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行书用笔浅析,这个讲解很到位!

 大漠无边mmax4q 2022-10-23 发布于云南
赵孟頫以师古为尚“根抵钟王而出入晋唐”,他融百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风。而他不激不励、中正平和的行书风格,是以他精熟独到的技法作为依托。

图片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是赵孟頫对用笔的著名论断。他认为用笔重于结字,可见他对用笔的重视。

但是后人对这句话有诸多的争议,如认为“谓欧、虞、褚、薛笔法已是不同,试以诸书笔法为欧书结构,断难相和,安得谓千古不易乎?”

图片



图片

可见这里是将赵孟頫之“用笔”理解为某种字体的具体笔法,这种解释似乎使其“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论站不住脚。

然而这里的“笔法”应当不是指具体的技法,而是指用笔的共性。

赵孟頫之所以如此主张用笔的重要性,也是与元初书坛笔法尽失、萧索凋敝的状况有关。

图片

赵孟頫看到了元代初期的书坛受宋尚意书风影响下的诸多弊端,因此高呼“复古”,强调向古人学习笔法,以扭转宋以后鄙薄古人基本技法的时风流弊。

因此此赵孟頫如此强调笔法,也是因时制宜。

赵孟頫早期书法用功于赵构、智永,而后学习钟繇、王羲之、褚遂良,到了晚年又参入李北海的笔法。他总百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技法。
总体来看,赵孟頫行书的用笔具有以下三种特点:

图片
第一、圆笔为主、方笔辅之


赵孟頫行书用笔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圆笔为主,辅之方笔。观之行书,整体呈现遒媚圆活、精熟利落,流美外见、筋骨内含的风格。

这不仅得力于赵孟頫行云流水般精熟的书艺,还与他方圆兼备的用笔有着很大的关系。

图片

康有为这样论述方、圆用笔:“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

这番论述道出方、圆用笔的书写方法、特点以及精妙之处。

在书法实践中,方圆之用,宜“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应之以方”

图片

也就是说,方笔与圆笔的运用需要非常巧妙,用笔过于方硬或过于圆滑,甚至纯圆纯方,都是用笔的弊病。

赵孟頫的用笔刚柔并济,他的行书转折处多以圆带方,但是也会有方峻的笔画使得笔画外貌圆润,内含筋骨。

例如其《前后赤壁赋》,线条流畅通达,运笔中侧兼备露交替,转折处方笔与圆笔的结合浑然天成,字态变化多端,信手写来,婀娜生姿。
如图五中列举的“月”“子”转折处为方笔,颇有有斩钉截铁的气势;“凭”、“独”转折处为圆笔,圆润流美;“鱼”“竭”转折处方圆兼用,看似柔媚,实则坚刚。

崔瑗在《草书势》中说方不中矩,圆不副规,他告诉我们在书写中对方笔、圆笔的追求不可刻意为之。

过方近似矩形,过圆近似圆形都不符合书写的自然状态。

图片

赵孟頫的方圆用笔则是圆中寓方,方中有圆,因此他的行书在流美中寓劲健,给人一种刚柔并济、内含筋骨的美感。

图片
第二、中、侧锋兼备


中国古代的书家对于用笔的中锋、侧锋各有自己的看法,大致分为三类:强调中锋、强调侧锋、以及中侧兼用的同时讲究“度”的把握。

所谓“中锋”行笔即毛笔在书写过程中使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因此又称正锋。

图片

当饱墨的笔毫垂直于纸面笔尖克服阻力中锋运行时,笔画线条中线则会留下一缕墨痕。

笔画中间的墨痕较之两侧稍显得深,这样自然使得线条圆润厚实,充满立体感和力量感。

“中锋”相对的“侧锋”,则是指笔锋偏侧,笔画的受力点不在中间,而是随着笔尖的位置位于一侧。

图片

由于侧锋较中锋行笔更为自由,因此侧锋行笔所做的线条显得潇洒多姿,即所谓的“正锋取劲、侧锋取妍”

特别是在行草书的书写中,侧锋常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使得作品同时呈现出骨力与秀媚的观感。

纵观书论,诸多书家常宗“中锋”为用笔之根本,如“用笔之妙,无非笔笔中锋”,这种对中锋的极端推崇,使得后世学书人在书写时刻意中锋,亦步亦趋,过犹不及,走向了用笔的一个极端。

图片

清梁同书曾言“笔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虽不中亦中。”

即书写时能够做到提笔,则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都能够书写出力透纸背的字来。

结合梁同书的言论,我们仔细观察赵孟頫的作品,也会发现他的用笔虽以中锋居多,但并非笔笔中锋,亦有侧锋用笔。赵孟頫在起笔处取法二王,多以侧锋切入,笔力雄厚、线条匀挺。
图片

如图所示的赵孟頫《行书杜甫诗轴》,观此卷,不难发现它一改赵孟頫中锋行笔到底、秀媚妍美的风格特点,而是中、侧锋兼备,提按分明,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实属大字行书中的精品。

“风”“水”“夜”“见”等字皆为侧锋入笔,在行笔中也多侧锋以取欹侧的字势。

而其中的“桂”“月”“舟”等则是典型的中锋用笔,结体典雅秀丽而、用笔沉着稳重。


图片

中、侧兼用的笔法,不仅体现出赵孟頫对用笔的精熟,更反映了他平正中寓欹侧的书法风格。

图片
第三、起、收藏露交错


书法用笔除了方圆、中侧,还有藏锋和露锋等。

露锋即将笔锋藏于笔画之内而不外露,是线条更具蕴藉内涵;露锋即笔锋外露于笔画,使线条更显灵活精神。

图片

古人对于藏、露用笔也有很多争论,他们多主张藏锋用笔。如唐代的徐浩在《论书》中说:“用笔之势,需藏锋,风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又如王羲之主张的“十藏五出”。然而藏锋、露锋在书写时的运用是需要辩证看待的。

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中说“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

图片

他强调了藏、露的功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

书家根据自身的审美或重藏锋或重露锋,但若有所偏废,则会影响书法整体的和谐美。

赵孟頫的行书流美中和,温润典雅。他将藏锋与露锋处理的恰到好处,即突出了藏露的变换,又兼顾其和谐统一。他的行书起笔多为露锋

图片

但是如图七所节选的《前赤壁赋》中,所有字的起笔皆为露锋,收笔则藏露兼用。

“天”字,两个短横的起笔皆为露锋,撇捺的收笔处则为藏锋;“和”字的平撇和横画的起笔都为露锋,而竖和撇的起笔、收笔都是藏锋;“如”字起笔和收笔都是露锋,有强烈的映带意识。


赵孟頫将气势内含、沉着稳健的藏锋和流美外现、灵动轻快的露锋结合的天衣无缝,形成了他平正中寓险绝的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