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数康熙雍正钱,居然用的日本铜?

 古泉文库 2022-10-05 发布于陕西

2021年世界铜矿产量数据报告,占据全球铜资源前十位的铜矿中有八座在美洲,而在这些富可敌国的铜业集团里竟有五座铜矿由日本财团深度参与,比如三菱、住友、三井。

数据表整合自:矿业汇

作为一个外行,在小编印象里,日本通常与现代电子高科技挂钩,但实际上,传统资源产业仍然是日本的重中之重,这不是巧合,大概是自古日本就深深的了解资源产业的重要性。

很多玩古钱的泉友都知道,明清时期我国的银和铜都曾大量从日本进口,其实早在元代就有“倭铜”出口到中国。

元代宣慰副使杨梓曾用日本铜铸成巨钟,重5480斤,悬于澉浦禅悦寺钟楼,为当地名胜(“WG”中被毁)。

图源嘉兴旅游官方咨讯

有意思的是,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东夷铜又有托体银矿内者。入炉炼时,银结于面,铜沉于下。商舶漂入中国,名曰日本铜,其形为方长板条。漳郡人得之,以炉再炼,取出零银。

《天工开物》

就是说,日本的铜矿含银,明代商人买到日本铜后还可以进一步提炼出银,获得额外收益,咱们的老祖宗在化学科技这一方面可以说真的是很先进了。

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矿业丰富,但是手工业逊色,大量向中国出口矿产品,再大量进口中国商品,比如铜钱就是如此,就好像“售小麦”然后“买馒头”一样。

当然,日本的采矿业是十七世纪开始高速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解除海禁, 日本铜矿大量涌入,当时清朝每年从日本进口的铜矿平均每年达到一百万斤,康熙中期达到了惊人的四百万斤。

再比如1691年日本近世最大的铜矿别子铜矿,平均产铜量达到了一百五十八万斤。而康熙四十九年(1710),作为代表清朝全国铜产量的“滇铜”产量仅一百二十万斤。日本一个矿就超过了清朝一年的铜产。

别子铜山 图片来源zekkei japan

这一时期的中日贸易被称为洋铜贸易。清朝鼓励从日本进口铜矿,当时山西的晋商八大家正是掌控与日本之间的洋铜贸易,由此而急速兴起,据说利润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惊人的五十倍。

这里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在洋铜贸易的高峰期,作为资源出口国,铜价的定价权并不在日本手上,而在中国商人手上,

年份

日铜本土价(日本货币单位)

日铜出口价(日本货币单位)

1695

95/百斤

109/百斤

1698

106/百斤

112/百斤

1705-1712

191/百斤

113/百斤

数据来源《清初的“铜荒”与日铜的进口》

看见了吧,1705—1712年间是价格倒挂的局面。

大量低价日铜的流入,保证了中国国内的铜钱供应,日本自己的经济学家也说道:“十七世纪后半期,长崎贸易输出的重点已从银转移到了铜。这是因为铜在中国作为铸造钱币的原料,需求量极大。”

据木宫泰彦著《中日交通史》说:“原来清代铸钱,每年要用铜料一千几百万斤。这些铜料,在清初全靠国内供给。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以后,大部分取之外洋。所谓洋铜,几乎全部来自日本本。当时日本是一个收支出超的国家,金银外流很多。金银不足,便辅之以铜。从日本元禄八年(康熙三十四年,1695)起,铜的)输出为量极多,十余年内,国内便已感觉铜不足用了。

康熙至雍正时期,近五十年间,北京户部、工部下属的宝泉、宝源两大铸币局,所使用的铜多数来自于日本。

图源古泉园地

随后日本铜矿产量缩减,日本开始限制铜料出口,不仅数量减少,价格还不断上升,至乾隆五年(1740),日铜涨到“市价每百斤约需银二十两”,这不仅无利可图,价格还反超中国。

好在乾隆元年,清廷大力开发滇铜后,滇铜的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乾隆三年(1738年)后, “滇铜”比例逐渐占到铸钱原料的7、80%~90%。洋铜贸易也随之衰落了。

参考《清初的“铜荒”与日铜的进口》;矿业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