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血证,及时止血是关键四】——治疗规则、出血证的治法

 大洪山人 2022-10-24 发布于广东

第四节    治疗规则

对于各种出血证候,必要的治疗规则就是止血。如果不迅速止血,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因为出血的性质不同,出血的病机不同,因此在治疗上也有不同的规则出血证的治疗规则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热凉血止血
阳邪内侵,郁结化热,血为热迫,就会溢出脉外,形成出血症状,属热证。治疗时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
二、气摄血,固本培元
卫气充足,才能约束血液,使循行于脉络。元气虚损,气不能摄血,就会使血液渗出脉外,属虚证。治疗时当以益气摄血,固本培元为主。
三、温阳止血,补脾肾之阳
和气不摄血一样,阳气虚弱,就能统摄血脉,导致血循于脉外,属寒证。治疗时宜温阳止血,补脾肾之阳为主。
四、收敛固涩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如果情习不遂,郁怒伤肝,就会使肝失疏泄,导致血溢脉外。当以收敛固涩,使肝疏泄正常,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五、活血祛瘀,瘀去则血
血随脉行,必须要保证脉络畅通,如果脉络阻滞,必然会影响血的循行,使血不循经,属实证。治疗时宜活血祛瘀,瘀去则血止。

第五节    出血证的治法

治疗出血证的方法就是止血。而具有止血功能的药物组成的方剂被称为止血剂。止血剂中,常用的止血药物以小蓟、黄士、侧柏叶、诃子、藕节、棕榈炭、乌贼骨等为主。根据出血的原因及性质,通常配清热、温里、补气、活血的药物止血。如热迫血行,热证出血,需配伍清热泻火凉血的牡丹皮、栀子、青黛、地黄等药物;如果气虚不摄血,需配伍益气健脾的黄芪、人参、白术等药物;如果阳虚不统血,需配伍活血化瘀的红花、桃仁、川芎等药。另外,失血的病证,必然会耗损阴血,因此,止血剂中,都会加人补血滋阴的地黄、当归、阿胶等。如果止血过急,会形成瘀血,所以还需要配伍活血去瘀的药,如丹皮、川芎之类,以免止血留瘀。另外,止血时还要注意气机的升降。血随气机升降,逆而上行,血从上出者,是升多于降,陷而下泄,则是降多于升。因此,出血时,需要根据实情况,配伍龙骨、牡蛎、牛膝、代赭石具有沉降之性的药,使血随气下;身机下部出血,宜配具有升提之性的药,如防风、升麻、荆芥、黄芪等,使血随气升。而因为出血的原因有多种,因此止血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推荐几种常见的止血法。
◇清热止血
清热止血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治疗血为热迫而溢出脉外的病变。热证引起血液妄行致出血,其临床以咯血、吐血、鼻衄、尿血、便血、血崩、发斑为主要症状。血被热迫,血出较急,血量较多,血色鲜红,同时会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特点。治疗出血证,既要选用止血药物,及时制止出血,但更要分析出血的原因,消除出血之因,才能标本同治,相辅相成。临证组方时,通常以上两法合用,选用大蓟、小蓟、黄芩、生地黄、槐角、地榆、侧柏叶、白茅根等清热止血,或者也可用清热药与止血药配伍,如大黄、黄连、黄柏、山栀、青黛等配伍三七、阿胶、藕节、血余炭、花蕊石、艾叶、蒲黄、仙鹤草、茜草根、棕皮炭等,组成清热止血的方剂,消除出血的原因,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根据以上不同的出血病机,综合不同的病理改变,需要对证治疗,使用不同的治疗规圆。配伍不同的药方这几种病机中,直热麦行最为多见。因此清热止血法最为常用。但单纯用止血药的方剂较少,如果不消除止血原因,很难收到止血效果。因此,找到病因,同时又根据病情,与其他治疗法综合使用,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影。
本类方剂的配伍,会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止血药物。比如黄芩、鸟贼骨,生地黄、三七、花蕊石、棕皮炭、白及等常用于治疗吐血:小蓟、黄芩、阿胶、白及、青黛、焦栀常用于治疗略血:衄血常用用黄芩、大蓟、小蓟、青蒿、山栀、青黛、白茅根;尿血宜用大蓟、小蓟、白茅根,可利水,保持小便通畅:槐角、地榆能润肠通便,多用于治疗肠出血或痔疮出血。不同的药物治疗不同部位出血,但都是通过清肝、敛肝以达到止血目的。因此,止血类药物常用清、温、补、止、涩五类药物。清、温、补类药物多是消除病因,止、涩类药物则能固涩脉管,促使血凝。这样标本兼治,即可止血。
另外,在配伍止血类药方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不同部位出血配药,但还需要配伍相应药物以治疗兼证。比如,肺出血多伴有咳嗽,因此在止血时,需要配伍止咳祛痰的药。
(2)血随气而升降,因此,如上部出血,当用降泄类药物引血下行;如果下部出血,当用升提类药物升其清气。
(3)止血方大多配伍活血药物,以达到止血不留瘀的目的。但要注意严格控制活血的药量,避免不能止血的现象发生。
(4)失血证一定会损耗阴血,因此治疗出血证时,当配伍补血滋阴类药物。清热止血的代表方剂很多,如小蓟饮子、十灰散、槐花散、清热止崩汤、泻心汤、咯血方等。

