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宇为何成了一只怨鸟?

 不杂书屋 2022-11-09 发布于江苏

流年入梦——我读《幽梦影》(四十五)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城市生活一向远离自然,姿态各异的花还可以在人家的庭院里、阳台上或是公共的植物园、花卉园里观赏到,品类繁多的鸟就不容易见到了,即便是动物园里鸟类也不是主角。至于鸟的叫声,更是难得听见。汉字词汇里专门有拟声一类,用于模仿各种鸟鸣,比如“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嘎嘎”——形容大雁的叫声,基本接近真实的声音;还有一种没有适当的汉字可以模仿,而以拼音替代,比如“tiyu-tiyu”——形容蓝雄鹌鹑、“chionk-chionk”——形容长尾夜鹰,再附上一些必要的文字解释,大致可以想象出是什么样的声音;再有一种被人赋予特定的意义,“布谷布谷”是布谷鸟、“苦恶苦恶”是白胸苦恶鸟,拟声虽然有几分相似,但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所以便有了不同的版本。以布谷鸟为例,下面的词都是用来模仿它的声音:喀咕喀咕、快快割麦、快快播谷,这便令人茫然——到底布谷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关于布谷鸟更大的疑问在它本身。布谷鸟的鸣叫始于春末夏初,在芒种前后。芒种之际,有芒作物之一的麦子已经成熟,需要收割,而另一种有芒作物稻子要在此时播种,所以布谷鸟的叫声被附会成“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并不奇怪,天天叫着“布谷布谷”的布谷鸟催种催收看起来也很自然。但布谷之名不过是民间俗称,它的学名叫杜鹃。如果把学名与叫声、习性联系起来,就有了疑问:为什么杜鹃鸟会催种催收?

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但在神话传说中,乃由人而化,这个人便是古蜀国的望帝杜宇。古蜀国位于川西,大约创建于夏商灭亡于战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存国1500多年。据说蚕丛教会百姓养蚕、柏灌教会了种植、鱼凫教会了捕鱼,杜宇致力耕战,拓展疆域,使古蜀国实力大增,进入了强盛时代。但杜宇统治的晚期,古蜀国遭遇了水患,曾经的有为之君对此一筹莫展,只好用荆人鳖灵治水。在鳖灵治水成功之后,杜宇禅位于鳖灵。禅位后的杜宇郁郁而死,魂魄化为小鸟“鹃”,从西山飞回故国,啼叫不止,其时正值农忙,思念君王的蜀民认为这是他们的国君回来催促他们耕种了。

这个神话故事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疑点:杜宇既是禅位,为什么又要悲伤,以至于魂魄化为杜鹃鸟?翻看史料就会发现,在对杜宇禅位鳖灵这一事实完全认同的情况下,各家对禅位原因的解说却有些差异,也有不少含糊不清的,主流的两种说法一是因为鳖灵治水功高,于是“法尧舜禅授之义”(清雍正版《四川通志》卷29《列王》),另一种是杜宇在鳖灵治水期间与他的妻子私通,“惭愧,自以为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宋李昉《太平御览》888),但都与杜鹃鸟没什么关系。南宋罗泌《路史》卷38倒是给了一点提示:望帝禅国,“隐于西山,民俗思之,时适二月,田鹃方鸣,因号杜鹃。”类似的说法还可见于《华阳国志》卷3《蜀志》。这样看来望帝化鹃代表了蜀人对杜宇的思念,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他政绩的一种肯定。

如果化鹃的传说反映的是蜀人对杜宇的爱戴,杜鹃啼血就是对禅位说的否定。望帝真如尧之禅舜,是不应该含恨而终的,更不会在化为杜鹃后悲鸣不止。除非所谓的禅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真相,那就是鳖灵因功高而篡位,如元代陶宗仪《说郛》卷60《太平寰宇记》所记: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而“私通说”不过是篡位者掩盖恶行的手段罢了,如果杜宇真的“婬其相妻”,又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阴谋呢?

春夏之交,杜鹃鸟的啼叫往往经夜不停。夜幕中,“布—谷、布—谷”声有些单调,有点凄凉。杜鹃的嘴巴呈红色,更让人对此生出深怨啼血的联想。“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杜牧《杜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