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号脉并不神奇,人人都能学会?

 新用户3536Meiv 2022-11-03 发布于四川
号脉并不神奇,人人都能学会?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但许多人认为脉诊很神秘、不可捉摸,让人敬而远之。事实上,号脉并不复杂,要是你能找对方法,也能让你快速破解脉诊之迷!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对人体健康的维护起到了针对性、长远性的作用。中医脉诊同样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一方面,脉象能够比较全面且准确地反映出脏腑的病变,是作为中医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望闻问切中,前三种问诊方式常常容易受到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脉象对病情的反映是真实且客观的,因而是中医诊疗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号脉简单来说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难经》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从神到圣,再到工和巧,就是给中医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排了一个技术难度。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那么,怎样才能“巧”?熟就能生巧,号的脉多了,自然就巧了。

现在的切脉方法简化成只切按手腕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操作时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程度,身材高大者,布指疏,身材矮小者,布指则密。这三部位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脏腑,能够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譬如右寸对应肺,右关对应脾胃,右尺则对应肾;左寸对应心,左关对应肝,左尺对应肾。切脉的指力也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有三种不同的指力,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叫做浮取,中等力度按至肌肉则是中取,而重重用力按至筋骨则为沉取,不同指力取到的脉象,对应的临床意义也不同,病位浅者适合浮取,病位深者则需沉取。

号脉并不神奇,人人都能学会?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号脉时,关键是心里要有意象。关于脉象,有浮脉、沉脉、数脉、迟脉……但是,大家用手摸着脉的时候,可能只是感觉它在一下一下地跳,并没什么特别之处。那么,我们要怎么判断脉的性质呢?号脉时是心在号,而不是手指头在号。心里有脉的意象,脉象就在你的心里呈现出来了。如果没有那个意象,那么即使你把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全背下来了也没用。所以,号脉的关键在意象。比如说滑脉,滑脉的手感就是如盘走珠,意思就是指把手按在脉上就会感觉像按在算盘珠子上一样特别的滑溜,感觉特别通畅,而且有一种抓不住的感觉。这时候,你就可以拿一个大盘子,在里面搁上几颗珍珠,一晃悠,然后细细体会一下那种感觉。你号脉的时候要是体会到类似的感觉,那它就是滑脉。如果这时候再告诉你,孕妇的脉都是滑脉,那你不就会号孕妇的脉了吗?古人号脉就是这么有趣,他们从不把号脉当成一种很神秘、很复杂的事情,而是把它具体化、形象化了。

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个比拟,真正把起脉来,会有万千感觉,一切尽在不言中。古人有一句话,叫“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些规矩。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现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