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一大姓的兴衰史:曾经权倾朝野的豪门,是怎么一步步衰落的

 新用户49272060 2022-10-20 发布于广东

“来者可是诸葛孔明?”“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枉活七十有六,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文章图片1

感谢王扶林导演和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组,以及B站众多孜孜不倦二创三创的UP主,这段原取材自《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朝》的镜头成为了历史区和鬼畜区都长盛不衰的经典选段。如果硬要对这段经典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只能说,如果这段对白使用临沂话配音的话,可能更能还原当时的场景(尽管正史中并无这一场景),因为无论是诸葛亮还是王朗,都是临沂人

尽管在三国这段历史中,诸葛亮的名声要远胜于王朗,其家族琅琊诸葛氏也要比琅琊王氏活跃得多;但是如果把视野拉长到整个汉末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里,那琅琊王氏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就要比武侯他们家要重要的多了。而这位被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讥为“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一生未立寸功”的王司徒,可能就是让琅琊王氏走上数百年簪缨世家之路的奠基人。

文章图片2

在东汉时期,琅琊王氏虽然已经能做到世代为官,但相比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种动不动四世三公的超级豪门来说还是要差得远。但到了东汉末年,一个超级大孝子——卧冰求鲤的王祥出现了。他那大冬天趴在冰面上人肉化冰只为了给继母弄几条鲤鱼的故事被写进了《二十四孝》,成为一代代孩子的启蒙教材。(不过比较黑色幽默的是,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专门记录超自然现象的《搜神记》,其真伪也就值得商榷了

文章图片3

在东汉,一个人如果是大孝子的话,就有可能被推举做官,王祥也就毫不意外地走上了仕途。但是,考虑到同时代的孝廉,比如曹操、韩遂这种人的家庭背景,让人不得不怀疑在战乱中跑到淮南避难了二十多年的王祥之所以能在曹魏一建立就立刻被征召做官,是否还有什么捷径。

事实上,尽管没有任何一手史料能证明,但是王朗和王祥之间可能确实存在着某种关系,比如叔侄。毕竟,虽然王朗来自于东海郡郯城,但是打开地图你就会知道,如今的郯城县正属于临沂。而来自于琅琊临沂的王祥,与王朗之间即使不是亲叔侄,恐怕至少也是同族。因此,尽管在后世论及郡望时,常把东海王氏和琅琊王氏分而论之,但是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两支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图片4

当然,在魏晋之交的时代,琅琊王氏的地位还是要略逊东海王氏一筹。王朗在世的时候就被封为兰陵侯,去世后其子王肃袭爵,并且和司马懿的一个儿子结成了亲家。这位王家的女婿在父兄去世后接过了魏晋嬗代的大旗,他就是司马昭;而司马昭和王肃的女儿所生的孩子有一个后来更进一步当了皇帝,他就是司马炎。

文章图片5

随着西晋的建立,东海王氏的事业也到达了顶点,其中最出名的可能就要属和石崇斗富的司马炎母舅王恺了。而与此同时,琅琊王氏的力量也在悄悄生长,并最终取代了东海王氏,成为了天下第一的豪族。

前面提到的王祥,在进入曹魏官场后步步高升,很快就以“秀才”的身份从县令做到大司农这样的高官。而在高贵乡公曹髦遇弑后,他第一个跑到曹髦的尸体前大哭,令世人无不感怀于其至忠至孝之德。后来司马昭拜为晋王,在满朝文武皆跪拜的时候,唯独王祥长揖不拜。看起来,似乎王祥真可谓是大魏忠臣。

文章图片6

但是,如果你细细检索王祥的发迹史,你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王祥做的第一任地方官是温县县令,而温县正是司马氏的老家;其封侯的原因也是因为跟随司马师参加了讨平毋丘俭的战争。可以说,王祥从一个七品县官到二品公侯,其升迁几乎处处都有司马氏的影子。再结合他和东海王氏那若隐若现的关系,说他是曹魏的忠臣,恐怕未必准确;哭曹髦而不拜晋王,可能更多是一场政治作秀而已。

当然,无论是作秀还是真的忠于曹魏,王祥都是以西晋开国功臣的身份渡过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的,虽然他的子嗣迅速湮没在史书之中;而真正为琅琊王氏开枝散叶并且在魏晋南北朝历史中留下印迹的,还得看他的亲弟弟王览和堂兄弟王雄

