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伤寒:《伤寒论》中最奇险的条文

 云深易医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以上《伤寒论》这几段条文,相信学中医的都耳熟能详。此书我于2013年夏天所买,读时有所感悟,便顺手记在书边空白处。后来作为无聊时随手翻阅之物,一直放在床头枕边。
今天随手打开,看到这几段条文,书边上虽有当时阅读时感悟笔记,但也懒得看了。
然而此条文看了三遍,却没看懂!
“伤寒脉浮,自汗出”,为什么会伴有“小便数”?
“小便数”是什么原因?
“脚挛急”又是什么原因?
“反与桂枝”为什么是不对的?
为什么服桂枝汤会“得之便厥“?
为什么会有“咽中干,烦躁,吐逆“等症状?
“咽中干,烦躁,吐逆“多与上焦火逆有关,为什么要用甘草干姜汤来”以复其阳“?
“厥愈足温“的病理又是什么?
为什么用了“芍药甘草汤“后,”其脚即伸“了?
“胃气不和谵语“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重发汗,复加烧针“,要用峻猛之四逆汤?
为什么此证所用四方,既有补阳之甘草干姜汤,又有补阴之芍药甘草汤,既有清热攻下峻剂承气汤,又有回阳救逆猛剂四逆汤?温凉寒热大杂烩吗?
观者至此,亦须静读细思上面条文,再往下阅方更佳。
疑问太多了,我是将这条文连续看了三遍后,竟然理不清思路。没有办法,还是看看以前的书边笔记吧。

当时所记为:“自汗出一则为表虚,一则为汗出亡阳。小便数,故知下焦阳亦微。阳之所在为上焦,上焦空虚,阴气逆乘之,故有咽中干烦躁吐逆等症。甘草干姜,以填上焦也。
看后心中不觉大惭。此书扉页所记购于2013年夏,当时书边空白处所记点滴感悟,应该亦在2013年或2014年之间,算之距今已过七八年了。如何当时能悟出一二,现在反而看不懂了呢?难道脑力退化的如此之快?

恐以后再忘,现将对此条文的理解重新整理如下:
一、“伤寒脉浮,自汗出”:此处应该为中风伤寒,风性浮而温煦,故可使肌表毛孔洞开,从而引起脉浮,内汗自出。
二、“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此四症当放在一起看,否则与下文的”桂枝汤“证无法区别开来。从上面脉浮自汗出可知,毛孔大开致使表虚,此时如果体内阳气随之上浮外泄,会如何呢?我们知道,以阴阳来划分人体,则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如果此处内阳上浮,必会引起:1、脉浮;2、自汗出;3、阳气上扰而心烦;4、内阳皆上浮,则上半身肌表洞开,形成”提壶揭盖“之势,同时下焦因阳上浮而偏寒,上面”揭盖“下面寒,自然便会引起小便数;5、上半身肌表洞开,防护之力减弱,容易有微恶寒之感;6、内阳尽皆上浮,下部脚失温煦,脚部气血无阳气充养,必瘫软如泥,此脚挛急之因。
三、“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桂枝汤为解肌止汗之用,如用在此处,加速了解肌之力,则肌表毛孔洞开的幅度更大,必使内阳加速外泄流失,体内阳气外泄过多,必会寒厥,所以说用桂枝汤”此误也“。
四、“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此处咽干烦躁吐逆,最易让人误用寒降之法。殊不知此皆为阳气外越、内阳虚弱所致,若用寒降,所余一点元阳必灭矣。炙甘草和干姜皆为培土复阳之物,亦为中焦脾胃之药,脾胃仿佛体内一道土坝,坝体若坚固,则水难泛滥,阳气亦难流失。此处炙甘草用量是四两,为干姜的两倍,即是取甘草缓急之功效,给加速外泄的阳气来个急刹车,同时让干姜有机会来复阳。所以甘草干姜汤服后,必会阻止下焦之阳继续上逆,同时也使流失之阳得以恢复。于是阳气安于下焦,则咽干烦躁吐逆等症必停。
四、“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解释此句之前,先申明一个问题,即这段条文连用四方,这在《伤寒论》中是十分罕见的,一方连着一方,环环相扣,症稍变,方即随之而变,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治病过程中灵活把握病症的高超精准能力。
这里的“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的“更”,即是立即改换成芍药甘草的意思。
依据以上脉证开出甘草干姜汤后,病人若出现厥愈、足温现象时,说明甘草干姜汤已经发挥作用了,下面就是是解决“脚挛急“的问题了。
“厥愈足温”只是说明阳复,毕竟甘草干姜汤只负责复阳,而无复阴之功。而阴阳本为一体,阳复而阴不至,筋脉有阳无阴,则筋脉焦缩难以伸展,于是脚挛急不能解。芍药甘草汤,一酸一甘,酸甘化阴,于是筋脉之阴得复,“其脚即伸”。
甘草干姜汤,甘草为主药,用量为干姜两倍,于是命名甘草居前。
芍药甘草汤,芍药为主药,仲景补阴首选之药,于是命名芍药居前。
《伤寒论》中方剂命名之严谨,可见一斑。
五、“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经过以上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的连续治疗后,难免有病人脾胃素弱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脏腑虚弱等情况,此时容易出现复阳过程中阳气恢复过快过猛,致使胃气一下子承受不住,则会出现“谵语”症状。此时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来善后。但毕竟承气汤是清热攻下的峻猛之药,此处不可过量服用,要“少与”即可。
六、“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此处应是指前面若误用桂枝汤引起发汗过重情况下,或误用烧针之法时,必会引起阳气过度流失,而回阳救逆之法,唯四逆汤可担大任。
通观此条文,奇在四方连用,且四方寒热温凉,相互对立矛盾,一为补阳剂,一为补阴剂,一为清热攻下猛剂,一为回阳救逆猛剂,更是奇上加奇,深入进去,真有跌宕起伏之险峻,又有荡气回肠之畅快,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奇哉妙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