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罪与罚(学术评论版)》:如何从多个角度解读一部名作?

 潇潇雨ekg9m5f4 2019-06-1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纪念碑”最近新出了《罪与罚(学术评论版)》,这不是经常的事。师大社很少出纯虚构作品,而“文学纪念碑”是以知名作家的传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构成的,出版这样一部纯虚构作品是极少的情况。但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曹国维老师翻译的《罪与罚》是我的入坑之作,大约在七八年前,第一次读到这版《罪与罚》便彻底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坑,一直没出来。而北京燕山出版社曹国维译《罪与罚》一直没再版,也使得不少想入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者错过了这个极佳的译本。

此前,“文学纪念碑”已经出版了许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关的书籍,包括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回忆录和日记,《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最为重要的约瑟夫·弗兰克的五卷本传记。这套传记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今年四月,第三卷《自由的苏醒》出版(详见四月书评《自由的苏醒》:苦难中隐含着自由的曙光),而第二卷距离第三卷已经是将近三年前的事了。我差点以为这个系列要烂尾了。但“文学纪念碑”的主编魏东表示,五卷本传记将会在三年内出齐,并且明年四月便能看到第四卷。这个消息对我而言简直是喜大普奔了!

当然“文学纪念碑”不仅收入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关的作品,这个系列专门收入各类作家传记、回忆录等等,并且全都是大部头的作品。最初它主要以俄国为中心,出版了纳博科夫、曼德尔斯塔姆、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等作家的传记和回忆录,后来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出版了包括《奥斯卡·王尔德传》、《弗吉尼亚·伍尔夫传》、《简·奥斯丁传》,《约翰·济慈传》等多部作品。对于传记爱好者而言,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或许是为了和其他版本的《罪与罚》相区别,这部《罪与罚》收录了八篇名家解读,长达186页,占据了全书的四分之一。这些评论有梅列日科夫斯基宗教的角度分析,有格罗斯曼从人物的角度分析,有莫丘利斯基从戏剧的角度分析,以及我国青年学者糜绪洋从姓名含义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了。以下是收录的八篇作品名录:

1.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

2. 《罪与罚》  约翰·米德尔顿·默里

3. 《罪与罚》的城与人  列·彼·格罗斯曼

4. 《罪与罚》与三一律  康·德·莫丘利斯基

5. 罪与罚:我们自己犯下的谋杀罪  R. P. 布莱克默

6.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世界  约瑟夫·弗兰克

7. 《罪与罚》的背景  约瑟夫·弗兰克

8. 《罪与罚》的“人名诗学”  糜绪洋

梅列日科夫斯基所著的文章是相当早的,发表于1890年,彼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才9年。梅列日科夫斯基主要擅长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宗教分析,他著有大部头的《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详尽得分析了两人在宗教上的相同和不同。而这篇短评则聚焦于《罪与罚》中的一个核心命题:为了善的目的去做罪恶的事是否正确?《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从目的来说他的做法是对的,这个老太太对人的压榨无所不用其极,但拉斯科尔尼科夫以自己的方式杀死了老太太,显然既不合法律又不合道德,何况他杀人的过程中还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老太婆的妹妹莉扎韦塔。

拉斯科尔尼科夫遵循一种“超人哲学”,这种哲学后来在尼采的著作中发扬光大。“超人哲学”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普通人,只能庸庸碌碌地生活,而另一种是超人,他们不需要其他的凭据,完全依据自己的主观改变世界。拉斯科尔尼科夫渴望成为超人,成为像拿破仑那样改变世界的人。然而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却陷入了一种神志不清的状态,极易受刺激,每时每刻都保持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这样的状态随着他自首,流放到西伯利亚后得以结束。很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十分认同“超人哲学”,不然他不会给拉斯科尔尼科夫这样的结局。

而在默里的评论中,除了关注拉斯科尔尼科夫,还关注另一个重要角色——斯维德里盖洛夫,这个角色实际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另一个化身,但比他要坚定得多。最初从信中传闻斯维德里盖洛夫侮辱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妮娅,他正式登场前他就是邪恶的化身。但后来传闻被宣告是假的,斯维德里盖洛夫见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是个极其坚定的人,向往罪恶,他有极强的想要征服生活的力量,以至于连死亡都不恐惧。但他另一方面却又在行善。似乎极其分裂,但他的真正意图是与生活较量,最终超越生活。这也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真正向往的。也可以说斯维德里盖洛夫是老年版的拉斯科尔尼科夫。

而格罗斯曼的评论要深入得多,他将书中的几乎每个角色都进行了解读,并结合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生态。比如马尔梅拉多夫与酗酒问题,这个有着许多孩子的小公务员天天醉醺醺地在街上游荡。俄国充满了这样醉醺醺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想把马尔梅拉多夫的故事单独写一篇小说,只是后来把他加入了《罪与罚》。当时俄国有许多报刊杂志探讨酗酒问题,揭示酗酒与卖淫、结核病、失业、赤贫、遗弃儿童和家庭毁灭之间的联系。索尼娅是马尔梅拉多夫的女儿,因为父亲的酗酒,她为了养活家庭被迫出去卖淫。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些社会问题一直十分关注,他在《时代》杂志中便对这些话题极为关心,而《罪与罚》也描绘当时俄国社会卖淫行业的状态。

