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有人将“尾巴”读作“yǐba”?这是方言还是错误发音?

 炫叶楓雪 2022-10-25 发布于广东

有朋友见过把“尾巴”读成“yǐ ba”的么?

这样读,你会不会觉得很“土”?

或者说,“尾巴”读为“wěi·ba”才是标准普通话,而“yǐ·ba”只是方言?

其实,“尾”,在先秦古人那里,还真的是读音接近“yǐ”。

清乾隆年间的著名文字音韵学家段玉裁,写了一部《六书音韵表》,将先秦古汉语分为“十七部”。

他经考证,把“尾”归于“第十五部”。同部的有“衣”、“齐”、“祁”、“夷”、“尼”、“几”、“岂”、“迄”、“比”、“祭”等等。

这个音韵“归类”,无疑是准确的。

《诗·豳·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这是赞颂周公的一首诗。“尾”与“几”押韵。

《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此诗歌颂周王建都镐京。“尾”和“岂”押韵。

另,《左传》文公十七年和哀公十七年,“尾”分别与“几”“裔”押韵;《易·未济》,“尾”和“济”押韵。

古代散文,很多也是“有韵”的。

前面说到,“在先秦古人那里,尾,读音接近'yǐ’”,这是因为,那个时候古人的“辅音”也就是一个字的“声母”,已不可考,似乎人们也不很重视,而“元音”即“韵母”是大致可循的。

所以,“尾”读为“yǐ”或接近读为“yǐ”,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

为何“尾”后来又出了“wěi”这个读音呢?

这源于“微”,先秦亦属古音“第十五部”,包括“非”、“隹”、 “枚”、“绥”等等。

可知,“第十五部”,是古人发类似今天“元音”之“i”、“ei”、“ui”等的字词。

段玉裁称此类现象为“古音韵至谐”。他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明乎此,而部分音变、平入之相配、四声之古今不同,皆可得矣。”

《说文》云:“尾,微也。从倒毛在尸后。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皆然。”

段玉裁说,许慎的意思是,“尾”,本来是动物“尾巴”上长的“倒毛”,西南一带“夷人”穿衣以兽尾作装饰系在身后,所以加了一个“尸”字,“尸”只指人不指兽。

甲骨文中有“尾”字,确实是“人形”后面拖着一条“尾巴”。无论如何,“尾”之“微”义,使其“据义音变”,有了和“微”相同的读音。

至唐宋,音韵发生了不小变化。韵部里,专门有了“微部”,很多字的读音,皆归入其中。

《广韵》《集韵》《正韵》《韵会》,均注“尾”为“无匪切”或“武匪切”,并音委。

然而,民间把“尾”读“yǐ”,应该始终没有消失,且人数众多。

所以,至今为止,《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皆将“尾”读“wěi”和“yǐ”,都作为标准普通话的读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