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有很多,但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不必十全十美,也不必才华横溢,一个专业的教师必须是有效的。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有效教学”理论明确了这五种关键行为,各位老师可以认真对照,通过有效教学不断提升自我,争做一名好教师。有效教师在授课时应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理清逻辑、理解要点。“欠有效”的教师授课时通常语言含糊,他们多使用意义不明的复杂长句,不利于学生理解。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且直接地与学生交流,有些教师不仅容易跑题,而且讲课方式也经常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极大削弱了内容的清晰度。教师如果能做到清晰授课,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学生也可以准确地回答问题,这样将极大提升教学效果。多提问是实现多样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需要掌握提问艺术。授课时,教师可以发散思路,围绕中心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若能将问题同课时节奏有效结合,效果将更显著。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有效教师的重要特点,学生注意力越高,教学有效性就越高。教师可以多发散思维,有效运用学习材料、教学设备以及教室空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实现多样化教学。教师用于教学的时间越多,学生学习的机会就越多。在课前课后,教师都应自问: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自学或独立思考用了多少时间?组织教学用了多少时间?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如果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要点内容,师生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这样会使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获得感均会提升。学生实际投入学习的时间,与教师讲授知识点的时间不一定正相关。教师的教根本上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在上课时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走神,那么课堂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成功率的教学,是有效教师的标志性特征。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应是有效教师最大的追求。 教师的任务导向(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投入率都是授课关键。如果学生理解教学任务,就算他们偶尔因粗心而犯错也没关系,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授课效果。而如果学生根本不理解任务、投入率低,那么这就是一堂低效乃至无效的课。
文章来源 | 源创图书《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2022版),郑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原文标题为《不扮演圣人和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