◇滋阴止血

本方法适用于阴虚出血的治疗。阴虚出血,是指阴虚阳亢,迫使血液外溢的病变,其临床主要症状为吐血、咯血、血崩,同时还伴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治疗阴虚出血,当遵循《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所提出的“阴虚而阳盛者,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的治疗原则,将滋阴、止血、清热三类药物组合成方。因此,本方是以清热止血法为基础,再配伍滋阴药物,如生地黄、玄参、阿胶、麦冬、龟甲、白芍等,止血滋阴。其代表方剂有白及批杷丸、四生丸、清热止崩汤、固经丸等等。

◇收做止血

本法适用于脉络破损而致的出血证的治疗。脉络破损,是指脉管破裂,血溢脉外的病变。血络专供血液环流,除了血液自身发生病变和脉外阳气不能固护以外,如果出血,就要考虑脉络破损的因素。本证以肺胃疗出血为其主要症状,并且长时间不愈合,检查出血部位,大多是溃疡引起血络破损,这是脉络破损,肺胃出血的辨证依据。
本证出血,是因为血络破损,寒热证象并不特别明显,因此,治疗脉络破裂,收敛止血为主,是一种修复组织机构的治疗措施。治疗本证的方剂,以选用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牡蛎、白及、乌贼骨、龙骨、明矾、乌梅等药物,补其破损,使脉络愈合:再加上血的药物制止出血,两类药物同用,组合成方,典同达达收敛止血的目的。补络补管汤遗疡丸、乌及散等方剂,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组合方式。
在临床应用时,本方常与清热止血法、温阳止血法、益气摄血法等其他止血方法配合使用,以增强止血效果,特别是治疗肺胃出血及子宫出血的方剂,更是体现了这一组合方法。

◇益气摄血

本方法适用于气不摄血而致的出血证的治疗。气不摄血,是指卫气虚损,不能摄血,从而导致血溢脉外的情况发生。气不摄血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各部位出血,兼见声音低弱,息短,少气懒言,面色菱黄无化,舌质谈嫩,脉弱无力等。卫气虚损,气不摄血,因而血液脱离脉络,引发出血。
治疗本证,当以益气摄血为主以治法。首先要以益气为主,再配伍止血药物,既治标又治本。因此,本方常用益气类药物人参、黄芪、大枣、甘草、白术等组方,体现益气摄血的治疗方法。比如方剂人参饮子、独参汤、归脾汤、四君子汤、加味补中益气汤等都体现了这种组合方式。
在临床应用时,经常出现气不摄血机理与血热妄行机理同时存在,也伴有阴虚或阳虚,因此,益气摄血又常与清热止血、滋阴止血、温阳止血等诸法合和,从而体现不同的治疗方法。

◇温阳摄血

本方法适用于阳不统血而致的出血证的治疗。阳不统血,是指脾肾阳虚不能统血的病变。本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各部出血,出血颜色晦暗不鲜,或者血色淡,清稀如水,面色菱黄无化,四肢欠温,喜暖畏寒,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本证是阳虚失血,因此治疗时当以温阳为主,只有阳气恢复,阴阳平衡,才能统摄血液。温阳摄血法以温性或平性的止血药为主,如阿胶、艾叶、龙肝、三七、炮姜等,或者用其他止血药和温阳散寒的附子、干姜等组成方剂。这类代表方如温经摄血汤、柏叶汤、黄土汤、甘草干姜汤等。另外理中丸与温经摄血汤中人参、干姜同用,是益气摄血与温阳止血两种方法合用的配伍方式。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面对大姨妈问题该怎么办?

自己研究中医书?中医知识复杂晦涩,不仅不容易研究透,还一不小心容易用错方法。

上网找知识?回答杂乱繁多,不知是真是假。

|去医院找中医?开药治疗,费用高还不一定见效,好像又没到这么严重的地步。

为了避免更多人在月 经问题上走弯路,我把31年的临床经验35年的研究心得,提炼浓缩成了3大版块:经 前调气、经期行血、经后滋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