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了解《矛盾论》的精髓

 金苹果6 2022-11-0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正文

《矛盾论》是毛选的精髓,是教员分析事物的主要思想工具。


01 矛盾的定义

矛盾学说是马哲的精华,矛盾这一概念是矛盾学说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矛盾?
大家肯定会说:矛盾,即对立统一。
是的,这就是我们教科书的经典说法。
简洁,玄乎,朗朗上口,适合装逼,但谁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因为这种抽象、简略的定义直接导致了理论和现实的脱节,导致我们成了教条主义者,不懂如何去活用这门哲学,当然这也是哲学的尴尬之处—不接地气,于是哲学在人们心中几乎成了玄学。
举个例子,比如生死、阴阳、福祸、好坏、美丑。它们存在矛盾吗?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吗?很明显是的。
但如果问你:张三上班这件事存在矛盾吗?
估计你可能会一脸懵逼,然后自我怀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主席说过,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亦即,矛盾具有普遍性。
所以正确答案是存在。
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你说什么都存在矛盾,那我怎么找不着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完整的定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重点词语: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关系。
因此,当我们说上班这件事存在矛盾时,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上班这件事的内部以及上班这件事和外部其他一些事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就是主席所讲的,分析是事物,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分析矛盾,就是分析其中的关系。
既然要分析的是关系,那就得先考察关系所连结的双方或多方是谁,这是分析矛盾的第一步。
第一步对了,也就是方向对了,才有可能成功的去解决矛盾。假如第一步错了,等于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所以说,分类是个基本问题,这一点在毛选体现的淋漓尽致,最著名的就是开篇那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02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分析事物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为了进一步的讲清楚矛盾的概念,我们继续沿着张三上班的故事讲下去。
先说说张三的基本信息。
张三,山东人,独子,单身,毕业后入职了深圳马老板创办的互联网公司,从事技术岗位,朝九晚五,月薪10K,年终奖若干,年假若干。
那么现在我们来分析,上班这件事的内部是什么?它有哪些内涵?或者说它由什么组成?它有哪些特征或者属性?以上四个问题,实际上是一致的。
稍加思索,我们就可以把上班这件事的内部属性划分出来:马老板、工资(职级)、工作环境、工作时长、休假假期、个人发展前景等等。
接下来,我们对公司内部的属性一一进行矛盾分析。
马老板和工资存在矛盾吗?存在。
张三希望工资是高高的,但马老板希望工资是低低的,这就是矛盾。
那么马老板与其他属性存在矛盾吗?当然也存在。
事实上,上述这些属性,两两之间都是矛盾着的。
比如工作环境和工资矛盾吗?当然也是矛盾着的。
那么这些矛盾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再来看看张三。
比如,张三入职后和大多数同事坐在一起,共享一个大办公室,虽然是格子间,但空调冰箱零食一应俱全,现在的他对这个环境很满意。
至于工资呢,刚步入社会的他,一个月有10K,班级群里一聊天,发现比其他刚入职的同学还多上1K,虚荣心也满足了,这样看来,这两者并不存在矛盾。
可是,我们设想,将来的某一天,假如张三升为技术总监,成为公司的技术支柱,一个月拿50K的时候,马老板还是让他和其他一般技术人员坐在一个办公室里,那么张三还会满意吗?他可能会想:让我一个技术总监和技术菜鸟坐在一起,怎么显示我的权威呢?
看,这时候矛盾就很明显了,当然工资和工作环境的矛盾往往和职位相互关联,因而这也可以说是间接矛盾,次要矛盾。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矛盾是到这个时候才发生的吗?
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陷入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正是主席在《矛盾论》里批判的,所谓德波林学派的观点,也就是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
实际上,自张三进入这个公司,所有矛盾就都存在了,只是有些矛盾,是一进入公司就激化的了,诸如公司和工资,有些矛盾则是缓和的,诸如工资和工作环境。
随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变化,以及外部条件变化等等因素,原先激化的矛盾可能缓和了,原先缓和的矛盾可能就激化了。
更进一步的讲,由于世间万物都在一定的时空中绝对运动着,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的种子,只是使得矛盾明显激化的条件不同。
现在,对上班这件事的内部,我们已经有了充分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要考察上班的外部是什么?有什么同它相联系着?
也就是说上班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那些关系。
我们假定,至少还有其他四个方面:娱乐、睡眠、家庭、感情。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尤其是感情方面,作为单身狗的张三自然是要恋爱结婚的。可是由于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这些方面彼此之间,以及这些方面和工作之间,显然就构成了矛盾关系。
至此,我们已经对工作这件事进行了初步的矛盾分析,弄明白了工作内部以及外部包含哪些方面,以及他们之间可能的矛盾关系。
这就是矛盾分析的第一步。

