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41章,道真实存在,德即为得,又通于无

 金苹果6 2022-11-06 发布于北京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Image

【译文】高明的人听闻道,谨遵道法则,勤勉修行。中等人听闻大道,将信将疑,一会儿遵行,一会儿又放弃。下等人听闻大道,以嘲讽的眼光看待,如果连他们都遵行的话,那就不算是大道了。所以具备建设性的语言有这些,明明白白的道却是伪装成看不清的,奋进搏取的道就像是劝人后退的,平平坦坦的道却要伪装成崎岖坎坷的。最好的德总是低洼谦逊的,大白天下的日子却仍然像受的侮辱,普惠天下的德却像是有缺陷一样。因为像自然形成,似乎偷懒了。货真价实但是却像有瑕疵,大的疆域就像是没有边界,大的器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铸造,大的声音听不见,大的形状却无法看到。道通常是没有名状的,所以说道,善于伪装,只有勤奋修行之人才可以成功。

Image

【解析】这个世界到底存不存在“道”,答安当然是肯定的。科学家不是早就证实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严丝合缝吗?一点不多一点不少,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精准计算过的。但是这一切的运行数据却又不可以看见的地方运行,这些我想应该就是道吧。

道善于伪装,伪装成一个人人唾弃的样子,让大家都忽视它的存在。道无处不在,在身边,在周围。老子把它总结出来,明明白白地摆在这里,但是可以行道的人却很少很少。

显明的大道却似乎教人忍退,比如说儒学。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现今很多人看来是腐儒之道,却不知中华文明能够传承数千年,中庸之学功不可没。文明似乎与人本身一样,戾气太重、太过暴躁的事物总是容易折翼。

现在的成功学大行其道,但是真正谁又是通过学这些得来成功的。没有,教成功学的人成功了,他们是站在这些学员的身上成功的。他通过成功学贩卖了焦虑,类似于古代的将军。“一将功成万骨枯”意思和这个差不多。

平平坦坦的大道伪装成崎岖难行的坎坷小道,拦住了一大部分的人。其实说真的,不是道本身要伪装,而是有人故意为之。他们把这些真正的大道隐藏起来,成为家学。而不是公诸于众,因为成功仅仅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如果人人成功那还怎么构建稳固的金字塔形状呢?

道是大众的,而德是私人的。什么是上德?上德就是胸襟宽广,包宽万物。现代经常用的一个成语就是虚怀若谷。按理解“上德”近似于“虚怀”,再结合38章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基本就能明白上德就是指宽容大度,不自我夸耀。

扬名天下,功成名就时可能就是污蔑、羞辱的开始,多少名星如昙花一现,最终因为私事被暴露出来而消声匿迹。

否极泰来,任何事情都是在两面相互转化。事物发展到极至时,都会出现向相反方向发展的态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