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预算:区域市场费用方面的几点建议

 新经销 2022-10-17 发布于上海

10月份,相信大部分快消品企业的年度预算已经开始了,我们简单概括一下年度预算的核心逻辑:以上围绕一个原点(市场),展开的四个方面(投入、产出、前台、后台),引申出八个工作(推广费用、运营费用、销量贡献、利润贡献、终端表现、覆盖表现、业务团队、经销网络),也是思考区域市场框架和流程的粗线条。

今天我们就费用投入预算做几点提醒,避免部分企业今年踩过的坑,明年继续踩。

01
宏观上了解区域市场费用两大维度
市场需要养,养是需要花钱的。经营要的结果是赚钱,那么花了多少钱、怎么花钱就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建立在单店产出和市场费用局限性的基础上的。投入原则是集中优势资源在局部阵地上发动进攻,具体的市场投入包括两个部分。
1. 推广费用投入大致有四项:
a. 终端店客户陈列、返利等分等级投入,即将终端网点按照销量分为几个等级。有的企业命名为钻石、金、银、铜、铁客户,有的命名为VIP、一级、二级、三级客户,根据实际情况落实费用的投入,确保产品在终端店的展现流畅;
b. 市场活动以及消费者体验费用投入,确保产品在消费者层级的动销流畅;
c. 渠道促销费用的投入,确保渠道渗透和覆盖率;
d. 线上线下媒体支持投入,确保消费者对产品认知流畅。
以上要不间断地跟进费效比,即控制投入产出,平衡利润。
2. 运营费用投入大致有五项:
a. 针对品牌商要考虑到岸(生产和发货)成本的控制,将到岸成本降低一点,产品的竞争力就会更强一点;
b. 经销商的仓储,确保仓储高流转,压着库存就是在增加成本;
c. 经销商的物流,做好配货和线路规划,确保车辆高效配送;
d. 经销商的人员,兵力的配置、有效激励、合理分工,确保所有人员工作高效饱和;
e. 经销商的资金,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以上要不间断地统计、评估、总结,做到万项精进。
总则:市场分等级、网点分等级,权衡资源投入效果,要做到:
a. 会算账,设定费效比,规划预算;
b. 会分账,设定费用承担方案;
c. 会跟进,跟进销售额和费用状况;
d. 会评估,费效比和盈亏平衡分析;
e. 会调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前后台投入。
02
建议快消厂商以产品线进行费用投入
近几年,每逢遇到快消品企业咨询费用事宜,我第一建议就是以产品线做费用预算,而且是一算到底。常规的费用预算大致是:先确定今年的目标销量,然后根据企业费用投入计划,测算出费率,例如:某省份年销量1亿元,合计投入费率是5%,然后以此基准规划费用范畴,分解到项目和月份。对于产品而言就是大锅饭。
这样做是否科学?我的回答是十年前很适用,现在缺乏的是竞争维度下快消品企业各产品线成长使命的思考。
我的理解是:企业的产品从功能上大致可以分为战略型产品(赢得未来),流量型产品(赢得现在),利润型产品(企业生存发展根基),干扰型产品(改善市场竞争格局)等等,每一支产品都有其独特的使命,我们费用预算的目的就是借助“市场费用”这把利刃,来实现每支产品的使命,这是产品策略的核心,而以网点综合费率考核的预算形式正在扼杀这颗“核心”。
之前我走访康师傅方便面四、五级商圈就发现这个问题,在低级商圈中,康师傅方便面以网点综合销量挂靠费率核销费用的策略,致使自己的产品正在按照价格带被各个中小型企业所蚕食。
下图我们可以看到,BIG桶被白象的多半桶以0.5元价格差所蚕食,经典桶被今麦郎桶以0.5元价格差所蚕食,还有整箱售卖的劲爽面、干脆面等等。补充一下:康师傅在这些网点除一些渠道搭赠之外几乎不投费用(一是销量不达标,二是某些产品卖得再好也没有费用),而其它品牌则发现这个漏洞聚焦资源蚕食。
那么以产品线做费用预算有哪些好处呢?我总结以下几点:
1. 打破费用大锅饭,每一支产品都有自己成长和完成使命的“机会”,如果某些产品直接一刀切不给费用,就像方便面老大康师傅一样在部分低线市场“水土不服”,最终会被其它品牌逐渐蚕食殆尽。
2. 更有利于底层作业人员经营市场,也许有人会说,这与费用聚焦原理相矛盾,本质上并不矛盾,产品发展不平衡是所有企业到额现状,品牌商产品A在这个区域销量很好,产品B则销量一般,其它区域恰恰相反,怎么办?产品A的费用和产品B的费用可以打通使用即可,让基层人员意识到为了发展产品A“借走”了产品B的费用,机动灵活的同时让其充分参与到经营中,树立经营意识。
3. 市场竞争更加有利,高毛利产品销量高的网点可以投入更高的费用,尤其在品类竞争激烈的市场,更加游刃有余。
4、市场费用的使用更加灵活,投入更加精准: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网点销量SKU的不同,重新设计费用投入计划,实现精准和高效。
03
避免年度费用预算中的“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意思是:人们过度使用公共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虽然善用公共资源,可以为集体和每个个体带来长远的利益,但是个体总会受到何不捞一把的诱惑,采取自私的短期策略,导致公共资源走向耗尽。
来年预算中,一般情况下集团总部会自留一定比例的费用(例如综合来年销量做出的费用预算是1亿,那么预留总部1000万)用于各大区域机动使用。总部的思维是这样的:各大区负责人是不会乱花钱的,因为那样利润就会减少,他们年底的分红或者奖金也会减少。其实则不然,年底盘点会发现预留的这部分费用非但没有节约,反而在更多时候花得没有价值。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大区负责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打这笔钱的主意,就算是平常最节俭的人,也会想出无数个理由,把公共预算池的费用不加节制的花完?
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是一块公地。每个大区负责人都有自己的部门预算和公共预算时,都会想方设法先把公共预算花完,因为就算我不花,反正别人也会花的,别人花,我也阻挡不了,先花了再说,最终造成了公地悲剧。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有两个建议:
1. 缩小或者去掉“公地”,是谁的费用就是谁的,总部不预留或者极少预留。把所有的预算分到大区,当这笔钱是我的时,管理层就不会有不花白不花的心态了。
2. 花费和考核并进,市场机动万变,有些突发花费也不可一刀切式否定,但是必须考核,一是费效情况(达标),二是利润损失(影响团队年底利润奖金)。
04
费用与核销的链接问题
每一笔费用的使用基本上都有其固定流程:营销活动计划-活动执行-活动检核-结案核销-活动分析。这里我要提的是结案核销这个环节。