03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事物的同一矛盾在不同时空下也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具有力量的不平衡性。
所以具体矛盾要具体分析。
接下来,我们继续沿着张三的故事,来谈谈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
对刚出校园的张三而言,搞钱,在深圳站稳脚跟是近期的目标。那么很显然,我们会说,上班是张三的主要矛盾。
因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那么和上班对立统一的另一个对象是什么呢?
很显然,就是娱乐、睡眠、家庭、爱情这些方面。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
上面我们说了,张三除了搞钱外,其它最想做的就是搞个媳妇。
那这时候就很清晰了,我们说张三的主要矛盾是上班,实际上是只说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完整的表述应当是,张三的主要矛盾是上班和搞媳妇这个对立统一体。在这其中,上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搞媳妇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
其他矛盾,诸如上班和娱乐休闲的矛盾,上班和睡眠的矛盾等等,就沦为次要的矛盾,在这些次要的矛盾中,也分别存在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那么,我们可以清晰的预见,对于刚入职的新人来说,花费张三大部分精力的,应当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上班搞钱,而搞媳妇相对来说就花费了少部分精力,当然其它矛盾也依次存在这样的精力分配问题,总之是主要矛盾大于次要矛盾,主要方面大于次要方面。
但前面我们已经有提到了,当事物发展了,过程变化了,外部条件变化了,有些矛盾会激化,有些会缓和。实际上也就是说,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会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原来次要的可能上升为主要的,原来主要的也可能下降为次要的。
比如说,对于刚进公司的张三,我们可以假设,他并不掌握什么让公司离不开他的技能,那么,很显然,马老板就是上班搞钱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张三可以选择努力工作,或者逢迎拍马,或两者兼之,来提高自己的工资,实现搞钱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通过离职要挟马老板加薪来实现加薪目的,但作为一个新人来说,显然不能选择后者,所以离职加薪只能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但假如张三工作十分努力,逐渐成为公司技术部门的支柱,现在我们再来看上班搞钱这一矛盾,这时候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呢?
显然,对于一家以技术为主的民营企业来说,如果老板还不给张三涨工资,跳槽是再所难免的,公司在技术上会面临灭顶之灾,破产不过是时间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随着技术的提升,离职加薪这一方面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加班熬夜、逢迎拍马就可以下降位次要方面,也就是说张三已经开始掌握了矛盾的主动权,可以不用再被迫透支自己。
另一方面,张三有足够的实力获得足够的薪水后,也获得了自由空间和时间,于是搞媳妇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原先矛盾的次要方面,于是逐渐升为某个人生阶段的主要方面,而张三的成就激发了他内心更大的欲望,原先次要的矛盾,也就是公司和个人发展的前景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特殊性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各个事物具体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04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具有同一性。

矛盾对立而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同处于一个整体。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接下来我们谈谈对立统一中的“统一”,也就是矛盾的同一性。

我们提到,当张三刚进公司时,上班和工资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是因为此时的张三需要搞钱,在深圳站稳脚跟,但是我们似乎忘掉了一个更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它们会成为矛盾?也就是这个矛盾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存在的?

经过简单的思索,我们不难发现,至少有这样两个前提:

1.张三自愿出卖体力脑力,心甘情愿被压榨。

2.公司效益好,老板有钱发工资。

现在我们试想,张三离职了,这个矛盾还存在吗?或者公司流年不利,破产了,解散了,这个矛盾还存在吗?显然都不存在了。

这也正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

主席在《矛盾论》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矛盾同一性还有另一层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层含义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矛盾的转化问题一致。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也是矛盾的特殊性。

上文提到,张三努力奋斗,逐渐成为技术支柱,此时他涨工资的诉求成为上班和工资矛盾的主要方面,老板不得不妥协,实现了对立面地位的转化。这种转化之所以能发生,就是因为对立面之间本来就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存在着互相转化的趋势,公司的收入原本就包含着张三所贡献的那部分。当张三的贡献变得足够大了,矛盾双方的地位便发生了转化。

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是这么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道理。

05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具有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

谈完矛盾的同一性,我们再来谈谈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的趋势。

只要是矛盾,它们双方就是斗争着的,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抗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也是最激烈的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形式,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国共之间的谈判,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等等,其实都是针对矛盾某一种斗争形式。

那么张三是怎么斗争的呢?

