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综一点通之中医内科学笔记②

 壹亩莳 2022-10-10 发布于山东
Image
Image

第二章 心系疾病 以图看全章

Image

第一章 心系疾病 以点带全章

第一节 心悸

1、 清·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医林改错》中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

获效,王清任创制的逐瘀汤类,至今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五个逐瘀汤分别为——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

2、炙甘草汤是治疗心脉失养之虚劳心悸的常用方,典型的表现就是                                

3、心悸的病因符合外食情虚四大类。(外感、饮食、情志、虚损)

4、心悸病因病机图

Image

5、心悸之心阳不振证有气虚的表现——(阳虚必见气虚)

6、心悸之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的表现需要重点记忆   

联系中诊四诊部分知识点:夜间咳喘,多属         ,或端坐呼吸者(多是由于水气凌心),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可用          

7、关于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的鉴别非常重要,主要掌握两者鉴别点

①一个是水气凌心(真武汤)水气凌心的病位主要在肾,由于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气内停则小便不利;阳虚水泛,溢于肌肤,则水肿;上逆于肺胃,则咳喘;上凌于心,则心悸不宁。

②一个是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水饮凌心的病机是脾阳亏虚,痰饮中阻,致浊阴不降,停于心胸,则心悸,胸闷痞满;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

③巧记:苓悸眩,真悸喘,五苓散脐下动。水饮凌心心悸肿,胸脘痞闷苓桂术。水气凌心心悸喘,水肿尿少真武用。

7、辨证要点

心悸者首应分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      、火邪上扰。

答案:心动悸,脉结代;肾虚、真武汤;瘀血。

第二节 胸痹

1、金匮要略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                ”(即胸阳不振,阴寒凝结)。治法为通阳宣痹——代表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2、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桃仁、红花、降香等治疗死血心痛。王清任《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

3、胸痹的基本病机是                  

4、胸痹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                                            

5、胸痹病因病机图如下

Image

6、胸痹的病位要区别于胃痛的病位,胃痛病位在心下胃脘部,胸痹病位在心,心在脘之上,脘在心之下。

7、胸痹证型的鉴别中,注意区分一下,气虚、血虚、阳虚和实寒证的面色。联系中诊望诊中望色提到:气虚—少华,血虚—无华,阳虚—晄白,实寒—苍白。

8、辨证要点

1)标实者:

①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

②胸部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者,多属痰浊;

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

④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由心脉瘀滞所致。

2)本虚者:

①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者,多属心气不足;

②若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

③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则属气阴两虚表现。

3)辨病情轻重

9、临证要点——谨守病机,分清标本缓急,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1)治疗标实,当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相结合。

2)治疗本虚,以补肾为主。

答案:阳微阴弦;心脉痹阻;血瘀、寒凝、痰浊、气滞。

第三节 心衰

1、心衰是以心悸                       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Image

2、心衰病因病机图如下

答案:气喘、肢体水肿。

第四节 不寐

1、不寐在《内经》中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卫气与睡眠昼精夜寐有关(中基考点)。正常情况下,营气行于      ,卫气行于           营卫相偕而行。白天以卫气为主导,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行于体表;夜间以营气为主导,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行于内脏。

2不寐的病理变化: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

3、不寐附方

1血虚肝热不寐者,用                  

2血虚阳浮,虚烦不寐者,用               

4、辨证要点

1)辨受病脏腑

2)辨病情轻重久暂

3)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5、不寐治疗以                         为治疗原则

6、不寐病因:

1)饮食不节——胃气失和,而不得安寐(胃不和则卧不安)

2)情志失常 神不安而不寐(中基常考点:“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3)劳逸失调 劳则气耗,久卧“过逸”耗气

4)思虑过度,伤及心脾 思出于心,而脾应之。因此,思虑过度影响心主神志和脾主运化。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心血亏虚,心主神志功能失调,会出现失眠的症状。

