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名成家的胡希恕,他是如何用经方看时病的?

 逍遥_书斋 2022-11-07 发布于河南

#头条群星9月榜#

都说距离产生美,于是觉得离我们久远的那些医家才够厉害。

其实呢,你就看离你近的医家,他和你所处的时代相仿,但他能成名成家,他是如何看病,如何做到的呢。

成名成家,有时和用力多少其实关系不大,这没准会成为你看胡希恕书籍的体会。

(一)

你看胡希恕他的成长之路,他偶然间被国文老师相中,只因国文老师不希望中医失传,又看到胡希恕等四人的精力潜质。结果,胡希恕等就“上套”了,业余时间跟着国文老师王祥徵学习《伤寒论》,两年学完后,就胡希恕学得最好,他去参加了中医考试,获得中医学士证书。

国文老师王祥徵的目的达到了,但估计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胡希恕学医学得如此之好,竟然把这个业余玩票整成了一生的事业,可以用辉煌二字来形容吧。

其实也是机缘巧合,他年轻时还真没想着拿这个当主业。他那时大学毕业后,是在体制内做公务员的。但当日本人占领了东北时,他无奈到了北京,这时,他什么也没有了,只能靠着自己会的手艺先安顿下来才是。

于是,他是从1936年到了北京之后,才开始他的行医生涯。先是给人看病,然后又在解放初期,约着陈慎吾,谢海洲一同办学,称得上是个教育试点的私立学校,受他老师王祥徵的影响,他也是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己编写教材,自己独成一个体系。

于是在1958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的时候,因为有前期他所作的这些积淀,他调入了中医学院成为了一名教授,是个天天忙着看病和教学的医者。

有时命运就是这么有机缘,你看胡希恕他的偶然之举,竟然都成就了他的一生事业。

其实没有一分功夫是白费的,对谁都是如此。

曾经在网上看到个帖子,讨论到底是胡希恕厉害,还是刘渡舟更牛。

只能说能在网上有时间去发表这些议论的,都是有闲散时间的。对于真正忙着守着这份中医,忙着学好它的,估计是没得空去讨论这些。

有时我们会讨论投胎,讨论命,讨论运。但对于中医,这个祖辈们代代传给我们的,这个也是说明我们投胎投得好,来到了中国,能学到这个。

若是你稀罕,你能把这个遗产守得好,其实你的收益是用之不尽的。

我这样说,有些人说我在画饼。

你看看周围那些二代,无论是创一代,还是富一代,留给二代们的,只要守得好,基本上都是可以传下来。

而我们现在呢,对于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若是你不觉得这个就是好,你只能说是辜负了祖辈,你没继承好,在你这代,如果你再把这个内容渐渐不知不觉的损耗点,一代又一代,没准哪一代真的就会没有了。

因为你渐渐越来越不会用。

没有动用起来,自然就没有了生机。

(二)

胡希恕那个时候是如何看病的呢?

当时他遇到的情况,基本上也是属于西医看了治不了,于是才想着找这些中医来会诊看看。那种状态下,你若是看不好,只会让中医又被别人推远了一大截子。

他因为有过自己做个体户的经历,开诊所的底子,于是他看病的时候,那真的就是能做到自信,即便你们得的病再稀奇古怪的,即便西医也无法定义的病名,这些他都统统忽略。

他不要受影响,就按照自己的来,就按照自己的方证对应,根据症状,按照病位,详解病情,最后就是他定义的方证对应。

如果他的方子效果不好,估计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人来找他会诊。

我看他的书,印象最深刻的是觉得跟着他学医,肯定不怎么累,因为你看他翻来覆去就是那些药,那些方,他的方子一出手,明显就带着他的印记,用药不多,会用一些固定的经方,在一定的适应症上。

但他就是治疗有效,关键在于他的辨证,表里出入间的把握到位。

因为他说,当他接手的病人,基本上都是辗转了好几次的治疗,于是他就在当时把握住病位,病势,然后才是定方。

还有对于疾病的治疗,他不认为中医不可以治疗急症。

但他反对采用和西医同样的治疗方案,采用同一种药物,治疗一个疾病,只管观察结果,但对于病人出现了变化,只管记录观察,而不去采取救治,因为治疗方案是固定的。

治疗有方案,不只是观察,而是救人能有转机,可以值得期待,这才是医学。而不是说药给你用上了,生死就这样了。那不配称为医学。

要主动去适治,因为你面对的人的状态是千差万别的,不是说就这一个套路去适应所有的人。没有约定俗成。

他认为这决不能用于中医治疗急症的方法,药用上去,病人没有出现该有的回转,有了危象,这时的中医一定要出手,随证治之。当用而不用,这叫什么医生呢。

而且,你要告诉自己有一点,你不能比照西医,因为西医他的治疗结局,就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到了这个状态我就要用这个药。

而中医,你是可以像曹颖甫说的那样,做到“仲师之法,今古咸宜”的,可以一味不变,也可以更改加减,你时可以有备选的,这才是中医的魅力,因为这是“活人”之法。

辨得细,审的清,方才能对证。

他强调没有一方一药。

因为症情变化是因人而定,而且这中间也存在着误治失治,所以那些经方摆在那里都可以为你所用,问题是你还是关键要知道到底是哪一证。

胡希恕治病,首先看的是这个疾病的所属六经范围,然后才是这个证在病人身上的症状反映,最后才是选方。

即便你记熟了书中六经的症状,但是病人的症情表现却不见得会如此,于是能不能做到方证的齿轮相合,还在于你是不是能把证辨的确定。

而我们叹服,要学习的也就是这一点,为何他就是如此判别这个属于某一经,而轮到你却不这样认为。

方子都在那里,证选对了,方子应用相应会简单些。

比他小了将近二十岁的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曾指出 :“认识疾病在于证, 治疗疾病则在于方, 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

