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持续写作第 3/100 天。 例如在刚开始的章节中,花姐就提出了一个沟通框架:结构化倾听,看了后不禁拍手叫好。 什么是结构化倾听呢? 也就是当我们听到对方的话语后,要习惯性地在头脑里画三个框,分别放三件东西:沟通对象的情绪、事实和期待。 1、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高兴、愤怒、悲伤、焦虑和恐惧等都是情绪。 但是,我们在沟通时,不会直接表达出来。 我们不会直接这样说:"我现在很愤怒"、"我现在很恐惧"、"我现在很焦虑" 等, 而是把情绪隐藏在话语里面。 因此,我们在倾听对方时,就要善于从对方的话语中识别出哪些是情绪、哪些是事实。 例如小明今天被老师在微信群里的点名批评了, 晚上爸爸对小明说:你怎么老是被老师批评。 注意到没有,小明爸爸用到一个词"老是",很明显这不是事实,明显带有情绪, 我们对小明爸爸这句话做个拆解: 情绪:爸爸有些生气(老师在微信群当着这么多家长面批评了孩子,爸爸觉得没面子)。 事实:小明今天被老师在微信群里批评了(也许前几天也被批评过,但显然不是"老是")。 但凡话语中使用了 "老是、总是、经常、每次" 这样的词语时,很明显对方是带有情绪的, 这时候争论是没有意义的,要先安抚情绪,然后才能展开进一步的沟通。 2、事实 事实和情绪相反,什么是事实呢? 按照花姐的定义:我们只有在表达那些不受主观判断影响,可考证、可追溯的内容时,才会说它是一个事实。 从对方的话语中判断出哪些是事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除了对事件本身的了解外,我们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我们需要从对方的话语中剥离出情绪,然后再确定事实。 3、期待 期待就是找出对方内心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 只有在了解了对方的情绪和事实后,我们才能够结合二者来判断对方的期待。 其实,从对方的话语中,只要分清了情绪和事实,对方的期待就容易一些了。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小明每天下午17:30 放学,可是妈妈去学校接他的时候已经18:30了, 小明见到妈妈后生气(还有些委屈)的说:妈妈,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晚接我,我们班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当妈妈听到小明说:"妈妈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晚接我",明显是带有情绪的, 这时候妈妈如果说:我没有总是啊,我只是今天嘛,于是跟孩子争论起来了,孩子很可能更生气、更委屈。 虽然妈妈说的也确实是事实(只是今天迟到,而非总是),但这样跟孩子争论,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妈妈如何表达更合适呢? 下面我们先用结构化倾听来拆解一下,把我们听到的情绪、事实以及期待分别列出来。 情绪:生气(还有委屈); 事实:今天接孩子迟到了一个小时; 期待:妈妈下次准时接我,不想留校这么久。 妈妈可以先回应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争论,只要先把情绪处理好了,才能往下进行。 可以这样说(分两步): 1)回应情绪:妈妈知道你放学后在学校等了一个小时,你一定有些着急和委屈吧。 孩子听到这句话后,感觉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感觉到妈妈是理解他的,于是情绪就慢慢平静下来了。 2)回应期待:今天妈妈出门太晚了,导致你在学校呆了这么久,妈妈订个闹钟,以后每天16点50分准时从家走,这样17点30分之前就能够到校了。 孩子期待以后每天都不要这么晚了,他不想在学校呆这么久,于是妈妈在回复中提到了保证以后不迟到的方法(定闹钟)。 掌握了结构化倾听框架后,要经常练习,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 总之,我们和对方进行沟通时,从对方的话语中,我们要把听到的情绪、事实以及期待分别放入三个框架中。 然后先回应对方的情绪,平复对方的情绪,如果情绪处理不好,是没办法往下继续沟通的。 回应对方的情绪后,从情绪和事实中推断出对方的期待,最后回应对方的期待,在回应期待时,尽量给予超出对方预期的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