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月十五日杂谈:略论黑海海峡与近现代土耳其外交政策史

 专打抄袭勾 2022-10-15 发布于陕西

在上一篇中我们对于黑海海峡略有提及,这一次我们展开详细说一说。

黑海海峡问题是随着奥斯曼帝国衰落而出现的,当时称之为东方问题,核心就是欧洲列强争夺近东利益的纠葛,在当时俄国崛起和法国受到维也纳体系打压的情况下,英国默许了俄国在东欧和近东的许多扩张行为,以换取沙俄对于法国的遏制,但是随着俄国试图南下肢解乃至征服土耳其,英国对于俄国试图争夺印度的警惕性加重,所以在19世纪逐步实现了控制苏伊士运河并将俄国关进黑海不出来的目标,克里米亚战争和侵吞埃及都是这个目的。

俄国在英国重心仍然放在反法问题上时不仅彻底消化了芬兰、比萨拉比亚、黑海北岸和多瑙河的权益,而且多次出击胖揍土耳其,先后签署了《楚库克-凯纳吉条约》和《温卡尔-伊斯卡莱西条约》,这些都是俄国独占海峡时期的条约;但是随着法国对英国示好以及在海外的多次英法联合军事行动,英国反而和法国形成某种谨慎的合作关系,此时俄国的扩张就成了英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在土埃战争、希腊独立战争等事件中,英法海军也趁机染指黑海海域,客观上造成了沙俄对黑海海峡独占权的破产,而英国对于沙俄在南方(高加索、河中)的扩张对自身利益构成的威胁也愈加歇斯底里,两者的对撞也就不可避免,尽管沙皇曾经乔装打扮秘密访问英国与英国首相和维多利亚女王等密谋瓜分土耳其的问题,但是俄国很难达成英国的谅解,因为土耳其的下一步就是波斯湾和红海,再下一步就是印度,英国不可能不寝食难安,如坐针毡。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被迫接受了严重限制自身在黑海军事存在规模的条约,但是这个条约的基础是英法协调,一旦英法协调被打破,那么俄国自然可以和法国合作突破这个束缚,因此俄国在不到二十年后又发动了新的俄土战争,逼迫高门签署了《圣斯特法诺条约》,虽然最终被柏林会议推翻,但是至此俄国在黑海海域的军舰建造和基地设置已经没有任何阻碍,等于克里米亚战争限制的俄国海军规模的规定已经完全被推翻,土耳其希望重新得到英国的支持,但是英国这个时候兴趣已不在此,苏伊士运河掌握在英法手里,就算俄海军突破了黑海海峡,也不可能进入印度洋,只能在一个更大的澡盆里瞎逛,在这个瞎逛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奥匈、法国乃至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敌视,这个时候英国只消搞一次《地中海条约》就好了,英意西、英意奥就是实际的例子。土耳其的作用已经被大大削弱了,而远东不同,这里是一个开放的海域,太平洋浩大,而且不仅北有沙俄,而且东有美国,英国希望日本替自己承担的压力要大得多,和地中海上俄国是孤家寡人的情形完全不同,在这里英国是孤家寡人,所以日本在远东就相当于英国在地中海盆地的黑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两重功能,英国对于法美合作的教训心有余悸,在这里如果放任局势发展,那么美俄法合作挤压英国的可能性并非不在台面上,这就是土耳其不受重视,而日本却得到英国大力扶持的原因。

然而这并不会让土耳其发生真正的转向,因为土耳其背靠俄国,南邻地中海,终究是要有个选择的,如果跟着俄国,很容易丢失土地,而跟着英法,虽然也受欺负,但是丢的主要是发展前途,对土耳其帝国统治者们来说,宁可抛弃前途被人家经济殖民,也不能丢失土地,因为土地丢失了就真成要饭的了,宁可一直落后也不能当不了山大王。所以土耳其为了“维持现状”这个目标,一定是会投靠西欧列强而不是东欧的沙俄的,这几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所以土耳其在这里一定会力求得到西方支撑的。黑海海峡就是他用来大做文章的机会,当然,如果英俄妥协媾和,那么土耳其只有挨打的份儿了,甚至在密约中英法同意把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交给俄国,土耳其就是这么一件可以交易可以抛弃的买卖,主要看英法更重视什么。