很多经销商和基层业务员最反感的就是费用的核销问题,归纳几种常见情况:
1. 有些企业繁琐的核销制度让人奔溃,基层人员会花费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整理核销资料;
2. 一些实际上花出去的费用由于条条框框的约束无法核销,致使经销商损失而产生消极形态;
3. 费用无法核销,导致部分优质网点拒绝合作;
4. 费用机制的呆板,市场人员思想禁锢,应对突发的竞争变化束手无策。
我给出如下运营建议:
1. 要以终为始的化简核销流程,由多维考核变为单一考核,例如费用的目的是销量,那么后台数据显示销量达标即可核销(不用业务整理核销资料),费用的目的是品牌建设,业务员一周一次,一月四次从终端机照片上显示陈列合格即可核销(文员审核,业务同样不需要整理核销资料)。
2. 费用的使用上不要套太多的“枷锁”,比如核销费用上既有存量&增量的业绩规定,又有分品类的达成指标,既有打款金额规定,又有发货时间要求,费用“枷锁”太多,让经销商用的提心吊胆,裹足不前,本质上是得不偿失。
3. 要明确费用使用核销过程中各角色职责,常见的一线办事处负责提供可以做陈列网点的明细和费率要求,业务员负责从明细中筛选网点和陈列落地,终端店老板负责陈列维系,经销商负责时机配送和费用兑现,办事处市场人员负责结案核销。
案例:某网点出现:终端店老板负责陈列维系已达标,但费率不达标致使无法核销,结果没有给店兑现陈列奖,这个事情对不对?我认为是错误的,店老板已经做到陈列维护,就应该给陈列奖励,至于销量不达标是选点相关人员的问题,不可以连累店老板。

4. 费用机制的灵活性要加强,一般费用的使用权要下发放到基层主管身上,就像在战场上的士兵,发现敌人,打一颗子弹是不需要申请的,其次要有快速应对市场竞争的费用申请通道,一步赶不上,步步都落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的投入一定要注意时效性,市场机会瞬息万变,不要浪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