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类孩子学习很努力,几乎是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做题。

然而,这样的努力,没有让他们心安理得,反而是越学越焦虑,学习效果不好不说,情绪也愈加烦躁不安。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没有可能是相反的关系:正是因为焦虑,才要不断地,超负荷的努力?

我们今天就来,展开说一下,焦虑的不良应对方式的相关问题。

1

  • “付诸行动”的应对方式

我们前文提到的,因为焦虑才超负荷努力,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作“付诸行动”。

什么是“付诸行动”呢?

付诸行动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有些人不能直接地表达情绪和情感,但却做出相应的行动,即用行动来表达潜意识深处的情绪。

简单的就说就是通过行动来缓解内心的冲突。

比如,一个人伤害了我,我没有愤怒,但是选择招呼都不打一声,挥挥手,直接转身离开。

这就是付诸行动。

还有诸如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想获得父母的原谅,但就是不开口道歉,而是尽量好好表现:积极做家务,准时睡觉,不玩手机……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就是在承认错误,表达歉意。不过,道歉的话,他们不会真的说出口。

或许你会有有疑问:积极行动不是挺好的吗?不是一直鼓励我们要行动起来,不要沉浸焦虑中吗?

别急,这背后有比较复杂的原因。

2

  • 行动可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把我内在的想法通过行动去实践。

第二层意思:通过行动来化解内心的冲突和压抑的情绪。

看出区别了吗?

第一层意思是,有想法,想做什么,有目标了,就通过行动去实现。

孩子想把数学成绩提高10分,于是就通过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努力刷题,或者找补习,等等方式,来巩固数学知识。

行动起来,完成任务,实现梦想,就是我们的目标。

第二层意思的行动,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付诸行动”,行动不重要。

缓解冲突,发泄情绪才是追求。

行动的最终目的不是做出什么成绩,而是让自己安心、平静。

就像上文提到的做家务的孩子,第一层意思的行动,孩子就是为了家里干净一点,整齐一点而做家务。

而第二层意思的行动,孩子是为了向父母表达歉意,获得原谅。

长期用防御机制的“付诸行动”,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

3

  • 隔离情绪,避免痛苦

有意思的是,要是我们去问一个习惯“忙起来,把时间都排满”的孩子:“你觉得焦虑吗?”

得到的答案大概率会是否定的。

“我不焦虑呀。我忙得不得了,还有好多知识没掌握,哪有时间焦虑呢?

听起来是不是也挺有道理的?

让自己忙起来,转移注意力,对于普通的,轻度的焦虑,是一个相对有效的应对方式。

没时间焦虑了,自然也就少了很多痛苦。身边的人都说自己勤奋,内心也会更笃定,更踏实。

于是,久而久之,这样的方式就成为了一种模式,被保留了下来。

4

  • 努力,却看不到成效

这种应对模式,有一个风险是:没有谁能保证,努力就一定每件事都能做好,一定会比身边所有人都成绩好。

问题会出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之下。

也就是努力了,却看不到效果,没有进步,甚至比身边人混得更差。

强烈的挫败感袭来,一下就懵了。

挫败感会引发更多的焦虑,而为了防御越来越强烈的焦虑感,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加倍地“忙起来”,直到让自己精疲力竭。

于是,也就有了熬夜学习,坐在书桌前前一个字也看不进去,但也一定要坐着,不能去休息。

明明听不进去课,也不断强迫自己,集中精神,生怕听漏了一个字。干脆,把所有笔记都记下来。

手都写到酸痛,脑子里却一个字也没有理解。

这时候的忙,就是纯粹的“自我安慰”了。

恶行循环,由此开始:越看不到成果,就越焦虑,越焦虑,就更加努力。加倍努力之后,还是效果不佳,换来加倍的焦虑……

也就是说,原有的应对模式彻底失效,陷入迷茫、混乱之中。

5

  • 为了防御焦虑而努力,很难有成效

这类模式,注定会崩塌。

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人能保证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解决所有问题。另一方面是,这类背负着焦虑的努力,往往很难有成效。

这类努力,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标不明确

抓到事情就开始做,无论大事小事,都力求面面俱到,什么都管,什么都做。

这样一来,就很难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地方,自然也很难出成效。

2)急于求成

成功感,能让我们获得自信,肯定自身能力,从而缓解焦虑。

自然地,当我们为了缓解焦虑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必然想要快点看到成果。恨不得今天种下种子,明天就能收获。

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效果怎么办呢?要么放弃,要么转战其他事情。

于是,我们常见的“喜新厌旧”“三分钟热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3)很难理智分析

被压抑,被隔离下去的焦虑,看似觉察不到,实际上会影响到我们平常的一举一动。

带着焦虑去做判断、分析,很容易失去理智,错失机会,甚至做出错误判断。

例如,焦虑的孩子定的学习目标,往往大而高,一定要考到班级前几名,一定要每门课都80分以上。

哪怕他现在的成绩只是在中游。

这个分析定位,是为了缓解焦虑而定,而不是真正客观、全面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6

  • 怎么办?

为了打破这个恶行循环,我们照例提供几个小建议作为参考。

1)觉察,而非回避情绪

觉察、面对、接纳情绪,才可能真正地消化情绪。

通过压抑,或者付诸行动的方式,试图转移情绪,都是表面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长此以往,焦虑爆发时会让人措手不及。

2)极度焦虑时,休息而非“努力”

焦虑到坐立不安时,要强迫自己休息,而不是继续工作。

超负荷的学习,一方面是效果不好,会加重自我怀疑;另一方面,过度的精力消耗,也会导致人更加虚弱和无力。

无论哪一种,都并不利于情况的好转。

3)给失败一点休整的时间

遭遇挫败时,不要急于投入新的“行动”,给挫败情绪一点消化的时间,同时总结经验、教训。

准备好之后,再开始新的任务。

4)制定短期的、具体可行的目标

定目标是为了督促自己,达到一定的高度,而非缓解焦虑。

目标过大,过笼统,达不到的时候,反而会加重焦虑。

制定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可行的目标,能给自己一种方向感、确定感,大大降低焦虑。

5)学习多种焦虑应对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付诸行动”的方式,之所以会暴雷,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应对情绪的方式太单一。

不管是轻度焦虑,还是严重焦虑,通通都是忙起来,行动起来。

模式太过单一,一旦不奏效,便很容易陷入无助、崩溃之中。

多给自己准备几把武器,有备无患。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