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抑郁,家长很乱,怎样面对焦虑/抑郁的他?

 长沙7喜 2022-10-28 发布于广东

专栏: 抑愈妙计

图片


编者按:

青少年抑郁案例的增加,家长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很多家长是第一次当父母,这个是一条未知的路线,也是一个挑战巨大的养育难点。

关于:青少年抑郁时,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从而更好实切帮助到孩子,关于这个,根据我以往给家长的咨询当中,我有一些感悟。


图片
完全以自己是过错方接纳孩子,其实家长也不爽


在面对家长群体时,我发现家长授予到的很多建议是,无条件接纳孩子。

家长为什么要完全无条件接纳孩子呢?

很明显这里面的大前提是完全把自己责降为一个完完全全的过错方,把过去的错误往自己身上揽。

美名其曰,不管孩子做什么,家长都要接纳。

其实孩子不吃饭,家长不要别管他就好了,对小孩是有帮助的。

家长不唠叨肯定好 ,但是家长唠叨, 但是家长能干嘛?

某个角度来说,小孩“爽了”,但是家长肯定是不爽的。

家长是帮助孩子的主要人物,假设家长都不爽了,那接下去谁去帮助孩子呢?

换个角度说 ,家长“爽“了 才能去帮助孩子。

所以首先,我们希望:

A,家长首先照顾到自己情绪,意识到自己情绪对于下面能否帮助到小孩很有价值!

B,不要把自己完全责降为过错方,家长本质上在孩子出现抑郁时,你是孩子的合作方!

C,有选择吸取信息,有思考听取意见,开始时,少听责怪、太鸡汤、太泛泛的讯息!

总结思维导图:

图片


图片

定义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有一种心理偏见叫作“肯定的陷阱”。

它指的是我们努力想证明自己的观点,而非找出自己观点中的错误之处。

提出正确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很多时候,会陷入原本就不该存在的问题。


总结思维导图

图片


比如孩子现在完全封闭在屋子,拼了命的劝他去就医、催他出来吃饭,家长这么做意味着目前家长定义问题是:

孩子现在需要的就医、吃饭。

但是他不出来,除了逼迫绑架去医院,没有太直接的法则。

他在屋子里面,而家长其实本质目的是想孩子走出屋子。

从这里,我们看到问题本质是:

家长应该着手想办法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快速和谐通道,打开沟通的窗口。

也就是:

修复你们即刻的关系。

孩子才有出来的动机,出来才能吃饭、吃好饭心情好,与你们沟通和谐,意愿强烈,才能和平去就医。

我们明白,孩子抑郁, 在屋子自我封闭,家长是非常的着急和急切想帮助到孩子。

但是有时我们会因为情绪的躁动,定义错了问题,从而会导致帮助孩子的方法迟迟不能见效。

举个例子:

孩子封闭在房间里面,大多数人会在晚上半夜出来觅食上厕所洗澡活动等,家长白天很难与他联系。

那假设孩子已经封闭两三年,再或者你认为解决这个封闭问题很重要,那其实我们可以:

观察孩子作息,和外出房间时间点记录,统计一个明确规律。

假设他是晚上1点出来翻东西吃,家长可以请假几天,颠倒一下作息,在12点30左右在客厅左右假装在看电视。

孩子出来房间时,家长就有一个孩子主动出来接触的机会,这个从地位上来讲,孩子出来。

见到家长,是孩子某种层面的主动。

这样的方式,家长其实是占上风的主动层面,更利于你修复和即刻的和谐关系。

我们要注意:

A,孩子出来时,往家长这边观望时,家长躯体和所做活动不要有即刻暂停和改变,比如不要突然不看电视或不看手机。

避免孩子怀疑家长的动机。

B,孩子和家长有眼神交流时,家长眼神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不要有渴望和偷窥孩子的意愿动机出现,眼神应该是偶然的对视,眼神平和,对视后自然从上到下的运动轨迹,自然过度到自己在看的电视画面或手机屏幕上。

避免孩子突然回到房间里,失去联立关系机会。

C,家长不要穿太干净、整洁在客厅,可以是睡衣或者随意一点。

头发可以凌乱一点,肢体上随和一点, 比如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不要太端庄坐立在客厅 ,孩子会惧怕这种庄严感。

神情上,可以颓废疲惫一点。

上面这些状态是为了更好建立一个与孩子平立的关系。

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和自己没有距离,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共情、对等关系:孩子会觉得家长现在和自己没有距离感,即刻有一种你是他朋友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只是一种情况的一种方法,个体情况需具体讨论。

这种方式是封闭孩子和家长关系的一个方案,有了第一次的眼神交流,第二次就可能有言语上的再建立。

对于许久不和家长说话的孩子是一个非常好的循环渐进的办法。

有言语上的再建立,就有即刻关系的修复可能,家长和孩子讲上话,他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建议,才是就医、好好吃饭的建议干预的基础。

备注:上面所指的即刻是:当下这段时间内的短期和孩子关系,目的是想家长重视:不要想过去错误、未来孩子会怎么样的诸如其他时空问题,让家长回到当下!

总结思维导图

图片


图片

家长明确立场,帮助还是束缚


关于怎么家长怎么理解帮助孩子这个过程要做的事情,我们只有明白:立场,才能更好走下去。

底层逻辑:

家长不是要帮助孩子走出抑郁,而是提供一个即使他不想走出抑郁他也觉得可以生存下去的条件。

说到帮,在其他方面, 可能确实是帮。

但是在面对人与人的关系当中,特别是亲子关系,越帮,可能导致越拒绝你的帮。

而且帮,某种程度更像:绑。

怎么理解这个绑?

