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槐花 季羡林》阅读答案及解析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2-11-05 发布于浙江

槐花

季羡林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常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睹瞪得又大又圆。

“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

“你们这样的花树。”

“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像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选文几次写“我”看槐花的情形?简要概括每次看槐花时“我”的感受。

2)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从描写角度赏析)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从修辞角度赏析)

3)文章的标题是“槐花”,为什么选文段还要细致描写“我”在印度看木棉花时的情景?

4)文章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语句中“经验”具体指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类似的经历和感悟。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以“槐花”为线索,写了“我”与印度朋友看槐花时的不同态度,由此感悟到生活中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文章启示我们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印度朋友看到槐花时的震惊,让“我”不以为然;第二部分(),回忆“我”在海德拉巴看到木棉树时的震惊,印度朋友茫然不解;第三部分(),由两次看花的不同感受获得启示:我们对自己看惯的东西,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第一次:结合第“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可知,写“我”虽然陶醉,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第二次:结合第“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可知,写“我”认真注意槐花,发现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第三次:结合第“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可知,写“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2)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本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这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时的动作;“眼睛瞪得又大又圆”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度朋友看到洋槐时的惊讶表情。这句描写表现了印度朋友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本题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木棉花比作朝阳、晚霞,生动形象地写出木棉花色彩鲜妍夺目的特点,表达出“我”对在海德拉巴看到的耸入云天的木棉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内容上看,文章写印度朋友看到北大校园的槐花树很惊奇,“我”却不以为然;写由这件事使“我”自然回想起自己在印度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的情景,二者相似,当时“我”也曾大为惊诧,而印度朋友却满脸迷惑不解。通过这两件事,作者有所领悟,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慨:“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从而触发“我”认识转变,对槐花“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情感也得以升华,感觉“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4)本题考查对代词所指代内容的理解及阅读启示。第一问:对于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有的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有的则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从本题看,“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后面用的是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故下文“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即是“经验”所指代的内容。第二问:围绕本文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对于自己居住的乡村,因为看惯了,并不觉得有什么美丽之处,也从未静下心来享受它的美。而当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自己乡村来游玩时,才让我感受到它的宁静与纯朴。

答案:

1)三次。第一次感受:虽然陶醉,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第二次感受:我认真注意槐花了,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第三次感受: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2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木棉花色彩鲜红耀眼夺目的特点;表达出“我”对木棉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因为“我”在印度看木棉花时的情景和印度朋友看槐花时的情景类似,使这种对身边事物熟视无睹的现象更具普遍性;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也是触发“我”认识转变,情感升华的关键。

4“经验”指的是: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类似的经历和感悟示例:校园中的银杏树盛开之时,因为看惯了,所以从来没有驻足欣赏过它的美。有一天中午,学校的老师在银杏树下拍照,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那一瞬间,满目耀眼的黄触动了我的心灵。

【点评】阅读感悟与启示表达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按照题意要求,联系相关的生活实际。

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进行体会感悟。

第四步:结合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