他采取的就是温和方法,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实现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现在我们假设,马老板是个无赖,拖欠张三的工资,导致他吃不饱,穿不暖,饿的是面黄肌瘦,双腿打颤,这时候,他不相信老板能够良心发现,主动发工资,毅然将老板告上法庭,这时候矛盾双方的斗争就逐渐白热化了,采取的形式也更激烈了。

更极端的情况下,老板用钱收买了法官,官商勾结,沆瀣一气,法院拒绝帮助张三,这时候走投无路的张三一狠心,决定绑架老板,不但要拿回自己的工资,还要狠狠敲诈他一笔,这时候斗争的形式就演变为矛盾双方激烈的对抗了。

可见,同一矛盾在不同条件下的斗争形式都是变化的,更遑论不同矛盾。因此,在涉及具体矛盾斗争形式的分析时,要进行客观的研究,不能够将某种矛盾的斗争形式套用在所有其他矛盾上。

06 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或者说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或者说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只要是矛盾,就既有同一,又有对立,我们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过分偏向对立或同一,造成思维的片面性。

什么情况下我们常常只看到斗争性呢?在理解那些明显对立着的概念时,诸如阴阳、生死、好坏、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自由与专制,民主与集中,韬光养晦与主动出击、内向与外向,慈祥与严厉、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等等,我们很容易只看到他们的对立性,而忽略它们的同一性。

以自由和专制为例,西方的宣传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它们是绝对对立的刻板印象,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它们依然是同一的,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

我们设想,将一群人放在隔世的孤岛上,告诉他们,他们已经绝对自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道德法律的约束了,你觉得最后会是怎么样一个局面?实际上这时候人已经退化成野生动物了,弱肉强食,最后形成的一定是绝对的、血淋淋的专制,反应在我们的社会中,追求绝对自由就是所谓的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带来的只有破坏,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相反的,绝对的专制可能存在吗?在一段时间内是可能的,但在专制独裁达到顶峰的时候,恰恰就是个人自由解放的黎明。

什么情况下我们常常只看到同一性呢?评价事物或群体的时候。诸如在某个中国游客破坏外国旅游景点的新闻下,常有这样的评价:去国外旅游的游客们都是低素质的没教养的。这就是典型的只见同一,不见对立,不见差异的思维,其背后的本质是:因为群体具有共同的特质(都是游客),就不做细致考察地把群体中部分人的行为(部分人的低素质)也无依据的放大为整个群体的共同特质,如果这部分人已经占据整个群体的百分之八九十,我们这样说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事实上,新闻媒体所播报的,要么是我们想看见的(例:各种新奇的、小概率的事件),要么是媒体想让我们看见的(例:新闻联播),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往往只报道局部的或者小部分人的行为,如果我们在理解时不经考虑就把小部分人的行为放大成群体的共同特征,那就忽视了差异、对立的存在。

总体来说,中国人的思维大抵上还是更容易只见对立不见同一。因为我们国家经历的极端专制统治远比西方长,在封建社会里,阶级间的对立是显著而残酷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统治地位,更是不遗余力的宣传阶级的秩序是凝固的,是不可贯通的。

“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亦不变”,尽管在乱世当中,也会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但从整个历史进程中,顺从,认命,否认转化的可能性,仍是主要的方面。尽管现今我们经过了马列主义的洗礼,但是毕竟也才短短几十年,这几千年养成的精神毒瘤,并不是那么容易消解。

把同一和斗争割裂开来,只看到同一,或只看到斗争,都是片面的,都是形而上学的。要达到思维的全面性,就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矛盾是既同一又对立的。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才能实现思维的全面性。实现思维的全面性是为了什么呢?自然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而作为一门实践哲学,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07 矛盾的解决方法

那么如何解决矛盾改造世界呢?

当我们提到矛盾的解决方法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的地位发生转化,进而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解决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自然而然想到这种方法呢?这其实要从矛盾在不同文化背景当中的定义谈起。相信大家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该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这个故事当中的矛盾是马哲当中的矛盾吗?不是的,这其实是一种逻辑矛盾,指的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造成的思维误区,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矛盾的定义,而正是此种错误观念造成了大众对于哲学的误解,以为这是玄学。

矛盾的解决方法有很多种,一方消灭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双方融合成新事物……,等等,不计其数。

但上述思路都是从斗争性或者同一性的单一角度来考虑的,那么能不能从既同一又对立的角度来考虑呢?

实际上是可以的,那就是要使得矛盾双方协同运动,共同推进事物发展,一言蔽之,就是要使得矛盾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实现矛盾协调的功力上,如何在具体情况下,具体的分析问题,进而让矛盾某一方占据主导。这种功力,除了在实践中学习外,还应当广泛阅读,尤其是读史,学习前人在某些情境下,是如何处理矛盾的。

此外,大到组织、国家其实与人相同。我党治国理政中“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亦是同样思路,人与人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等,总之,社会各矛盾之间应当和谐,共同发展,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方面占据主要地位,而不是讲求某一方克服某一方,某一方一家独大。

最后做个总结,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于怎么去做,一者需要对矛盾理论了然于胸,二者就是不断实践,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