青少年孩子深陷抑郁时,你的强烈帮助,会让他们更加深入扎根抑郁深入的黑洞去,而这时你的帮,是不是有点像把他从黑洞里面绑出来?

因为本质上,抑郁时,他可能是远离你的,而是愈加想他靠近你,这种他不接受的帮,亦然是一种:“绑架”。

那他接受什么样的帮助呢?

我们无法准确得知每个人抑郁孩子的即刻真实想法,但是可以根据一群抑郁孩子的经验得知一些共性:

在我以往接触的青少年咨询当中,我发现:

他们需要他的同类。

具体一点,比如现在有一个坑洞,孩子不小心掉了进去,孩子在洞下,家长在洞的上面。

这种同类指一种和他们一起在洞下的共等关系,而不是一个站在洞上的家长对一个洞下的孩子说:妈妈很爱你。

假设你能够跳下来这个洞下面,你不说话,他也更愿意接纳你。

所以常说叫家长无条件接纳孩子,不如想办法:

让孩子有条件地接纳你,化被动为主动!

你主动去寻找符合孩子的条件,你做到共等的关系,自然可以共情孩子,帮助干预到他的心理健康。

所以我们回到主题:

孩子希望我们怎么去帮助他?

他可能更希望我们不要站在一个比他高的角度去让他仰视我们的救援,而是希望我们下降他那里,一起平等交流他的问题。

这种陪伴和在洞上的虚假情意不一样, 这种贴近他的陪伴,更容易直达他内心,孵化他冰冷脆弱的身心!

总结思维导图

图片


图片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真正技巧


父母在劝说时的关键是没有:言灵。言灵:语言的灵魂。

掰碎了讲,家长讲的话普遍没有符合孩子当下情绪状态的技巧,没有一个仔细的琢磨去切入孩子心里!

产生这个问题原因是

A,家长不擅长沟通
B,家长没经历的刻板建议很难打动孩子
C,家长的话,没深入研究

劝说与觉醒这两个事儿

在面对青少年抑郁孩子,家长普遍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大多人也经常有一个词语来表达对他们的期待:觉醒。

期待孩子觉醒,是作为家长对孩子正常的期待和合理要求,但是这里面有一些问题,我们深入去探讨。

孩子需要的东西

他们最需要你的灵魂觉醒,也最不需要你的灵魂觉醒,因为你的语言无法挫痛他们未曾伤及灵魂的伤疤。

掰碎了来讲,能不能让一个孩子觉醒,你的语言要大概有几个特点:

1,打动他的内心,接近那个他自己也不知道的伤疤,这个伤疤不一定是明确的事情,孩子本人也不知道是什么。

比如可能是:

孩子抗拒上学,觉得学校老师骂自己,家长可能以为孩子所谓厌学。

背后深层次原因可能是他在学校没有存在感,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内心的脆弱得不到一个寄托和抚慰。

以一个安静的朋友角色静静听他诉说,但是你的温柔和冷静让他可以慢慢诉说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悦。

他可能感觉你的感同身受,慢慢的流出压抑已久不自觉流下的眼泪。

这时你的语言可能就是具有一定灵魂的,因为你感化了他的受伤的灵魂。


语言是具有能量流动的


上面我们讲了,一个成功与孩子的交流,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是我们没有仔细讲语言的技巧和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这个章节我们深入探讨语言的本质。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你嘴巴里吐露出的词语,就是你在发出自身能量。

理解这个事儿它有多重要?

大多家长会认为给孩子正能量就是给孩子看鸡汤, 叫孩子坚强起来,安抚孩子没什么大不了,或者给孩子介绍优秀的人。

其实恰恰相反,对于抑郁时低能量的孩子来说,他们觉得这些太过高能量的事物给他们压力和能量层面的不融合。

我们希望家长重视:

所谓正能量,从你讲的每个话语中都会体现。讲的每个字,都是流向孩子的一个自然能量场。

这种微小能量不仅会传递给他,也会影响他。

比如:

唠叨的话语:怎么定义唠叨,我认为是重复的话语+说教的句式。

这样的组合句子,会加强青少年的抗拒心理,引起他反驳的欲望,引发争吵。


高威胁与低威胁语言

句式的不同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传达,比如:


图片

这样的信息本质传达概括为:

图片

因此可能孩子接受的讯号可能只是:你必须、你应该。

人是一个尊严性很强的物种,命令的口吻得到是人性深处的极致反抗,所以家长往往讲一句话就可能让孩子发生非常大的叛逆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

那怎么样是低威胁的语言呢?

图片

低威胁信息传达的讯号是什么呢?

图片


我们会发现高转低,为转换性把话语的本质决定权给到孩子。

人获得了一定权力,他就感受了等同的尊重,这时,是家长和孩子讲话的切入端!

与青少年的孩子沟通与说服他去改变,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儿。

具体情况有许多的详细深入不同方案,下图是说服与沟通的大致框架:

总结思维导图

图片


作者结语:

青少年抑郁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几乎每个家庭都可能会遇到相关的心理危机出现,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大多人想解决问题,但是往往很少人会注意我们应该首先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重视去理解抑郁孩子的心理重视前端的切入过程,不要急于干预孩子。

图片

抑郁心理学专家

吴小天

吴小天,曾经的抑郁重症患者、抑郁心理学专家,长期帮助抑郁孩子的家庭和提供解决方案,一对一咨询,对抑郁人群的走出、营养、康复等均有深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