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瘀血证,活血化瘀是根本三】——瘀血证的治法

 大洪山人 2022-10-24 发布于广东

第五节    瘀血证的治法

瘀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瘀血形成以后,又会呈现出多种证象。但引起瘀血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属于不通机理,主要临床表现常有疼痛、肿块等。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临床上除了结石阻塞经隧造成的疼痛以外,主要是指血瘀引起疼痛的症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这里讲述的是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血脉凝滞从而引起疼痛的致病机理,以及寒邪致血脉凝滞形成肿块而致病的机理,但无论是寒邪入侵还是热邪形成,其相同的病证特点就是瘀血阻滞,血行不畅。
虽然瘀血形成的不同原因和兼夹了不同病邪,其具体的治法有所差异,如下焦蓄血证的治法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凉血散瘀为主,气滞血瘀的治法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气虚血瘀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寒凝血瘀以温经散寒,化瘀养血为主,但不难看出,几种病证的治法都离不开“化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了“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治疗原则,因此瘀血证的常用治法就是“化瘀”,也称“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的方剂主要由当归、红花、牡丹皮、桃仁、川芎、赤芍、没药、泽兰、丹参、乳香、牛膝、延胡索、土鳖、大黄等组成,使肿块、瘀血散,气机畅通,才是正常的治疗方法。

以上药物相配伍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配理气药物,如柴胡、枳壳、香附等,加强行气能力,以助活血功能;配补血药,当归、地黄等,在活血的时候又不伤血。

造成瘀血的病因不同,如果寒凝血瘀,可配桂枝、吴茱萸等温经散寒药,以温经活血:如果热邪入侵,可配黄芩、大黄等苦寒清热药;如果气虚血瘀,可配黄芪、人参等补气药;如果跌打损伤造成瘀血停滞,可配乳香、穿山甲(代)、没药、麝香等化瘀定痛走窜通络的药。
根据兼夹病证不同,也可配不同的药。痰瘀互结,可加半夏、贝母、僵蚕、白芥子等祛痰散结的药;如果兼水湿停聚者,可加车前子、泽泻、益母草、牛膝、泽兰、木通、茯苓等利水渗湿之药;如果瘀血时间较长,有肿块癥瘕积聚,可加消癥祛积药,如穿山甲、鳘甲、牡蛎、莪术、三棱、皂刺、夏枯草等,再配软紧散结的药物等等。
临床在治疗瘀血证时,首先要弄清楚产生瘀血的原因,不能只知道见瘀消瘀。另外,活血化瘀的方药属于祛邪之便,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耗血而损伤正气,因此在脑味具体使用时,要注意把握好药物的量,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和补气、养血的药物配使用。另外,活血祛瘀的方药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因此,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孕妇需要谨慎使用。虽然瘀血证的常用方法为“活血化瘀”,但在具体治疗时,根据形成病因、獗血部位、兼夹病证不同等诸多因素,临床治疗时会选择不同的方剂。

◇下焦蓄血证

下焦蓄血证是指热邪与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使经脉不通,所以有小腹结急或硬满、疼痛等症状。瘀热血结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症状,如便血或阴道出血、如狂或发狂或神情烦躁、小便自利等。下焦蓄血证的代表方剂为桃核承气汤。

◇气滞血瘀证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当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时,肝气久郁不解,就会形成气滞,使肝气疏泄出现异常,血行不畅,便成血瘀。治疗气滞血瘀证的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

◇气虚血瘀证

正气亏虚,血行不畅,因此形成血瘀。气虚血瘀的治疗,首要任务是调气活血,使正气充盈,血液畅行。治疗气虚血瘀证,常见代表方有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等。

◇寒凝血瘀证

寒者,凝也。当寒邪入侵,人体阳气虚衰,血液就会凝结而形成瘀滞,引起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治疗寒凝血瘀证,需要温经祛瘀,常见代表方剂为温经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