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牢记《伤寒论》中这些“不可下”的情况

 专精一门触类旁 2022-10-10 发布于湖南

胡希恕经方医学

《伤寒论》中出现“不可下〞9次,“不可攻”9次。

1.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2.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3.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

4.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286)

5. 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324)

6.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

7. 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8.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04)

9.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205)

10. 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解读】胃家实或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均称阳明病,治疗当用下法。实热、燥屎、宿屎、水饮、蓄血等实邪,也该使用下法。若病情严重,仲最还设有“三急下” ,急下存阴,急下救逆,可转危为安。但阳明重证,常伴有兼证,病情复杂而多变,仲景特嘱,还有不可使用下法者。

(1)凡邪在表:恶寒(164),喘而胸满(36),脉浮大(132),面合而赤(邪在表)(206),虽有阳明证,不可用下法。

(2)邪在半表半里:呕多(204),心下硬满(205),胸中实(324),虽有阳明证,不可用下法。

(3)阳明腑证未实:初头硬,后必溏(209、238),虽有腹胀满,不可用下法。

另外,舌上苔滑,脉弱、脉虚、脉迟的“虚家”,“亡血”证(347),手足寒(324),诸四逆厥者(330)等,在八纲辨证中,属阴、虚、寒之证,虽有阳明证,亦不可使用下法。

仲景举例:

太阳中风表虚证,素有宿疾之喘家,误下后微咳,邪气尚末内陷,仍可气机上逆作喘,证见痰湿阻肺,咳嗽微喘。治疗仍与桂枝汤解肌祛风,加厚朴、杏仁下气消痰,宣肺止咳。

下气后表不解,气上逆而作喘,里有热而汗出。无大热是指微有热,并末达到承气汤之大热。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止咳平喘,治今日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使用抗生素无效者,效果非常好。胡老讲:本方不能减味使用,只能加味。热重者加金银花、黄芩、桔梗;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贝母;咳重加紫菀、白芍;哮鸣声重加射干。麻黄必须蜜炙,生石膏必须打碎,否则个别病人服药后头痛。炙麻黄与生石膏的用量比例,一般以1:5或1:6为宜。

编者按:上述陈雁黎教授着重论述邪在表、邪在半表半里、阳明腑证未实而“不可下”者,除此之外,已用下法后亦应慎再用攻下,如《伤寒论》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此讲先与承气汤后仍未大便,脉反见微涩,微为气虚,涩为血少,皆为正虚之征象,故不可再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