5)病后体虚

不寐病因喜欢考多选题,注意不寐病因的干扰选项——外邪、禀赋不足不选

7、不寐虚证治法包括: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答案:脉中、脉外;琥珀多寐丸、酸枣仁汤;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第三章脑系疾病 以图看全章

Image

第二章 脑系疾病 以点带全章

第一节 痴呆

1、痴呆的发病机理主要有虚、           、火等方面

2、病变部位在脑髓,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以      为本

Image

3、脾肾亏虚证(注意与髓海不足鉴别)口涎外溢为典型临床表现

4、痴呆的病因病机如上图所示

5、痴呆痰浊蒙窍证附方——痰浊郁久化火用涤痰汤。

6、辨证要点

1)识病期

Image

         6-3 痴呆分期辨别表  

2)分缓急

 6-4 痴呆缓急辨别表  

Image

 

3)辨虚实

7、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         .

答案:痰、瘀;肾虚;补虚泻实。

第二节 癫狂

1、 癫狂的主要病机是阴阳失调与           

2、 重点鉴别脑系系统常考难点疾病——癫证、痴呆、郁证的区别

癫证、痴呆、郁证三者的临床表现有些相似,痴呆患者呆滞、智力减退、健忘等;而郁证不会有言语无序这样神志异常的表现,癫狂是精神异常的疾患。

3、 癫狂病位在心,与其发病关系密切的脏腑有肝脾肾。

4、 癫狂的病因病机如下图

Image

4、谵语、郑声属于中诊的考点。

1谵语症见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见于急性热病期

2郑声症见神志不清、语声低怯、断续重复。多见于久病重病后期,此时心气大虚,神无所倚。

3)两者鉴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脏躁则表现为悲伤欲哭、数欠伸,如神灵所作,然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不会自伤或伤及他人。多是由于心阴受损,肝气失和。常用                     

6、癫狂有精神改变,神志异常不能自控;郁证无精神改变,只是心情抑郁。

7痰热瘀结——治法:豁痰化瘀,                      (牢记这个治法属于狂证之痰热瘀结。)

注意该证型的附方——有蓄血内结者,加服;

8、辨证要点

1)辨癫证与狂证

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钝、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静而少动为主要症状(趣记:晶姨表淡沉呆语,静而少动为癫证、精亢狂躁喧毁物,动而多怒为狂证。)

2)辨虚证与实证 癫证初发时,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寡言呆滞、

3)辨病情之轻重

9癫证与狂证治疗总以         为主要原则,以平为期

答案:气郁痰火;甘麦大枣汤;大黄䗪虫丸;调畅气血;调整阴阳。

第三节 痫病

1、《内经》将痫病命名为“胎病”,从名字中就可以知道痫证病因与          有关。

2、痫病的病因病机图如下

Image

3、痫病在发作期的描述,以突然扑到,昏不知人为主,而在休止期以平素的情况为主,通过后面对发作时表现的描述,来辨痫病。

4、辨证要点

1)辨病情轻重

2)辨病性虚实

3)辨阳痫、阴痫

阳痫与阴痫的鉴别(头身声舌脉性)


声音

舌脉

病性

阳痫

牙关紧闭,面红

身热

痰鸣气粗

舌红、脉数有力

实证

阴痫

面色晦暗或萎黄

肢冷

口无怪叫或叫声低微

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虚证

5、本病的病机转化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及         的深浅。

6病理因素涉及风、         、痰、          等,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

7痫证的辨病十分重要,需要辨出该病再进一步确定证型。本病以发作性神情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

答案:禀赋不足;痰邪;火、瘀。

第四节 厥证

1、厥证的病机:气机             ,升降乖戾,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2、厥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病情的轻重,以及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得当(正气、邪气、治疗三个方面)

3、整本书病因包括亡血失津的病证包括痉证和厥证。(重点掌握)