王祥是上过二十四孝的,而王览则是上过“二十四悌”的。据说当年王祥的继母虐待王祥时,王览曾经跪在母亲前愿意一起受罚。不过如果细究王览和王祥的年龄差你就会发现不对劲:王览出生于公元206年,而王祥则出生于184年(一说180年)。哪怕按今人的生育年龄,王祥做王览的父亲都绰绰有余,很难想象已经接近30岁的王祥还会被继母如何鞭笞,而小他二十多岁的弟弟会在一旁如何为他求情。

文章图片7

相比于王览和王祥,他们的堂兄弟王雄起家要早得多。这位老兄早在曹叡年间就做到了幽州刺史这样的高官。他在任上做了一件平平无奇的小事:眼看着当时北方的鲜卑人越做越大,有威胁到自己的可能,他就派人去鲜卑首领轲比能那里进行了一次友好问候,顺便带回来一件小小的回礼——轲比能的性命

文章图片8

说到这里,你也能意识到王雄是何等狠人。而当时间迈入到西晋时,他的两个孙子的名气比他更大,活儿整的比他更多——他们就是王戎和王衍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等人是忘年之交,后来官拜司徒(又一个王司徒)。其人在历史上评价比较两极分化:一方面。他以至孝闻名,在地方任职时也颇有政绩;另一方面,他又极其钻营贪利,以至于连卖李子都要把核去掉才卖,生怕别人拿了他的种子去和他竞争。此外,他还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两晋南北朝官场钉下了最后一颗封死寒门子弟上进的钉子:在他执掌选用官吏的数十年间,他未曾提拔过一位寒门

文章图片9

而王戎曾向司马炎大力推荐,称其连诸葛亮都比不了的堂弟王衍,就更是位妙人了:此公的事迹可以参看拙作。总之,这位王太尉(比司徒还高)活了七十多岁,基本没给国家干过一件好事,除了拼命给自己家捞好处以外就是清谈。更可笑的是,当他被羯族首领石勒俘虏时,竟然还大言不惭地一边撇清自己和晋朝衰败的关系,一边积极劝进石勒做皇帝。这位身荷晋朝数十年恩泽的“当从古人中求之”的王衍,就是这样报答司马氏和西晋政权的!(所以最后连石勒都看不下去,派人推倒墙砸死了王衍)

王雄这一支,在王戎和王衍去世后基本也就告一段落了。而真正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还要属王览的后人们。在王览的孙辈中,有王导王敦;在王览的重孙、玄孙辈里,有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四人,代表了琅琊王氏的全盛时代。(有关这四位琅琊王氏杰出代表的故事,也可以参看拙作以及《两晋南北朝人物志》系列

文章图片10

王氏的政治生命,极盛于王导、王敦,也于此由盛转衰。王敦之乱后,王导在朝廷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王导谢世后,琅琊王氏就基本退出了政治中心,甚至还需要看别的大族的脸色行事:

王导的孙子王珣和王珉做了陈郡谢氏的女婿,但是谢氏家族的领袖谢安似乎并不是很看得上这两位王家公子,直接撕毁了他俩和谢家姑娘的婚约,王珣很生气,但也没能拿谢安怎么样

文章图片11

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倒是如愿娶到了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但是这位大爷在出任地方官时碰到农民起义除了烧香拜佛啥也不会,最后差点被起义军屠了满门;

文章图片12

王导的另一个孙子王廞,本来老妈死了在家守丧,结果王恭(此王属于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关系较为疏远)造反的时候把他叫上,他就连丧都不守抄家伙上了;后来王恭造反不成,王廞也因此丢了官,此君越想越气,又带着自己的杂牌军要和王恭火拼,结果被王恭派刘牢之带着北府军一顿爆揍,连长子都被人家打死了。

文章图片13

以上所举三例,还都只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的遭遇。公元420年,出身寒族的刘裕称帝,正式结束了天子与士族共治天下的东晋,南方进入南朝时代。那么,南朝的琅琊王氏,是否会比东晋后期有所起色呢?