由此可见,看病,识症,辨证,就是由粗到细筛的过程。你若是不会,就看看胡希恕是如何做的。

你会明白,因为个人差异不同,病症在身体里的表现反差很大,于是你才会觉得证抓不准。

你的判断和书中的反差为何如此巨大。

方证结合说说是容易的,结合得好的,数得过来的医家该有多少呢。若不然,为何总是会对大师充满了崇拜,因为人数太稀少。

胡希恕他没有故弄玄虚,就纯粹的是用经方治疗时病。

但他能做到古方今用,因为他不仅是辨证准确,而且他掌握了每个经方里,每一个药与方子其他药物间的配伍关系,所以他应用起来,加减变化可以做到无穷尽。

据刘渡舟先生回忆,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胡希恕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

(三)

对于中医的学习,他是如何理解的呢?

他认为不见得博览群书,读书广泛就是好的,你若是对源头的书籍,像《伤寒论》还一知半解的话,你看再多的注家读本都没有。

你若是对这一行热爱,不用看太多的书籍,只看一两本,把条文,把症状记的滚瓜烂熟,你才算是在这一个行当里及格。

至于说你之后能不能脱颖而出,这个看你的临床水平了。

这个临床水平和你的论文没半点关系,文章写得再漂亮,实证不行,他依然认为你就是不过关的。

他说得没错,学习,成名成家,其实和一个人的富有与否无半毛关系。尤其是现在,一本书,两本书,你不可能买不起。

即便不想花那个钱,去网上买个电子版,想学,自己抄一遍的心力劲是有的。

你说你没有,那你肯定是不爱,或者你觉得做这个事没有意义。

胡希恕通过他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他觉得伤寒和内经完全是两个体系,如果你想着就是当个好医生,你可以只专攻伤寒就好,其他的不看也罢。减法做好了,舍弃更多,你就能做好更多。

胡希恕认为伤寒论这本书,并不仅仅是讲外感病的书,而是通过这个外感病,让你掌握辨证论证的方法。

对于张仲景,他之所以被称为医圣,是因为他把前人的经验,加上他的感悟,都写在了他的书中。

那你学后,该如何检验你识证的功底呢,那就从最基本的感冒肺炎上来检测就好。你看到各个证,你能分别出表和里,实和虚,能分辨出是一经的病,还是多经合病吗?如果你心里没底,那还是条文没学透。

中医说实话是没有西医先进,因为西医是用仪器在武装自己,而中医就是根据样本量的积累,一代有一代人的经验总结,才有了辨证论治的核心,而且看目前的趋势,这个方法思路,会一直延续,不会被消失。因为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它。

算法现在很风靡,几乎大部分人都会陷入其中,但依然也有不吃这套的。

就像西医能按照病因来治疗,而中医没有那些仪器来告诉。那就按照你的实际情况来,就是辨证施治,结果其实是一样的,你会治愈,也一样会出现当用不用,和不用而用的状态。其实这两种都会出现危险。

有时我们也想按照西医的方法,针对一些病搞一些常用的方,这就是所谓的一方一药,笼统的情况下是可以给出个框架的,就像疫情,就像肺炎,就像感冒,有一些突出的症状表现是可以的。

但到最后,你的本质不能丢,你的特色就是要治好他这个人。

(四)

胡希恕的优点就在于他看病不从众。

他的缺点就在于他对自己很苛求,于是他留下的文献很少。

总的来说,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就是为治病而生,他不讲究论文,不讲究传颂,就是治疗而已。

对于胡希恕来说,他治病的不足之处就在于,他可以给这个人方证对应,可以很好的治好疾病。但他对于张仲景的学术内容,对于易经学说的术数之用,他没有延展,就是说他没有像张仲景那般给出“发于阳,七日痊;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就像有的疾病,他治疗的预后很好,但到底要几天才好,这个他没有研究。

而且他的个性还体现在他留下的文献内容不多,因为他不愿妥协,当跟诊他的学生把他的文章拿去发表,杂志社要根据现在中西医相接轨的方式,要求做更改时。他拒绝了,他说那就不要发表了。

在实际中,他带的弟子是没有其他的一些伤寒大家多,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觉得他好像不是特别的有名一般,而且出书也不多。他对于自己所掌握的内容理解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好时,他认为书还是不要写了,免得有误导。

当看完了他的书,想问问自己,他离我们如此近,他治疗的那些西医疾病名称,临床上你会很熟悉。但你用你学的中医知识,你能治疗得好吗?你能不雾里看花吗。

(附记)

前几天还遇到有人问,说为何有的医生都八九十岁了,他还每日精进早早就化好了妆,去出门诊,不觉得歇着舒服,不觉得看病就是受累吗。

只能说你体会不到治病救人,在医生心里的成就感。

也体会不了一个医者给病人看病时的快乐,也领会不到他钻研古书时,看到自己的坚持有出处时的激动兴奋。

真希望这样的医者出现的越来越多。

而现在有些医生,选择这一行,是觉得稳定,觉得还行,还能挣到些银两。当然他也想着去看病,去看好病,但是自己却不深入钻研,这种就是志大才疏型的。光羡慕别人病人多,但自己却不俯身去探索。

就像一位同门,说他都到了博士学位了,他发现自己就是不爱这门。这要熬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呢。

我想说你都有劲头考进来,为何没有勇气学下去呢?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