4、厥证病因病机图如下


声音

舌脉

病性

阳痫

牙关紧闭,面红

身热

痰鸣气粗

舌红、脉数有力

实证

阴痫

面色晦暗或萎黄

肢冷

口无怪叫或叫声低微

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虚证

                  10-7 厥证病因病机演变图  

5、 气厥与血厥的鉴别;气厥具有     方面的描述。血厥多     变化。

答案:逆乱;呼吸、口唇。

第五节 头痛

1、 头痛的发生,一般可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2、 内伤头痛的发生,与                                三脏密切相关

3、 头痛病因病机演变图 如下

Image

4、 气虚头痛代表方:益气聪明汤。

该方剂在中内共出现两次(头痛之气虚头痛、耳鸣耳聋之清气不升)

5、 辨证要点——重点记忆,多选题容易出错

1           与内伤(分轻重) 

2辨头痛部位 (分经络)

①太阳头痛,痛在脑后,下连于项

 ②             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

③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

            头痛,多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

⑤太阴、少阴头痛多以全头疼痛为主。

3辨头痛性质(分寒热)

4)辨病势顺逆

答案:肝、脾、肾;外感;阳明、厥阴。

第六节 眩晕

1、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力倡“无痰则不作眩”之说,并提出当“治痰为先”。

丹溪主张滋阴,“痰”也与津液有关。张景岳提倡“无虚不作眩”,景岳很喜欢把疾病分虚实。

2、“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已明确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认为眩晕是中风之先兆

3、眩晕病因病机演变图

Image

         图6-2 眩晕病因病机演变图  

1、 眩晕的治法不通络,真题喜欢考查眩晕与中风治法的鉴别,注意区分。

2、 眩晕辨证要点

1)辨相关脏腑

眩晕乃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所致,其病位在脑,与肝、     

     三脏功能失调相关,但与肝关系尤为密切。

①若为肝气郁结者,兼见胸胁胀痛、时有叹息

②肝火上炎者,兼见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实证)

③肝阴不足者,兼见目睛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④肝阳上亢者,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腰膝酸软(上实下虚)

⑤肝风内动者,兼见步履不稳、肢体震颤、手足麻木等表现。临证以肝阳上亢者多见。

⑥因于脾者,若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兼见纳差乏力、面色白;若脾失健运,痰湿中阻者,兼见纳呆呕恶、头重如裹、舌苔腻浊诸症。

⑦因于肾者,多属肾精不足,兼见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健忘呆钝等症。

2) 辨虚实标本

凡眩晕反复发作,症状较轻,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白、神疲乏力、形羸体弱、脉偏细弱者,多属虚证,由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

以上均有利于辨证,需要重点掌握。此外还注意眩晕虚证多关乎气、血、精;实证多关乎风、痰、瘀。

3)辨缓急轻重

3、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         ,调整阴阳

答案:脾、肾;补虚泻实。

第七节 中风

1、 金匮要略中对于中风分类的原文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 中风的主要病机概而论之,有风、火(热)、              、虚五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引起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导致血瘀脑脉或血溢脉外而发中风。

3、 中风先兆的表现包括头晕  、头痛  、肢麻,无心悸等心系系统疾病表现。

4、 中风之中经络&中脏腑的病机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区分

风痰入络,血随气逆,横窜经脉,瘀阻脑脉,则发中风为中风之中             病机。

阳极化风,风火相扇,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血溢脉外,神明不清,可致中风神昏,此为中风之中                病机。

5、 病变部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Image

6、 中风病因病机演变图如上

7、 中经络和中脏腑的鉴别最重要的是看患者是否有        异常。

8、 中风证型先看舌脉,舌脉区分不出的再看症状。

9、 中风真题考察所涉及过得版本较多,大多数都是证型用的名字不一样,但是选方差不多。只要会辨中脏腑、中经络(阴闭与阳闭、脱证),再根据伴随症状与选项相匹配,不用太在意版本问题。

10、辨证要点(重点掌握)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表6-1 中经络与中脏腑辨别表  

Image

2.辨闭证与脱证(阳闭与阴闭) 表6-2 闭证与脱证辨别表  

Image

 

3)辨顺势与逆势

答案:痰、瘀;中经络、中脏腑;神志。

Imag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