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伤寒论》辛味药的运用看张仲景扶阳思想

 天宜xz4gehf39j 2022-11-03 发布于湖北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重阳气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极其重视阳气并:“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元真”实指阳气,认为阳气通畅,人即可安和健康。《伤寒杂病论》之所以冠以“伤寒”二字,示人阳气至重而易伤,必须时时顾护阳气。《伤寒论》中处处贯穿扶阳思想,阳气未伤者防患于未然,阳气既伤者温助阳气。阳气贵在流通,阳气若不能枢运亦可致其不足,此时运通阳气即是扶阳,故张仲景的扶阳法主要体现在温补阳气与运通阳气两方面。《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五味之中辛味独阳,张仲景善于运用辛味药以扶运阳气,如通阳扶阳以辛甘温,清热通阳以辛寒,调枢运阳以辛苦,温扶阳气以辛热。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张仲景的扶阳思想。

1通阳扶阳以辛甘温

《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主一身之表,固护于外,邪凑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发为太阳病。风寒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发为中风表虚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发为伤寒表实证。伤寒、中风二证,均为风寒之邪伤及卫阳。张仲景以桂枝汤、麻黄汤分别治此二证,两方均以辛温之药如麻黄、桂枝,伍以甘温之药如甘草、大枣,辛温药不仅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尚能温通卫阳;甘味药能缓能补,使卫气充则有助于祛邪外达,营气足则使发汗而有源,俾祛邪不致伤正。辛甘相伍,化合阳气,温助卫阳,使郁遏之阳气重新运行于周身,卫阳得固,邪气亦随之而散。

太阳病变证之虚证中,更多地使用了辛甘化阳之法。如心阳虚之桂枝甘草汤,以味辛之桂枝配伍甘草,扶助心阳,成为心阳虚之祖方;脾阳虚之甘草干姜汤、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以味辛之干姜、桂枝伍甘草,温助脾阳;肾阳虚之茯苓四逆汤,以辛热之附子、干姜伍甘草,扶助肾阳。

2清热通阳以辛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邪入阳明,邪正相争剧烈,故多表现为邪盛正实,病变性质多为里热实证,故以清下二法为主要治法。张仲景清法主以辛寒,下法虽用苦寒但常佐辛味,用意即在运通阳气。病在阳明,虽为热邪所伤,然病机均存在阳气的郁结。如《伤寒论》第350条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第173条阐明本病的病机是“热结在里”。白虎汤方主以辛寒之石膏,取其辛能散、能透之功,使热结解,阳气宣通,同时辛味与甘味之甘草、粳米相配伍,又有辛甘化阳之妙用,从而使白虎汤方起到清热通阳兼扶阳的作用。若阳明燥热实结,则腑气不通,承气汤类常以苦寒之芒、黄,配辛味之厚朴、枳实,取辛苦升降气机之用。从阳明病的治方中可以体悟张仲景护阳学术思想,后世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病的治疗中善用辛味,可谓深谙张仲景之旨。

3调枢运阳以辛苦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枢即门轴,是人体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人体有三枢,即少阳之枢、少阴之枢、升降之枢。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转枢内外故为枢;少阳之枢是总管太阳、阳明开合的关键,具有转运阳气、沟通表里、调畅情志的功能。少阴主枢,是太阴、厥阴开合的关键,三阴主管阳气的潜藏过程,故少阴之枢具有调理开合阳气的潜藏、升降水火之功。《伤寒论》中多个条文提到上下气机不通畅所致的病变,暗示人体中还存在半上半下之枢。少阳为病,胆火郁闭;少阴为病,水火不交;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气机升降之枢纽失其运转。若三枢为病,不能枢运阳气亦可致阳虚,此时运阳即是扶阳。治当调其枢机,枢机运转,阳气方能布达。张仲景调三枢所用之方均以辛苦相伍,因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苦味药物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故辛开苦降法又被后世认为是调理气机的基本大法。

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发为少阳病。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证,治之惟以和解之法,以小柴胡汤为其主方。方中以辛寒之柴胡与苦寒之黄芩相伍,外透内泄,尚有味辛之姜夏,在辛散行气的同时,尚具有运转郁遏之胆火的作用,阳气运转则枢机调畅。少阴乃水火之脏,少阴枢机不利则水火失调。四逆散方主治少阴枢机不利,阳气内郁,阳郁致厥。方中辛寒之柴胡与苦寒之枳实相伍,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以和少阴之枢。脾胃位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相因,气机调达,故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少阳为病,误行泻下,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乘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发为半夏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中辛散之半夏、干姜,通阳升阳,助脾气以升;苦降之黄连、黄芩降气泄浊。苦辛合用,辛开苦降,则脾升胃降,更用参、枣、草甘温补益中土。诸药合用共同恢复脾胃对气机升降的斡旋作用。

4温扶阳气以辛热

病入三阴寒邪伤及脏腑阳气,主要表现为中下焦脾肾肝的阳气受损。《内经》曰:“阳虚生内寒”,当脏腑阳气不足之时阴邪相对较盛,所以治疗脏腑阳虚证必以辛热药为主,如附子、干姜之类,同时配以甘味药以增补益之效。因辛热药能振奋阳气,且能祛除阴寒之邪,故病入三阴常用辛热药以温扶阳气。

太阴病乃中阳不足、寒湿内盛、升降失常所致,张仲景提出“当温之”的治疗大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用四逆汤辈。太阴虽为三阴之表,但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内传少阴,危及生命之根,所以张仲景提出当据病情轻重选择四逆汤类的方子,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类方剂主药即是大辛大热之干姜、附子。病及少阴,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为少阴寒化证的主要病机,此时病情最为危重,当回阳救逆。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必相伍为用,方可挽救垂绝之肾阳。病入厥阴,肝阳不足,阴寒内盛,治以温扶肝阳,温经散寒。若肝寒犯胃,表现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张仲景以吴茱萸汤温肝和胃,散寒降逆。方中以辛热之吴茱萸为君药暖肝散寒,配辛温之生姜温胃降逆止呕,再纳入甘味之参、草,补虚和中,兼取辛甘化阳之妙用。若肝阳受病,复感寒邪,肝阳不能疏利血脉,表现为血虚寒凝者,张仲景以当归四逆汤为其主方。方中以辛甘温之当归养血活血;以辛热之细辛、桂枝温经散寒以通阳;味甘之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生血,更能与辛味药化合以温扶阳气;通草入血分以通行血脉。诸药合用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以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

综上,五味之中辛味独阳,阳气乃生命之本,《伤寒论》运用辛味药,通过通阳、护阳、运阳及回阳,体现了张仲景对阳气的重视,为我们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