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家冬日红薯香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文/ 宁建新   首发/ 狐说天下

古朴如远祖,朴实如父辈,平凡如我们的红薯,曾经是百姓的主食。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邵东农村家家户户几乎没有人一天不吃一顿红薯。红薯还是农家人用来磨粉卖钱,好买化肥、农药、种子和给孩子交学费的经济作物。

近30年来,红薯的主食地位被米饭代替,基本上从餐桌上退出。农村也鲜有人专门靠种红薯磨粉卖钱。虽然还有个别人种一点红薯,但主要用作养殖的主饲料。因为红薯少用化肥不施农药,用红薯喂出来的猪,油水足肉味好,催肥了的鸡鸭勤下蛋,是绿色纯天然食品,农村的老爸老妈大多要留给远方打工归来的儿女吃,是非卖品。

近些年,红薯在城市日渐走红。据说它有奇特功效——抗癌。聪明的农家知道了红薯的身价,便开辟了农家游,吸引城里人携家带口来农家体验加工红薯食品的乐趣,品味红薯食品的又香又甜又面的味道。

作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的人,我除了对吃红薯的苦日子记忆深刻,还记得很多有关红薯的欢乐。

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加工红薯干。做红薯干最好选“广东白”或者“三心早”。前者白皮白肉,后者红皮白肉,均肉质松,淀粉含量低,糖分含量高。在将痨(邵东话,阴凉的意思)了十天半月的红薯煮熟并用小火熬出糖分来后,用刀片成薄薄的一片一片,放到晒簟上晒几个好太阳就行。红薯干色香味俱佳,吃起来齿舌生香,还有满口太阳味。

复杂点的要数加工薯粑粑。将煮熟的红薯捣成泥状,撒入五香粉、芝麻粒。将一块干净的布铺到特制的长方形木板模上,把红薯泥揩上去,揩成薄薄的一层。两手将布侧提起来轻轻平铺到晒簟上,再将布轻轻揭去,一张薯粑粑就成了。这是项技术活,许多城里媳妇回老家探亲,在尝试时,一提一放将薯粑粑弄得支离破碎,惹起满天笑声。

农家大嫂耐心地手把手地教,直到城里大嫂也能做出整齐漂亮的薯粑粑。因为其薄如纸,所以晒上两个太阳就干了。可以撕扯着吃,有嚼头,类似牛皮糖,越嚼越出甜味。也可以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炒成金黄嘣脆的薯角子,还可以用油炸了吃。以前农村很多家庭逢年过节买不起花生瓜子水果,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吃起来满嘴喷香。

金黄透亮的红薯粉丝是很多城里人的最爱。然而,只有农家人知道它来之不易。

做红薯粉丝首先要有红薯粉。红薯粉从哪里来?是用红薯磨碎过滤得来的:农历十月,是农家挖红薯的时候。农民从高山上将红薯一个一个从土里挖出来,然后一担一担挑回家。磨红薯粉上选北京薯。这种薯红皮,肉色微黄,肉质紧实,味甜,淀粉含量高。一个个洗净,放进磨粉机里磨成浆渣。再过滤淀粉:用三根树支一个架子,上面吊一个撑开的包袱,包袱下边是一个大木桶,能盛两吨水。这桶叫过桶或滤桶,桶壁上离底两寸有一孔,平时用木塞塞住。

将红薯浆渣放进包袱,边倒水边晃荡包袱。牛奶样的淀粉水纷纷流进桶里。桶里水满,百多斤红薯渣也过滤完了。等上十多个小时,木桶里的水清澈了,就把木塞扯开,清水流光,沉淀在桶底的就是雪白的薯淀粉。

过滤红薯粉的过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辛苦。农历十月,水已寒冷,一过桶水多达两吨,全靠双手用小木桶从河里弯腰打水,一桶一桶举到半空倒进包袱里,如此重复数百次。往往是将红薯渣过滤完,过桶里水盛满后,双手早已冻得麻木,腰酸背疼。

红薯粉晒干后,就可以做红薯线丝了。在宽阔的农家场院里砌一口大灶,灶里烧起熊熊大火,灶上架一口装满水的大锅。水在火的亲近下,慢慢沸腾。灶边放一木桶,盛几百斤冷水。把红薯粉加水揉成团,加点明矾。加工者持木瓢,此瓢是特制的,用樟木挖成,底部有几个小圆孔。把拳头大小、不干不湿的红薯粉团放进瓢里,加工者一手持瓢把,一手握拳击打,瓢底下便有几条白线悠悠长长落进沸水里,粉丝象千万条小蛇在沸水里游荡着,由雪白变成淡黄。

另一人用长竹筷将熟了的粉丝捞进凉水中冷却,再捞出来晾到竹杠上,晒上几个大太阳就成了。农家在现场备了火锅,调了锅麻辣好汤,直接从凉水中捞出粉丝放进火锅,城里人欢呼着伸筷,粉丝甫一进口便黄鳝似地直往喉咙里溜。那份爽滑麻辣让人差点连舌头吞下去。  

红薯粉丝,城里人看中的是好吃,农家人看中的是能卖钱养家糊口,个中滋味与辛苦,惟各自知之。

本文编辑:令狐公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