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惠能大师 长期以来我都有一个困扰:有时做完一次咨询之后,总觉得不舒服,心里毛毛的,不踏实。 如果那次咨询确实没进展,或者我自己的表现很不成熟,那也就罢了,可有时候那次咨询很有进展,来访者很有收获,我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仍会有这种感觉,这就让我很困惑了。 那我是否有没这种感觉的时候,即做完咨询之后浑身舒服的时候呢? 有的。如果某次咨询我表现完美,来访者收获很多,咨询效率极高,那咨询结束后,我就会很有成就感,得意洋洋,开开心心,喜上眉梢,浑身舒服。 这样一对比,就找到我“不舒服”的原因了:如果我认为自己在某次咨询里的表现“不完美”,那么即使这次咨询里来访者有收获,我也觉得“不舒服”。 这种感觉出现多次之后,我终于针对这种感觉写了一份思维记录表(点击这里,了解什么是思维记录表),才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可惜。 当我找到“可惜”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之后,心里那种“毛毛的、不踏实”的感觉就好多了。 既然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感觉了,就能继续向下探索了。 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可惜”的感觉呢? 这样,我就找到了引发“可惜”这种情绪的想法(即“自动思维”。点击这里,了解什么是自动思维)。 咨询结束后,有时候我会有如下的想法:如果刚才我那样回应来访者,可能效果更好。 这其实是好事,这说明我在咨询结束后,就能立即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并马上可以想到以后怎样做会更好。 但我这种“心里毛毛的,空缺的”的感觉,有时候会让我感到不安。 所以,我的感觉应该是:可惜+不安。 这就奇怪了。因为有时候咨询蛮顺利的,来访者也是有收获的,我的回应虽然不完美,但也算是合格的,那我为什么会不安呢? 这种情况下,有一个通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假如这是真的,那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我就问我自己:如果某次咨询里,我的表现虽然合格,但不完美,那意味着什么呢? 有一个答案跳到我脑海里:如果我的表现不完美,那就意味着我不行。 难怪我不仅感到“可惜”,还会感到“不安”。 也难怪我之前会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咨询有效果、来访者有变化、来访者也表现出对我的信任,如果对咨询有意见或建议我们也都会开诚布公地讨论,我却仍然感到不安。 让我不安的,并不是他人(比如来访者)对我的评价,而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只要表现不完美,就意味着我不行。 正是这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期许,让我一旦觉得某次咨询里对来访者的回应不是100%准确的,就会感到不安。 找了不安的来源,接下来就好办了,只要继续按照思维记录表的格式,寻找“支持自动思维的证据”及“不支持自动思维的证据”就可以了。 对于某次咨询来说,有哪些证据可以表明“我不行”呢? 我可以找到一些证据,就是那些表现“不完美”的地方。 对于某次咨询来说,有哪些证据可以表明“我做得其实还不错”呢? 我同样可以找到一些证据,就是那些回应恰当的地方。 如果仔细回想,即使那些表现“不完美”的地方,也不能说“错误”或“不合适”,只不过咨询结束后我可以想到更好的回应罢了。 综合“我不行”和“我做得其实还不错”正反两方面的证据,我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即“替代思维”。点击这里,了解什么是替代思维)? 1. 即使某次咨询我的表现不完美,那也不意味着那次咨询就是没价值的,更不意味着我不行。 2. 精益求精是好事,但因为追求完美而过度苛责自己,反而不利于进步。 3. 既然咨询结束后能立即发现咨询中的不足,并想到更好的回应来访者的方式,这对我来说就是收获,以后咨询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有可能表现得更好。 4. 实际上,在咨询中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这可能会妨碍我对来访者的关注,毕竟咨询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实现TA的目标,而不是让我“表现完美”。 5. 有时候,我的不完美反而可能有利于来访者的成长,因此对于咨询来说,我的不完美可能又是完美的。 总结和扩展 苦恼的一个来源是我们经常给事件贴上一个又一个标签,即“只要发生了AAA,就说明BBB,那又意味着CCC”。 比如,“只要我在咨询中有一点不完美的表现,就说明那次咨询没价值,就意味着我不行”。 但实际上,AAA只是AAA,可能跟BBB和CCC没必然的关系。 比如,“我没有用最恰当的方式回应来访者”并不意味着“我的表现不完美”,因为我以为最恰当的方式有可能并不恰当,只不过我当时没用,我猜想可能更恰当而已,也有可能用出来的效果还不如我原以为“不恰当的”回应; 即使我的表现不完美,这也不能说明那次咨询毫无价值,更不意味着我不行; 概括来说,“咨询中每次对来访者的回应是否恰当”、“表现是否完美”、“咨询是否有价值”、“我行还是不行”,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其实,更成熟的做事原则是就事论事。 还是拿我做咨询来说吧,对于“我在咨询中表现不完美”这件事,只需要问问自己“那怎样做就是完美的?”,然后下次尝试按照这样的方式做,就可以了,而不必纠结于“我的表现是否完美?”,或者”这次咨询是否有价值“,或者“我行不行?”。 对于一个有胃病的人来说,什么时候说明胃病完全好了? 当TA忘记自己胃存在的时候。 对于一个总是觉得“我不好”、“我不行”的人来说,什么时候说明TA真正自信了? 当TA不太在意自己表现如何,而只是专注于实现目标的时候。 这次没做好,那就吸取经验教训,下次做得好一些;下次又失败了,那就继续反思,再下次就又进步一些。 就像奥林匹克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却不是“最高,最快,最强”。 合理的目标是追求进步,而不是保持完美。 “我必须表现完美”的信念会给人造成太大压力,阻碍进步。 就事论事,专注目标,不断改进,才能享受成长的美好。 本文是以我做咨询来举例,也许你不是心理咨询师,但道理是相通的。 希望本文对你有一点启发。 祝好。 作者简介 秦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咨询范围】 个体咨询: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难、职业发展困境、生命意义困惑等。 伴侣咨询:情侣/夫妻之间由于沟通不畅、三观不一致、性生活不和谐等造成的彼此消耗。 上海市区内:面询或网络视频 其他地区:网络视频 【预约咨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