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前列腺炎,我用张仲景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萆薢分清饮辨证加减

 文炳春秋 2022-10-07 发布于浙江

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很高,是男科病中较为常见的多发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特点。

慢性前列腺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最开始表现为泌尿系统系列综合征,如小便方面的排尿不适、尿道灼热、排便时尿道口滴白会阴部、肛周、小腹、腹股沟等部位的胀痛不适。同时或者逐步发展为生殖系统的症状,如功能下降。

近年来,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层出不穷,有调查结果显示:慢性前列腺炎的证型中,有92%以上属于湿热下注型。所以,湿热下注精室,淤阻精室气血,引起一系列的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慢性前列腺炎的最常见病机。

中医药在诊治慢性前列腺炎的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其特征性症状表现,将其归为中医的“精浊”,“白浊”,“淋浊”等范畴,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改善慢性前列腺炎的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方面,疗效可观。

而面对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众多中医家运用频次较高的方剂,非萆解分清饮莫属。本方出自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有清热利湿,分心化浊之功,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白浊,小便混浊,尿有余沥,舌苔黄腻等湿热下注症,本方整体药性偏凉,对湿热偏重的实证较为适宜。

但是,我在临床中观察发现,当患者找到我治疗时,单纯湿热实证并不多见,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都经过了长期、大剂量的清利湿热治疗,所以往往是湿热、肾虚、脾胃虚、淤血等相互交结为病。此时若再用萆薢分清饮,则难胜重任。

面对这种虚实夹杂的局面,我一般会配合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减治疗,常获验效。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妇人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单从条文表面意思分析,等方多用于怀孕的妇人,但是从方药及条文的病因病机病位分析,不难发现,本方适用于下焦血虚湿热证,具有补血润燥、清热除湿利尿的功效,这与湿热实证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经过长期治疗后的虚实夹杂情况不谋而合。

条文中所说的“小便难”,提示湿热在膀胱,病位在下焦,与前列腺位置相近,条文中的“饮食如故”,也进一步指出了湿热的病位不在中焦。湿热不在中焦,那一定是在下焦吗?是否在上焦?从张仲景的用药可以看出湿热是在下焦。贝母一药,《神农本草经》是这样说的:“贝母治热淋,乃治肺金燥郁之剂,肺是肾 水之母,水之燥郁,由母气不化也。贝母非治热,郁解则热散,非淡渗利水也,其结通则水行。”简单解释就是:小便不利,多属膀胱湿热,膀胱与肾相表里,所以膀胱湿热的根本是肾的气化不利,而肺金生肾水,贝母之所以能治热淋,其实是贝母润肺金之燥,肺金润,则肺金生肾水,肾可气化达膀胱而利湿热于小便之中。而苦参虽为苦寒之药,但其专利下焦湿热,有当归之温润,可谓是攻补兼施。所以本方加减应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后期虚实夹杂证中,正中病机。

案例举例:

某,男,28岁,患者两年前出现尿痛、尿频、尿急,特别是夜尿频多,达2-3次,大便时尿道口有滴白,小腹及腰骶部坠胀疼痛,胃纳不佳,口舌干燥,面色少华,睡眠浅,大便不成型、挂测,小便黄而浑浊,舌质略红,苔黄腻(舌根部有黄豆大剥脱苔)。

外院检查结果示:白细胞+++/Hp,卵磷脂小体+/Hp。

治疗经过:某三甲医院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予盐酸左氧氟沙星及中成药(具体不详)治疗两周,症状有所缓解,但在劳累或者饮酒后症状容易反复,遂求诊治。

刻下症:如上。

目前诊断:

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

中医辨证:精浊,湿热淤阻精窍,郁热伤及阴血。

予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萆解分清饮加减。嘱咐患者禁烟酒、禁饮食辛辣油腻、忌久坐熬夜。

经过反复调治,回访症状未见反复。

总结:虽然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机以湿热下注精室多见,但中后期常常湿热、淤血、正虚等两种或多种以上并见,所以导致慢性前列腺炎缠绵反复而难愈,临床上,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症状、病程、及治疗经过拟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千人一方,一方到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