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106篇:教研有感∣郭哥评课之文言文单元整合复习课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10-07 发布于广东

郭哥评课之文言文单元整合复习课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9月28日,我到古镇曹步初级中学进行教学视导,听了一节文言文单元整合复习课。教师将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言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进行了整合,用“一体四面”的理念加以统摄。我认为很有新意,在评课的时候我才得知,这节课是和另一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此前还进行了科组集体磨课,这种课堂教学教研方式就更值得推广了。

首先,在语文教学方面,同课异构主要是不同教师围绕同一篇课文上课,“同课”只是同一篇课文,而“异构”的重心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即不同教师围绕同一篇课文的不同教学内容进行上课,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自然也会有差异。但这种形式的同课异构,我总觉得有问题。既然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式,那有什么比较分析的必要呢?理想的同课异构,应该是不同的教师围绕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异构的重心就会转移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安排、教师的教学艺术等方面。本次教学视导的两节课,我虽然只听了一节,但从两名教师的学案看,她们的教学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甚至连复习课的标题都一样,均以“基于'一体四面’的写景抒情类文言文复习策略——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单元整合复习为例”作为题目。两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基本保持一致,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科同课异构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么,两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什么会保持一致呢?这自然与科组的集体备课有关。学校和科组非常重视教学视导活动,同时又把本次视导活动变成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动,这是值得推广的经验。

其次,从我听的这节课的角度看,我觉得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既然是整合复习课,这种整合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呢?教师提供了如下思路:一是通过教学理论或理念进行整合。两节课都用到了“一体四面”的理念,这是王荣生教授、童志斌教授等提出来的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我觉得还是挺实用的,而且也能够改变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一体”指的就是文言文作品,“四面”就是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文言”主要是文言词汇、语法的基础知识,“文章”主要是文言文的体式特征,即在表达与交际方面形成的特点,“文学”主要是从鉴赏的角度切入,“文化”主要是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文化价值等。从这四个方面对三篇文言文进行整合,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或者说,学生只有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把握,才标志着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作品。例如从文章和文学的角度,教师设计了赏美景、品意境、梳事件、找文眼、析写法、理主旨六个活动,目的是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主旨。

第二个整合的思路是用任务情境进行整合。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为景点设置美景介绍语”“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为三篇文章的作者撰写一段介绍词”等活动,这些活动很难说单一地指向文言文的某一个方面,而是综合考虑到景物描写及其手法、作者的心志及文化价值等内容。用情境任务的方式进行整合,一方面指向了知识的整合,另一方面指向了知识的迁移运用,这就使得文言文教学不能再指向琐碎的知识点识记与训练,不能止步于掌握文言文的静态的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强化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再次,这两节课都有着浓厚的研究意识。两节课的题目“基于'一体四面’的写景抒情类文言文复习策略——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单元整合复习为例”本身就是一篇教研论文的题目。我是提倡教师能够在研究课堂的基础上进行课例写作,将自己的设计与思考整理成文,这也是我们践行的“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的理念。我一直觉得,教师要致力于设计课、上课、研究课等,而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例后,就要将其形成文字,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不断积累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也是这两节课给其他初中语文同行的启示。

当然,对于教师或科组研讨形成的写景抒情类文言文阅读的策略,我个人觉得还应该再往前进一步,要着力构建写景抒情文言文的阅读框架甚至是阅读程序。赏美景、品意境、梳事件、找文眼、析写法、理主旨等活动虽然实现了“一体四面”的整合,但其本质上依然是割裂的,而且这六个活动本身也不构成并列关系。在我看来,可否将文言文进行“要素切分”,即切分为人、事、景、情四个要素,每个要素又分为“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内容,例如写了什么人,怎么写的;写了什么事,怎么写的;写了什么景,怎么写的;写了什么情,怎么写的。分析这些要素的目的在于明确文章的主题与艺术价值,而主题又可以从“情”和“志”两个层面把握,前者主要是感性的情感,后者主要是理性的思考,像贬谪后的失意苦闷,就是“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与民同乐的价值取向,就是“志”。建构了这样的阅读框架后,“一体四面”的各个要素也能够建立有机的联系,而不再是分散的层面。当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框架后,就会自然地关注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的要素,并在头脑中复原阅读的框架与程序,那么,他们眼中的文言作品就不再是“文言知识点汇编”了,而是一个有机的艺术作品。

当然,这样的要求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有难度的。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继续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善于总结教学的策略与路径,形成操作性强的阅读技术,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求教研人员能够加强与一线教师的联系,研究出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同时又接地气的教学策略或路径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