格罗斯曼还探讨了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他是调查老太婆案的侦查员。。波尔菲里并不认为只要侦破案件便圆满结束,事实上他一早便知道拉斯科尔尼科夫是犯人,但他一直用自己的言语影响他,以便让他自首而减轻罪行。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这一角色实际是希望尽快进行司法改革,用一种有文化的新型侦查员代替法警,这样才能够让社会的罪恶逐渐减少。

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好朋友拉祖米欣实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的化身。这个活泼开朗、不懈活力的高尚的人,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宠爱着。这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并不顾及遥远将来的各种世界性社会构建计划,他更愿意在实际可行且有着切近文化益处的狭小界限内进行出版。传播必需书籍的启蒙工作。这像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60年代办杂志,关注公共议题以及发表自己的见解。拉祖米欣在书中的一些话直接放在《时代》《时世》中作为纲领也并不违和。而另一位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身边的人刻画的是马尔梅拉多夫的妻子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他的第一任妻子玛丽娅·德米特里耶夫那为原型。在玛丽娅去世前的最后两年,她已经变得神志不清了,变得有些癫狂了,而卡捷琳娜在书中死亡前也做出了许多疯狂的事情。

格罗斯曼的这篇文章一直在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那些社会议题。这是比较容易为评论家忽略的方面。我们熟悉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他作品里的心理学,他独特的现实主义,以及有些癫狂的文字,但对其中反映的社会议题的关注却很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60年代办的杂志《时代》《时世》和70年代的《作家日记》都极其关注社会议题。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的庭审过程,许多细节都是他专门请教法官和律师而完成的。而《罪与罚》中这些关于公共议题的彩蛋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指出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有许多种身份,许多种主义,包括青年时的革命者,中年的斯拉夫主义者,虔诚的东正教信徒,但他一定不是虚无主义者,也不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那样的空想主义者。任何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定义为虚无主义者的论断都是谬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在六七十年代活跃的有责任的知识分子一样,试图以报刊杂志的方式发声,希望能推进俄国的改革进程,让俄国社会变得更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的隐蔽与在文论中的坦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的读者认为他作品中的某一角色便是他本人的化身,那些角色讲过的话便是他的本意,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能在于,他能进入每个人的内心,将他们的想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是许多作家不能达到的。但是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者当成他本人的写照显然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莫丘利斯基的评论中谈到了《罪与罚》与三一律的关系,三一律是古典悲剧中极其常见的手法,即把戏剧发生的时间限定在极短的时间,地点限制在极小的空间,事件也是非常单一的,这样能与观赏者拉进距离。莎士比亚的戏剧多数遵循三一律,而雨果则在《克伦威尔(序)》中对三一律大加批判。莫丘利斯基认为《罪与罚》也是具有三一律的。特别是在时间上,《罪与罚》长达三四十万字的故事实际只发生在几天之内。第一部只有三天,第一天主人公去作“试探”,认识马尔梅拉多夫。第二天收到妈妈的信,去市里乱走,得知老太婆明天独自在家的消息,第三天实行凶杀。第二部中,主人公陷入了昏迷状态,完全没有时间的流逝感,而第三部和第四部总共只有两天时间,临近结局,主人公彻底失去了时间感。这种刻画彻底把故事推向了悲剧。

约瑟夫·弗兰克的两篇评论也十分精彩,不过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第四卷中会有更精彩的表述,这里先略过不表。据说关于《罪与罚》的部分长达七万字,具体内容如何只能等待明年第四卷的出版了。

糜绪洋是俄语文学青年学者,他在2016年《北京青年报》上刊载了这篇关于《罪与罚》中“人名诗学”的文章。文中表示,《罪与罚》的人名都具有特殊的含义。比如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姓氏代表的是“分裂”,它特指十七世纪中叶俄国发生的教会分裂,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家乡梁赞省正是分裂派最活跃的地方,所以他的家族和分裂派必然关系匪浅。马尔梅拉多夫这个姓氏指的是“软糖”,马尔梅拉多夫一家,包括卡捷琳娜、索尼娅以及其他几个孩子的生活极其艰苦,他们的名字却这样甜蜜,这实在是一种反讽。

斯维德里盖洛夫这个姓氏中的一部分是德语中的“好色的”一词,这个姓氏很符合角色的特点了。而莉扎韦塔这个名字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常都是需要看人脸色的角色,比如《群魔》中的莉扎韦塔师太,《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臭丫头莉扎韦塔都具有同样的特质,代表了俄罗斯宗教传统中的“圣愚”类型。而拉祖米欣的意思是“理性的人”,如果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的化身,那么“理性的人”无疑是他最理想的样子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真的很难评论,我读完了许多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但一直没有写出满意的评论。也许因为他的作品太过深刻,以至于无从下笔,也许因为他的作品太朴素,甚至很难找出多少亮点。所以身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者,我实在不是很合格。曾经有人发起过一个话题:怎样的作家最难模仿。在经过许多人的讨论后,得出结论,越是风格独特,文体花哨的作家越容易模仿,而且一个比一个写得好,越是纯粹朴素的作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反而越难模仿,你甚至很难说出他的文字风格是怎样的。我曾经尝试模仿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一篇小说,但最后发现只是一厢情愿,自己的作品其实并没有半点他的影子。

尽管有了梅列日科夫斯基、默里、格罗斯曼、约瑟夫·弗兰克等多位大家的解读,你仍然可以有自己的判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这样朴实无华,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解读。所以与其听闻众人的见解,倒不如直接拿起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认真阅读,仔细思考。这一版《罪与罚》会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