一战后苏俄和英法矛盾再起,土耳其看到了希望,其实只要西方和俄国关系不好,那么土耳其就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存亡,毕竟藏獒是要个笼子的,不管这个笼子是木头做的还是铁制的,总是要有一个笼子的,那么凯末尔为啥要打这一仗?因为如果不打的话,他们就肯定在土耳其是没地位的,不出意外的话,那个跑到中亚细亚做马匪的恩维尔在掌握军政大权的情况就会成为战后土耳其的摄政,跟匈牙利的情况类似,但是凯末尔代表的少壮派不服,也想分一点蛋糕吃,然而不争一争是吃不到的,甚至人家连刀叉都不给你拿,直接把你踢进大牢里憋死你,凯末尔处于这么一个环境里,希腊想要拿下伊兹密尔,意思就是要恢复东罗马在小亚的疆域,那还得了,就算按照色佛尔条约都不带这么玩的,希腊这个意思和日本在东亚一样,不仅要击败老大帝国,而且还要成为新的小列强,奈何实力太菜,根本就没轮上,被凯末尔给反推回去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苏丹不仅要面对希腊侵略军,还要对付这些国民大会军,自己实力不够,就拿希腊人来凑,只有这样才能间接获得英国的援助,这是最致命的一招,如果仅仅有第一点,凯末尔是搞不起来的,因为哈里发的余威犹在,在印度都有保卫哈利发运动,可见当时土耳其苏丹在亚洲穆斯林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只要他有这个号召力,暗中和英国合作,凯末尔麾下的这些少壮派一样会为苏丹政府服务的,但是和希腊合作这一招实在是烂,导致自身的精神号召力丧失,少壮派不跟着凯末尔都不行了,否则就是愧对家国的不肖子了,这是哈里发逼着军队对他不忠。

由此可见,凯末尔也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这和远东葛明是不一样的。军队虽然也在财政上靠集权的财力支持,但是在战后崩溃的局面下,尤其是战争状态下军权旁落,军事核心的背景下,财政权力也不再集中于政府手中,所以反而是比拼谁能掌握枪杆子的时刻,如果抛开了物权政治逻辑,那么人事政治逻辑里思想号召力和组织力就成了核心,在这个比拼了,土耳其苏丹政府就输给了凯末尔,而且是自己“吾为若德”(项羽语)的结果。恩维尔看似有权势,但是在完全军事-人事决定的大格局下,他们已然丧失了主动权,这可能也是他离开土耳其的原因之一。

凯末尔本身就是为了权力而亮相的,所以点到为止,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少饭,不可能跟希腊和英国硬刚到底,真正把超级大国逼急眼了小国是玩不起的,凯末尔自然是个懂得这些道理的聪明人,所以改变条约的时候,用自己击败苏丹政府军和希腊干涉军的资本来和协约国谈,谈的结果也不过是把治外法权废除,把海关权力收了回来,海峡国际委员会难道不是干涉土耳其内政吗?虽然当时没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是土耳其海峡那么窄的地方,博斯普鲁斯海峡中部最窄处仅747米,难道三海里的内海都不配么?所以凯末尔也是一个半怂包,根本就不敢彻底废除特权,只不过把最明显的特权给废除了,也就是收税的權力,这些对于他自己都是有好处的。而事关国家主权的还是没有清除,然而这很显然不仅仅是怂包的问题,而且有着深刻的国际关系意义,是“被迫且主动”的结果。

结合我们之前说到的土耳其的“保地原则”,凯末尔也不可避免的从骨子里继承了土耳其的“历代国策”,那就是努力维持西方与俄国之间关系不佳的状态,这样土耳其的价值才比较高,因此保留黑海海峡条款实际上是土耳其心甘情愿的不平等条款,黑海海峡自由航行,而且受到海峡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什么意思呢?那不就是在英法保障下的自由航行吗?土耳其在内的黑海沿岸国如果想要使用水道只能接受这个委员会的裁决,否则就不可能得到许可。因此后来重新签订《蒙特勒公约》的时候,土耳其实际上是首先要得到该委员会的同意的,委员会和国联一样是受到英法把持的,所以改约就是英法同意的结果。鉴于英法在一战后长期的敌视苏联的态度,把持海峡也就意味着俄国随时可能被英法断航,而除此之外只有波罗的海属于经济水道,太平洋和北冰洋实际上都不能支撑俄国商业航行需求,乌克兰又是苏俄的核心经济区之一,所以黑海一旦被卡死,那就意味着俄国的经济命脉给堵死了,除非波罗的海对俄国保持开放,但是英国无疑会借助靠近北海的优势深入波罗的海进行封锁,因此,一旦黑海被封锁,也就意味着英国对俄国要进行封锁,波罗的海和黑海都要被封锁的。

