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际关系秘诀: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书的名字。

常有家长请我给孩子们推荐一下合适的书,我想,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照例声明一下:完全是真诚推荐,不含利益关联。

之前,我推荐过一本《超越自卑》的书,今天要谈的这本书,与其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都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思想。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只是相比于前两位,他似乎不是那么为人所知。但他的思想带给人的启发,比之却毫不逊色。

阿德勒本身的著作大多短小精悍,读起来没那么容易理解。

这本书是阿德勒的追随者所写。由在当代并不常见的对话体写就,延续了很多古代经典赖以传世的方式,如《论语》《黄帝内经》《理想国》及大多数佛教经典。

以一个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形式展开观点,让人倍感亲切,青年的疑问,往往也是我们的疑问,都被“哲人”淡定、冷静地一一化解。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所有人都推崇的,也有人说它过于唯心,是心灵鸡汤,根本没有现实意义。

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一如阿德勒的思想,会颠覆很多我们坚信的观点,带来启发和思考,值得一看。

下面,我就其中一些观点,做一些分享,给大家做一些参考。

1

情绪可以由自己选择和控制。

情绪,特别是愤怒的情绪,几乎不可能自己控制,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坚信不疑的观点。

因为愤怒一出现,强度之强,速度之快,完全让人来不及反应,肾上腺素瞬间升高,脸红脖子粗,人立马就被愤怒控制了。

完全没有自我选择的时间和余地。

阿德勒不这么认为。书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也是我之前引用过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

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

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

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

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

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这个场景,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即使盛怒到完全失去理智,面对领导,面对孩子的班主任,我们仍然能快速切换,处理得当。

生气的时候,六亲不认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既然如此,愤怒就可以理解为一种选择,因为带着愤怒去表达,才会有效果,哪怕是短暂的效果。

比如说:“我家孩子,不吼他,不骂他,根本不听的。”

而这种表达方式的长远影响,在当下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

2

原生家庭,并不决定你的一生。

稍微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大约都听说过“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原生家庭几乎成了“原罪”的代名词。

童年经历决定一生,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这是佛洛伊德心理学最核心的观点。

这是一个因果论的典型观点,因为过去我遭遇过创伤,所以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自己对于人生无能为力,因为它早在六岁之前就已经注定。

诚然,这样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路径,放便我们理解自己,理解过往对我们的影响,不再被潜意识操控,浑浑噩噩过一生。

但是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它会带来一种无力感,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

难道就只有就此认命吗?

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观点也是心理治疗存在的基础。

如果人生真的完全由原生家庭决定,那么成年人,甚至所有6岁之后的人,接受心理治疗都没有任何意义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已经定型,谈何改变。

阿德勒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经历无法改变,对经历的看法却是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和掌控的。

同一件事,在两个人眼中,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解读。我们能做的是,重新解读我们的童年。

是不是突然就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呢?

3

不是因果论,而是目地论。

这大约也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最有争议的观点之一。我个人是觉得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角度,提供思考借鉴。

因果论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谈过,就是人的一生完全由童年经历决定,我们之所以会成长为现在的样子,完全是因为原生家庭。

什么是目地论呢?

在阿德勒的学说里,所谓的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目的”服务。

所有的心理症状都是有意义,或者说对当事人有“保护作用”的。

这其中谈到一个“脸红恐惧症”的女孩。

4

这个女孩,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说是无论如何都想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我们可以理解是社交恐惧的一种。

于是,哲人便问她:“如果这种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

她说自己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

虽然偷偷喜欢着那个男孩,但她还没能表明心意。她还说一旦治好脸红恐惧症,就马上向他告白,希望能够交往。

这个逻辑是不是很合理?一见到人就脸红,怎么可能跟男孩交往呢?当然要先治好病,才能去表白。

其实不然,从另一角度讲,是因为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

“脸红恐惧症”能帮助她逃避自己最害怕的事情:一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二是失恋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

那实在太可怕了,比因为“脸红恐惧症”不能正常社交,可怕得多。

但是,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 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

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

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这个症状,是在保护她,让她可以理所当然地逃避自己害怕的事。

这就是“脸红恐惧症”这一心理症状的目的。

当然,这种目的也是潜意识的,当事人并不知晓,却悄悄地帮我们实现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心理需要”。

5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这个观点看起来有些极端。拆解一下,便可以理解为:想要拥有自由,想要做自己,就必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这也是大部分人际关系处理的秘诀。

而我们90%以上的烦恼,都基本来自于人际关系。对我们最大束缚,也是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

被认可,被看见,被认同。三个词,表述不一样,意思其实差不多。

从小的时候渴望被父母认可,被老师认可,被朋友喜欢;到长大之后希望被领导认可,被配偶认同,被亲戚朋友赞扬。

甚至,希望被自己的孩子认可。

这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本能需要,我们害怕被人讨厌,我们想法设法,事事做到最好,都是为了对方一个点头赞叹。

某一天被批评了,被质疑了,我们仍然会像小时候一般,陷入烦恼和自我怀疑中,惴惴不安。

被认可的本能,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失去自由,甚至完全失去自我,成了为他人而活。

当孩子因为被他人排挤、说坏话而烦恼,我们一般会说:“别在意他人怎么看你,做自己就好。”

其实,仅仅是不在意,还不够,要想真正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必须要用被讨厌的勇气。

努力做到:讨厌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当然,这很难。

我想,这可以作为一个方向,慢慢将自己从“寻求认同”的泥沼里,解脱出来。

6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书中还有很多。

例如亲子关系处理中的“课题分离”,把孩子的课题还给孩子。

还有人生模式的个人选择,以及我们对于改变的恐惧和担忧,都是一些很有意义的探讨。

因为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展开陈述,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