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文明 | 《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时期全图(一)”勘误二则

 恶猪王520 2022-11-11 发布于新疆

期刊索引

《历史地理研究》2022年第1期,第135—137页

张文明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元朝前期图以至元十七年行政区划为准绘制,图上所标开成府、荆南路有误,应分别为开成路和江陵路。

作者简介

张文明,男,1981年生,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元代历史文献研究。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有元朝全图两幅,分别反映元朝前后期疆域政区概貌。“元时期全图(一)”以至元十七年(1280)[1]为准,“元时期全图(二)”以至顺元年(1330)[2]为准。查“元时期全图(一)”中有“开成府”“荆南路”两处标识有误,考证如下。

一、

“开成府”应为“开成路”

“元时期全图(一)”在陕西四川行省境内标有“开成府”,误,应为“开成路”。《元史·地理志》载:“开成州……元初仍为原州。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开成府,仍视上都,号为上路。至治三年,降为州。”[3]《元史·英宗本纪》亦言:“至治三年二月……降开城路为州。”[4]可见《地理志》所列“开成州”应是至治三年起的称谓。在此之前,除《元史·地理志》外,各种史料皆见“开成路”而不见“开成府”。《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五年十二月戊申)开成路置屯田总管府”[5];《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十年乙丑,罢开成路屯田总管府入开成路,隶京兆宣慰司”[6]。《元史·地理志三》载:“广安州。……元至元十年,安西王封守西土,既立开成路,遂改为广安县……十五年升为州,仍隶本路。”[7]《元史·汪惟正传》载:“土鲁亦就擒……诏惟正入朝……授金吾卫上将军、开成路宣慰使。(至元)十七年,迁龙虎卫上将军。”[8]陈元靓《事林广记》中《郡邑类·陕西等行省所辖》标有“开成路【上】”[9];《牧庵集》卷十《延厘寺碑》记“大德八年(1304)……王相塔齐自军中启遣开成路总管府判官常谦,数千里驿致安西王教于燧”[10]。另有程钜夫《雪楼集》、萧㪺《勤斋集》、同恕《榘庵集》、蒲道源《闲居丛稿》中相关地名皆为“开成路”。

至元时,开成是安西王忙哥剌驻夏之地,同样是安西王发布政令的政治中心,建置理应与安西路相同,在至元年间,应建为“路”。《元史·地理志》所载不确,《中国历史地图集》亦应修正。

二、

“荆南府”应为“江陵路”

在“元时期全图(一)”湖广行省境内标“荆南路”,误,应为“江陵路”。《元史·地理志》“中兴路”条载:“唐荆州……宋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天历二年,以文宗潜藩,改为中兴路。”[11]《中国历史地图集》或因此而以至元年间将荆南府升格为“荆南”。

事实上,所谓“荆南府”只是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江陵府的一度更名,南宋绝大多数时期都存在“江陵府”而非“荆南府”。[12]《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三年十二月)升江陵为上路。”[13]在此之前,元人当因宋旧,置江陵府。《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二年(1275)五月,“诏中书右丞廉希宪、参知政事脱博忽鲁秃花行中书省于江陵府。”[14]《元史·兵志》提到:“(至元)十六年二月,命万户孛术鲁敬,领其麾下旧有士卒守湖州。先是,以唐、邓、均三州士卒二百八十八人属敬麾下,后迁戍江陵府,至是还之。”[15]胡祗遹在江陵降附后任“荆湖北道(治江陵)宣慰副使”,其《紫山大全集》中有《江陵府新驿记》[16]一文。可见,江陵在降附初期应为“江陵府”。

升路以后,“江陵(路)”“荆南(府)”在史籍中均有出现,但并无“荆南路”相关记载。其中“江陵(路)”有关文献列举如下:《元史·外夷志》载:“十五年八月,帝命柴椿自江陵直抵邕州”[17];《世祖本纪》载:“(至元十六年五月)乙丑,敕江陵等路拔突户一万”[18]“十月辛巳,叙州、夔府至江陵立水驿”[19];又载:“(至元十九年二月)庚戌,以参知政事唐兀带等六人,镇守黄州、建康、江陵、池州、兴国”[20]。与“荆南(府)”相关的记载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五年五月立川蜀水驿,自叙州达荆南府”[21];“(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命塔海、程鹏飞并为荆湖北道宣慰使,置司常德路,余官属留荆南府,供给粮食军需”[22]。《宪台通纪·立鄂州肃政廉访司》中记载:“至元二十九年二月十七日,本台官奏:荆南府有廉访司,有如今江北里底南京省管着呵。”[23]

由上可知,“江陵府”入元后初未更改建置,升路后也时有“荆南府”和“江陵路”并用情况,但查并未出现“荆南路”这一称谓。《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时期全图(一)”所标绘“荆南府”缺乏依据,应更正为“江陵路”。

致 谢 感谢业师张金铣先生的悉心指导。

注释(滑动以查看全部)

[1]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元时期全图(一)”,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1996年印刷,第3—4页。

[2]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元时期全图(二)”,第5—6页。

[3] 《元史》卷六〇《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8页。

[4] 《元史》卷二八《英宗本纪二》,第629页。

[5] 《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纪七》,第207页。

[6] 《元史》卷一二《世祖本纪九》,第258页。

[7] 《元史》卷六〇《地理志三》,第1428页。

[8] 《元史》卷一五五《汪惟正传》,第3657页。

[9]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前集》卷四,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43页。

[10] 〔元〕姚燧:《延厘寺碑》,《牧庵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第1429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50页。

[11] 《元史》卷五九《地理志二》,第1417页。

[12] 周振鹤主编,李昌宪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页。

[13]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第187页。

[14]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第166页。

[15] 《元史》卷九九《兵志二》,第2540页。

[16] 〔元〕胡祗遹:《江陵府新驿记》,《紫山大全集》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78页。

[17] 《元史》卷二〇九《外夷志二》,第4638页。

[18] 《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纪》,第212页。

[19] 《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纪》,第216页。

[20] 《元史》卷一二《世祖本纪》,第240页。

[21] 《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纪》,第201页。

[22] 《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纪》,第205页。

[23] 《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二千六百八《宪台通纪·立鄂州肃政廉访司》。

编 辑:项羽雯

初 审:张金贞

终 审:杨伟兵

历史地理研究编辑部 | 关注我们

在线投稿 : http://www./

点击可查看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