭的贫穷,他酗酒,他甚至直接告诉拉斯柯尔尼科夫,她的女儿要出门接客。在家里,他经常被妻子卡捷琳娜揪头发,于是他开始酗酒。他自己也不甘堕落,希望能找个机会,终于他谋得了一份差事,全家人都为此兴奋不已。但他在领了第一个月的薪水之后,就从妻子那里把薪水全部偷走了,在酒馆里花了个精光,他甚至得向做妓女的女儿要几个醒酒钱。
 
这是马尔梅拉多夫第一次碰到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就把自己家庭的一切讲了出来,他还说自己的妻子患有肺结核。拉斯柯尔尼科夫送他回家时,马尔梅拉多夫知道,这次回去以后妻子又要揪他的头发了,但马尔梅拉多夫却说揪头发不算事。

他是这样说的:

“揪头发算什么!……揪头发不算事!这是我说的!揪我头发倒好了,我怕的不是这个……我……怕看见她的眼睛……对……眼睛……也怕看见她脸上的潮红……还有,我怕听见她喘气……你见过这种病人是怎么喘气的吗……激动的时候?我还怕听见孩子的哭叫……”

 
我们一开始在看到这段文字,读到马尔梅拉多夫跟拉斯柯尔尼科夫讲他家里这些事情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不耐烦,有点厌倦,因为他说的都是一个贫穷家庭的生活琐事,甚至是些破事。但再往下听的时候,你又会觉得马尔梅拉多夫在自我贬低,你会觉得这个人物非常可笑、自贱,也觉得他所有的遭遇是活该。但读到最后,读到刚才马尔梅拉多夫说的那段话时,我们会陷入一种沉思,并且在沉思之余,我们会感到沉重。
 
在马尔梅拉多夫的这段倾诉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立体、丰富的小人物,一个九等文官的灵魂,一个在贫穷而又无可奈何的境地中的灵魂。
 
俄国文学特别善于描写九等文官,这类人物是俄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你看九等文官马尔梅拉多夫遭遇的是什么呢?贫穷,贫穷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一种生活困境。
 
马尔梅拉多夫也为自己的生活状况辩护,他说贫穷不是罪恶,但一贫如洗之后就会出现卖身、酗酒、家庭暴力、社会暴力的罪与恶。马尔梅拉多夫就陷入了这样一些社会性罪恶的沼泽之中,他无力自拔,这时候他只能侮辱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天生的畜生。
 
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其他小人物一样,穷人也是有自尊的,马尔梅拉多夫需要同情,但他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同情。也许终有一天,他们会得到拯救,但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会得到拯救。我刚刚说的这些都是马尔梅拉多夫的想法,是他反反复复的一些意识和话语。
 
当我们在倾听马尔梅拉多夫的这些话时,我们凝神辨析,不断谨慎地调整我们对这个小人物的判断,特别是他说的那段“不怕揪头发”的话,我们听到了他真正怕的东西——他怕看到妻子的眼睛,怕看到这个肺结核病人脸上的潮红,怕听到妻子的喘气、孩子的哭叫。
 
从马尔梅拉多夫的这种惧怕中,我们领会到了这个小人物内心真正的柔软和良善。一开始,我们觉得他非常好笑,甚至是鄙夷他,但到最后,你发现原来这个人物的内心最深处还有一种良善,所以我们会突然对他产生一种敬意。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给我们带来的魅力,确实是让人无法抗拒。
 
 
俄罗斯文学里的冥想者
 
郑诗亮
刘老师之前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实与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作品之间有着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关联,可以请您谈谈吗?
 
刘佳林
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有一幅很著名的画,《冥想者》。画的主人公是一位农夫,他在冬天的林间道上孤零零地站着,衣着破破烂烂,脚上穿着树皮鞋。但在一种极端的孤寂当中,这个农夫却陷入了狂想。一个俄国农夫在林间小道上,在一种衣衫破烂的境况中,居然能够陷入冥想。他到底在冥想什么,我们不知道,但这幅画特别吸引人,很神秘。
 

图片

图:Contemplator|Ivan Kramskoy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提到了这幅画,在讲斯乜尔加科夫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克拉姆斯柯依的《冥想者》非常欣赏,他认为克拉姆斯柯依看到了俄国社会的一个特点,俄国人爱思想、爱冥想。

 
冥想是一种思维状态,如果深入下去,形成了某种有逻辑的、对人生和社会有某种判断的思想,这些人就可以成为思想家,但如果他只是陷入一种沉思,好像是在思想,但其实没有自己的内容,他可能就是一个空想者,一个简单的幻想家。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我想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把思想家这样一个身份赋予了伊万,而斯乜尔加科夫是伊万的一个影子。斯乜尔加科夫自己不具有伊万的深邃思想,但他会邯郸学步地把伊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实践,所以斯乜尔加科夫是一个简单的冥想者。为什么最后他杀害了老费多尔呢?因为伊万说过,既然没有上帝。那么一切都可以做,既然一切都可以做的话,那么就可以杀人。
 
伊万这样的思想判断是非常深邃的。关于伊万的这个思想,有大量的阐释,可在斯乜尔加科夫这样一个冥想者这里,他就把它变成了一个具体的杀人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低版本的思想,一个不成思想的幻想,甚至到最后成了一个有害的、危及他人的幻想。
 
俄国文学很有意思,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俄罗斯思想总是跟俄国文学有关系,但俄国文学里面也写了许多这种肤浅的冥想者,他们陷在自我陶醉的状态里,沉浸在白日梦式的幻想中。我们看果戈理的《死魂灵》中,地主玛尼洛夫就是一个幻想家。
 
郑诗亮
对,契诃夫笔下也有这种角色。
 
刘佳林
对,更著名的还有冈察洛夫写的奥勃洛莫夫,一个整天为人类感到悲哀,却无所事事的幻想家、空想家。在俄国文学中,有一些深邃的、堪称思想家的文学形象,但也有很多白日梦式的幻想者。所以《冥想者》这幅画还是很具有概括力的。


本期嘉宾

刘佳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纳博科夫传》《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译者


本期提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