很遗憾,并没有。进入南朝后,皇权重新抬头,曾经煊赫一时的王、谢门阀,尽管经济上依然优渥,名誉上仍然清贵,政治地位上仍然显赫,但是却无法改变手中权力加速流失的事实。翻遍记叙南朝的五本正史,虽然王氏的列传总是排在最前面,但是却实在无甚要紧事情和他们相关;如果换成以记事为主的《资治通鉴》,除了一些需要他们装点门面的场合,你基本找不到琅琊王氏的身影。

文章图片14

此外,还有一个在东晋时期绝无可能出现的现象——进入南朝后,皇帝随手处死琅琊王氏族人已经成为可能甚至常态。比如号称刘宋开国功臣的王弘,其少子王僧达是个地道的纨绔子弟+双性恋(甚至还搞到了自己的侄子头上),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是他因为看不起太后的侄孙而将其坐过的椅子当面烧毁却终于触怒了太后,最终被赐死;其孙王融更因为牵涉到皇帝废立而被刚上台的南齐小皇帝萧昭业赐死,年仅二十六岁。

而这,就是琅琊王氏乃至整个门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时的缩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尚不足以允许国家直接控制每一个自耕农,而战乱频仍的时局又使得大量农民不得不倒向豪族以寻求庇护,因此他们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控制着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南陈灭亡时,其国土与三百年前的孙吴相仿,但国家统计的人口甚至比孙吴还少,就是因为大量人口都被控制在了这些世家大族手里。)

文章图片15

但是,这些控制了经济命脉和官员选任的门阀子弟,除了少数人(比如王导和王敦)有慨然澄清宇内之志外,绝大部分都迅速地腐化堕落了。而在这个小圈子内反复的联姻以及某些不良嗜好(比如服用“寒石散”之类的毒品),更一步步造成了他们身体的羸弱以及精神的空虚(琅琊王氏本是高寿的家族,王祥、王览、王戎等都活到了七八十岁,王导也活到了六十四岁,但到刘宋以后王氏子弟基本就很难再活过四十岁了)。与此同时,他们还出奇地鄙视那些做实事的人,认为认真处理卷宗是小吏们该干的,至于带兵打仗、光复神州,那更是贱户才去做的(东晋南朝军人身份普遍较低)。

文章图片16

既然如此,那政治权力的流失自然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从刘裕到萧道成、萧衍再到陈霸先,南朝的开国君主全都是军人出身。这些行伍皇帝们对士族们是既拉拢又斗争——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允许这些人尸位素餐,靠着早就是冢中枯骨的祖辈恩荫便能攫取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拉拢士族们,以期在政治斗争中获取这些家族的背书与支持

文章图片17

此外,门阀士族们还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特点——家族荣辱高于国家兴替。从王祥、王览到王衍再到南朝的诸位王氏子弟,其在乱世立命的第一要务就是确保家族在城头变幻大王旗时岿然不动。而随着曾经的大族温县司马氏在称帝后逐渐沦为傀儡、自己家的王敦造反后迅速被勘定、过了把皇帝瘾的谯国桓氏基本团灭后,对琅琊王氏来说,安心做一个政治上的吉祥物,享受真正富可敌国的物质财富才是正确的选择。

也许有人会说,在乱世中这样的墙头草是不得已。这句话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没问题,但是对琅琊王氏这样的顶级权贵家族恐怕不适用。他们只会疯狂地从国家和人民身上吸吮利益,却拒绝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在被敌人俘虏后还能轻飘飘扔出一句“少不豫事”(王衍语)以求免责,这种人,这种家族,又有什么值得后人称道的呢?

文章图片18

因此,当历史把一个叫侯景的人送到舞台中央时,琅琊王氏也终于迎来了谢幕——一场侯景之乱席卷江南,曾经的门阀大族们惨遭屠戮。在侯景之乱平息后四十年,隋炀帝杨广(当时还是晋王)率大军攻克建康,江左五朝就此寿终正寝。此后的隋唐尽管仍然对门阀有所重视,却几乎很难再找到琅琊王氏的后人活动的痕迹

文章图片19

三年前我在写《两晋南北朝人物志》的时候,就丝毫不掩饰对所谓“魏晋风度”的鄙视;三年中,我不仅通读了《晋书》、《南史》、《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还涉猎了包括《东晋门阀政治》在内的史学名著。如今,当我再对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这些“魏晋名士”作评价时,我只能说——态度没变,反而更加鄙视了

如今的王氏已经成为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姓,很多人并不明白,为何没有出过皇帝(王莽不算的话)的王氏会如此枝繁叶茂?这其中,当然有琅琊王氏等王姓大族的很大功劳。只是,他们的发迹史,以及魏晋南北朝那段混杂着血与泪的历史,早已无人问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