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的“津液”究竟是什么?

  平凡的人 2022-10-26 发布于内蒙古

《伤寒论》中多处出现了“津液”一词,如《伤寒论》记载了津液的条文有第19条、第58条、第59条、第230条、调233条等。
“津液”在《伤寒论》的不同篇章里面也都有提及。陈修园先生在《长沙方歌括·劝读十则》中说:“《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阴津为主”。《医学三字经》中指出:“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存津液也是《伤寒论》临床的重要思想,故阐明津液的含义,对于学伤寒论明确的指导。

图片

一、津液是什么?
1 现代中医对津液的解释
现代中医的观点认为,津液是为津和液的合称,主要指人体内除血液外的正常水液,包括脏腑、躯体及人体各个器官和孔窍的内在液体及分泌物。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精微通过胃、肠、脾等器官运化生成津液,并经肾、肺等脏腑协调分布于全身各处,可以起到滋润濡养和充养血脉的作用。
津通常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如汗液、眼泪、尿液等,主要分布于人体表面皮肤、肌肉以及各个孔窍中,主要起滋润作用,并可以渗入血脉,还可以帮助排泄废物;液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如脑脊液、胃液、肠液、关节腔液等,主要分布于大脑、骨髓、脏腑、关节等部位,起营养作用。
津和液可以相互转化补充。
看完上述现代中医对津液的诠释,我们不禁不产生这样一些疑问:
(1)津液“指人体内除血液外的正常水液”,那津液到底是不是水液呢?如果津液不等同于水液,那么津液和水液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2)津液由摄入的食物所化,可以分为“津”和“液”。现代中医说“津通常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如汗液、眼泪、尿液等”,如果津液等同于“汗液、眼泪、尿液”,由食物所化的“津”可以当做排泄物排出体外,合理吗?如果排出的“汗液、眼泪、尿液”不等于津,那“津”转化为“汗液、眼泪、尿液”的生化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需要对《内经》的相关条文仔细研读一下。
2 《内经》和历代名医中对津液的描述
(1)脾胃化生津液
《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歧伯这样对黄帝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歧伯明确指出,津液是由入于口的水谷所化,其中流动性大的“津”向体表走,流动性小的“液”在体内不怎么流动。
(2)肺为输布津液之脏
《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将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化生成为人体能够吸收利用的“津液”,上输于肺,然后通过肺的“治节”作用,疏通调理全身津液的输布。所以《丹溪心法》谓:“识者以肺为津液之藏。”
何梦瑶把这个过程描述得更具体:“饮食入胃,脾为运行其精气,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气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益旺,化水下降,泽及百体。”
肺中之津液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而输布全身的,其轻清者随宣发而向上向外,上则润于五官七窍,外则达于肌腠皮毛;其重浊者由肃降而向下向内,内则通行三焦脏腑,下则通注膀胱胞器。
(3)膀胱和肾藏津液,膀胱为气化津液之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逆调论篇》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和膀胱相表里,藏暂时用不完的津液,待身体需要时,膀胱发挥气化津液的功能,同时排出小便。
(4)肝“排兵布阵”津液气化后的清阳浊阴之气
津液气化后,会形成什么气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句经文交待得清清楚楚:精微物质的气化,形成气,气分成清、阳、浊、阴四种:
1)清气最轻,直接从人体体表发散到体外;
2)阳气次轻,向人体的体表运行,给体表提供能量;
3)阴气较重,向人体体内运行,给脏器提供能量;
4)浊气最重,被肝脏过滤,通过胆管肠道排出体外。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脏的“谋虑”作用就体现在将津液气化后形成的清阳浊阴之气,按照各自该有的路径向全身排布。
3 气化理论解读《内经》中的津液
从上面论述可以知道,津液来源于饮食。饮食物需要经过脾胃和小肠的腐熟、消化功能,形成津液。津液可以说成是含有饮食物精微物质的液态物质,借用生物化学的术语定义津液,可以将津液定义为:化合了水的精微物质的化合物。
津液要被人体所利用,必须经过身体的气化作用,用公式表示如下:
津液+热量→气(清气、阳气、阴气、浊气)+
津液气化的过程,需要吸收体内的热量,进而气化,同时也有水生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就很好解释此反应吸热,生成水的过程)。
用现代科学描述的津液气化的反应过程,气化同时生成水,就和《内经》描述的膀胱的功能——“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完美融合了。
二、用津液气化理论解伤寒
从气化的理论理解了《内经》中津液的概念后,我们用这个模型来尝试解一下《伤寒论》的条文,条文后面的病机就会显得非常清晰明了。
【《伤寒论》第59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这一条就是讲,如果一个病人采用了攻下之法,身体的津液不是通过脾上输于肺,肺再输布全身,而是通过“大下”之法,津液直接排出体外;同时又通过发汗的方法,病人出现了小便不利的情况。
汗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津液气化后生成的阳气作用于身体内的水,通过毛孔排出体外。所以,发汗的过程,就是将下面所示的津液气化过程的生成物(阳气和水)快速排出体外的过程,这样会加速津液吸热气化反应进行,所以,发汗也是快速消耗津液的过程。
津液+热量→气(清气、阳气、阴气、浊气)+
下法直接排出津液,汗法加速津液气化反应,水都通过下法和汗法排出体外了,同时体内的津液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没有水的生成,当然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情况。这些就是“亡津液故也”。
这种情况不治疗,当小便恢复了,其实就是代表身体内津液恢复了,能够继续气化,同时生成水了,身体也就自愈了。
怎么样,在明白了津液的真正含义后,用气化理论来解《伤寒论》的条文,是不是显得清晰而明了。
所以,学好《内经》是学好《伤寒论》的重要前提。
图片

中医老苗主讲的
6门190节中医入门基础课
配套大熊6本纸质学习笔记
每节课后作业题自测学习效果
外加直播互动课不限时回放
中医基础入门训练营399元
带你入门中医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中医基础训练营详情:

看了那么多中医养生文章,为何碰到问题时仍然不会调理自己的身体。

图片点击下方“阅读全文”立即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