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论》阅读笔记

 天驰老先生 2022-10-07 发布于辽宁

《太极拳论》王宗岳
1.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3.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4.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5.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6.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贯通焉。
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8.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9.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速。
10.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11.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12.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13.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14.每见数年之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15.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16.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论解》顾留馨
1.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2.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3.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动作密切不离。
4.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5.可练习“皮肤触觉”“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6.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
7.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并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
8.学太极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身心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以柔应,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方的形势。
9.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
10.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方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11.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
12.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
13.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连贯组成,每势都有它主要攻防和变化的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
15.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引导”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
16.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招法”。
17.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连贯熟练,并和呼吸配合好。
18.这首先要懂得每势的招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19.招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劲的“粘随”“刚柔”“虚实”“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
20.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招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招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着边际。
21.招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招法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之后,招法的使用才能够巧妙省力。
22.招法和懂劲,都要与呼吸自然相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
23.懂劲功夫越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就越大,招法的使用也更能应机得势。
24.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套路、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25.“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
26.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招,而招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27.“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
28.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
29.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招法”“运气”的特点。懂得招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30.“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31.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哪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32.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神态”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33.行气运劲要“似有实无”“忽轻忽重”“虚实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以适应”“顾此失彼”。
34.对方从一方用力攻来,我一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招,从而使对方“束手缚脚”。
35.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越深”的感觉。
36.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方越退则感觉不能走化。
37.“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受得到,立即走化。
38.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39.年纪耄耋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而取得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虚弱、动作比较迟缓,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40.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平准一样。身手圆活似车轮旋转,既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重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
41.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而不得发,有力无处用。
42.推手时,要避免两力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胜“力小”。
43.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44.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45.变化灵活,才能够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
46.懂劲以后,粘走相生,愈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思考,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方力量,依着何处即从此反击。
47.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问题,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