土耳其在配合英国遏制俄国的战略上是不遗余力的,甚至说是他在1812年以后的基本国策,在二百多年的时间内从未改变,甚至日趋固化。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蒙特勒公约不是对土让步了吗?对,但这是为了防止德国与土耳其结盟而作的让步,当时周边的英国势力范围,两伊和埃及都出现亲德内阁,这让英国十分恼火,而且也害怕土耳其成为亲德势力,这样英国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漏洞,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要继续保持对苏封锁,但是也要努力排除德国介入其中的可能性,作为交换,土耳其仍然奉行追随英法的政策,但是英国给出一定的让步,那就是名义上把土耳其海峡的权益交换给安卡拉,但是当初英法给足凯末尔面子,就是因为凯末尔懂规矩,不破坏黑海海峡原则,也就是保持反俄反苏的根本立场,这个时候如果土耳其真的想搞事情,以为自己自由了,那就会挨削,条约规定非黑海国家不得停留超过21天,而且对吨位做了限制,这就是心照不宣的阻拦德国军舰进入其中常态化部署,如果德国海军都不能长期驻扎在黑海,那么德土的军事合作就不可能真的稳固下来,这是英法的一个离间计,当然后来二战中英国在东地中海吃瘪被德国灰溜溜地赶跑了,土耳其自然就给德国放行了,这是实力决定游戏规则的一个体现,与之前1936年的条约精神并无悖逆。

后来在英法发表对希腊、罗马尼亚提供安全保障宣言的时候,土耳其也被加进来了,这个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这不过是土耳其换来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了,那就是西方对土耳其抵御俄国方向威胁的担保,至于德国的威胁还远着呢,至少在希腊沦陷之前,土耳其都不必去考虑这个问题,给夹在对德威慑的宣言里,只不过是为了壮个胆罢了,但是这也是阻隔德土合作的一个计谋,实际上英法并没有损失什么,如果土耳其在卡尔斯乃至黑海海峡问题上受到莫斯科的压力甚至军事打击的话,他们一样会像克里米亚战争那样出兵的,只不过把之前含在肚子里的话说出来罢了。但是对于土耳其就不一样了,他们这算是真的保证出来了,不过法国当时确实给土耳其尝了一点好处,就是亚历山大勒塔的私相授受上,叙利亚虽然是法国的保护国,但是法国把叙利亚的傀儡政权真的就不当回事,为了讨好和稳住土耳其不和德国走近,直接把易思肯德伦出让给了土耳其,叙利亚人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毕竟“保地原则”下谁都不乐意丢地盘,这样会引发舆论不满的,而且自己收上来的税会减少的。既丢里子又丢面子的事情,谁都不乐意。

到了战后,英国还一直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弹压游击队问题,但是奈何英国已经国力不支了,只好把自己的权势交给美国去整,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炉后,原先英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政策被美国直接和盘托出,我就是要援助土耳其反苏,你看怎么办?莫斯科虽然气的肝疼,但是没有任何办法,土耳其的国策就这样被土耳其共和国和英美代表的西方列强维持和延续了下来,当然,土耳其也是比较圆滑的,他不再张扬的反苏,但是暗戳戳的继续跟着英国、美国和北约干,因为毛子就是个顺毛驴,像罗斯福时期就是把苏联绑定在美国身上,搞交换圈,但是斯大林觉得很舒服,他就乐意搞;杜鲁门黑脸,他就不和你搞,实际上都是一样的结果,但是莫斯科感觉到自己的面子没有了,他就不乐意,土耳其看出来了这一点,所以即便加入北约,土耳其也对苏联保持表面上的十分敬意。于是乎土耳其在冷战时期大部分时间内和俄国的关系都不坏,甚至还比较友好。然而加入北约这一点就已经明晃晃的把刀子放在谈判桌上了,这是明确的对苏敌意,只不过土耳其比较体面一点罢了。体面的敌意是共和国时期土耳其对苏的态度。而且有便宜尽量赚,十月葛明刚结束的那段时间内,土耳其猛敲竹杠,甚至狮子大开口,要一亿金卢布,结果苏联还是象征性的给了几百万卢布,“贿赂”他们不要继续支持外高加索的分离主义势力,后来土耳其也骗吃骗喝不少,苏联的面子情结还挺重,所以最后也都给买单了。

综上所述,除非脱离北约,土耳其的反俄立场是不可能改变的,而在国际格局的发展大趋势中,土耳其的这一立场也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土耳其在“次要方向”上的渗透也注定不会停止,因为这也符合北约-美国包抄俄国腹地的战略企图和长期意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