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出血的性质不同,出血证可分为热证出血、寒证出血、气血出血、瘀血出血等多种类型。 ◇热证出血 热证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出血类型。造成这种病证的原因在于体内热邪壅盛,或者虚热内生,热伤及血络,迫使偏离运行的脉络,恣意妄行,血溢脉外。热证出血临床表现的特点为血量多,血势急,血的颜色鲜红,并伴有面赤心烦,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候。◇气虚出血 气虚出血,多是由于过于劳倦造成内伤,或者因为久病、大病而使正气受到损伤,使气虚不足,或者阳气不足,固摄失力,从而使血液偏离了本来的运行轨道,溢出脉外。气虚出血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血色淡红,质地较稀,出血量或多或少,伴有心悸短气,神疲乏力,面白无华,四肢不温,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等特点。◇阴虚出血 阴虚出血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指机体内阴不制阳,阴阳失调,虚火亢盛,从而迫使血液妄行,溢出脉外;或者机体本久病阴虚,又感受阳邪,使邪热入血,从而迫使血液妄行。二是因为一些疾病(如结核病)引起的长期低热盗汗,使营阴暗耗,造成虚火亢盛:三是失血过多引起阴虚,阴虚又反过来加重出血病证。其基本病理变化为阴虚则阳阴虚出血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吐血、咯血、血崩为主,同时伴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特点。◇阳虚出血 阳虚出血,主要是指脾肾阳虚不能统血的病变。《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再次提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具有固护阴血的作用,如果卫外的阳气虚弱,脉中的阴血就会溢于脉外,导致出血证的发生。其基本病理表现为脾肾阳虚导致统摄无权,从而使血溢脉外,出现衄血、吐血、便血、漏下等出血症状。阳虚出血除了有吐血、咯血、便血、崩漏等症状之外,还伴有血色淡或晦暗不鲜,清稀如水,面色萎黄无华,舌质淡舌苔白,四肢不温,喜暖畏寒,脉沉细无力等阳虚证象。◇瘀血出血 瘀血证的产生是因为血行不畅或者瘀血阻滞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造成瘀血证的原因有很多,如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寒邪入侵,机体阳虚内寒,血液凝泣;热邪入侵,邪从热化而结,血变浓稠:劳倦内伤,损及元气,元气虚衰,血液运行无力;跌打损伤,使血络破损,局部血行受到阻碍等等都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严重则会出现内出血,进而形成瘀血证。【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