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对颠覆你认知的伤寒论解读,第2至第11条

 经方人生 2022-11-11 发布于四川

卷首语

标题起得有点太骇人听闻( '▿ ' ),不过自我感觉干货还是有点的,而且切入的角度和传统的解读方式有亿点点不同,大家姑且看看,或许能有所启发,那样也不错了。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条讲到太阳病的两个类型之一,叫太阳中风,简称中风,另一个是太阳伤寒,下一条要讲到。
第一条在讲头项强痛的时候说这是两个证候,分别是头项强和头项痛,其中头项强就对应着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是指在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有发热,汗出,脉缓,就是中风的类型,恶风和恶寒除了字面不同,实际是一样的,指怕冷。
发热,说明是人体出现机能亢奋,就是阳证。阴阳在这本书有很多定义,其中,阳证,是指机能亢奋的证候,阴证,就是指机能沉衰的证候。
脉缓,不先说汗出而先说脉缓是有原因的。脉缓就是脉不充实,没什么力量的样子,这是一个津液不足的脉。即使身体已经往体表调集津液了,在表的津液还是不足。这是因为这个人原本津液就虚,往表调集津液也调集不了多少,外加有汗出流失津液。由于津液不足,而身体还汗出不止,于是身体想亢奋机能来阻止汗出,机能亢奋身体就发热。但身体机能有限,即使亢奋发热,还是汗出不止。
汗出,这里的汗出是不正常的,一个人本来就虚,从脉缓可以看出,而汗出不止,是体表的皮肤收涩的机能不足导致的,就是说皮肤没办法阻止汗出,这样的话人会越来越虚。
头项强,就是头项部肌肉发生痉挛无法灵活转动,轻的如这里的桂枝汤证,只是头项强,稍重一点的,会变成桂枝加葛根汤证,头项强发展成项背强几几,再往前发展,就会变成痉病,角弓反张,是金匮要略里的栝楼桂枝汤证,都是津液不足,只是程度越来越重。
从以上这些证候就可以看出,这些证候背后的推动因素,就是津液虚,原本津液就不足于里,现在体表皮肤收涩机能不足,导致汗出津液流失,于是就发生了太阳病。第一条说了,太阳病就是汗出机能异常的问题嘛。这里他给这种津液虚的太阳病类型起了个名字,叫中风。

第三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是太阳病的另一个类型,我们知道,太阳中风是汗出不能收涩,而太阳伤寒刚好相反,是收涩太过导致汗出不来。
由于汗不出,身体就要往体表调集津液,想要恢复汗出的机能,但这也有一个过程,一开始聚集的津液还不是很多,就还不发热,但是汗还不出,调集的津液越来越多,体表的机能就越来越亢奋,就开始发热了,不是说伤寒有不发热的情况,只是需要一个过程,最终是一定会发热的,这个和我们患感冒发烧的过程是可以体会到的,一开始只是怕冷,慢慢地就开始发热怕冷,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不管有没有发热,伤寒的本质都是津液过于集中在体表而汗出不来。这时候也就不止头项痛,整个体表都会被波及到,所以周身疼痛也很明显。而伤寒类型是很少出现头项强这种情况,因为这个时候,头项部充斥着津液,不会有津液虚的情况,所以也就不会有颈项强的情况。
脉紧就是非常充实的样子,这些都是体液往体表聚集,汗又出不来的结果。脉阴阳俱紧,就是轻轻按,和重按,都能感觉到脉紧,这是形容脉特别充实的样子。
呕逆,是胃虚的原因,因为津液都跑到体表了,里面津液当然就会不足,而胃的津液不足的表现就是呕,胃的机能是往下传导食物,津液虚,机能就沉衰,食物不能往下传,他就要呕。
呕逆,还有一层意思,是有很可能会传少阳的,因为呕是少阳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只有呕这单一的特征,还不足以确定少阳病已经形成,而一系列太阳病的证候是很明确的,特别人还恶寒的时候,要按太阳病来治。
仲景给这种津液充斥在体表又排不出去的太阳病起了个名字叫太阳伤寒。

第四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说的是病初起时会形成太阳病,这是对平时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的。接下来对病的走势进行预测。
如果脉安静,邪气不盛,那么按太阳病治疗就可以好了。颇欲吐,若燥烦,欲吐,是少阳病的特征,烦躁,是阳明病的特征,脉数急,就是跳得很快,是里热,也说明邪气未衰,正邪交争激烈的样子,这是必然会传里的。
出现颇欲吐,若燥烦,但是依旧脉浮,头项强痛,恶寒,那还是太阳病症候占主导地位,治疗方法还是以治太阳病的方法为主,特别是恶寒,说明里是虚的,即使烦躁有热,也只是虚热,所以要先发汗解表,待到不恶寒,那里实就明显了,这时有烦躁,就是里实热了,再以清里实热为主,不能再发汗解表。

第五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四条说了颇欲吐,若烦躁,就是要传变的证据,这条说如果没有这些证状,那就可以确认没有传变。仲景反复说这个,就是为了提醒我们,辨证就是要以证状为依归,当前有什么脉什么证,就是什么病,没有就不是,不要靠猜测,古代有个不好的治疗习惯,就是治外感先发汗,一看没好就给吃泻药,不去看病人有没有传变,很容易把人治坏,这是不行的,这条说的就是这个。

第六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是阳明病的起始阶段,它里热,所以不恶寒,里热就是里面机能亢奋,言外之意,正邪交争在里,津液也聚集在里。这里说太阳病,是指这个温病有太阳病的外观,有脉浮,可能也头项痛,但是不恶寒,不是真正的太阳病了。这里的脉浮不是体表的机能亢奋想要出汗了,它是里热,里头机能亢奋,逼迫津液外出,所以脉浮,当然也可能要头痛,充血嘛。里头机能亢奋,当然就不恶寒了,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恶寒是里虚导致的,起始阶段,因为有里热,一般要自汗出,津液有所损伤,他就口干口渴,开始时津液流失不是很严重,口渴也就口干那种程度,这时可以用白虎汤来治疗。如果没汗,脉还浮,那身体自身就会想方设法来出汗,那还是太阳病未解,那恶寒一定还有的,这时兼有里热里头机能亢奋,那津液外排更严重,那人就烦躁,他出不来汗,散不了热,就形成了大青龙汤证,这当然就不是温病了,它恶寒嘛。
温病不能发汗,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如果温病误发汗,导致津液亡失,那里热就会变得更严重,所以身发灼热,进入一种叫风温的状态。这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他下面要说。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脉阴阳俱浮,这里的阴阳,指寸脉和尺脉,俱浮说明津液往表充实得厉害,自汗出,身重。一般有自汗出,身不会重,但是由于里热得厉害,津液往体表排得太多,就算自汗出了,停留在体表的津液也还是很多,排出不及时,于是成为一种湿的状态,人就觉得身重。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由于津液亡失,正邪交争激烈,损耗津液也多,身体里的各种脏器得不到足够营养供应,人就多眠睡,也说不了话。里热重,呼吸也急促,身体想通过呼吸来散热。这种就是内经讲的壮火食气的状态,里热重导致的脏腑机能被抑制。到这里,津液因发汗被夺,里热更严重,所以渴就很厉害,欲饮水数升的程度,这里就要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温病也不能用下法,他脉浮,津液都往体表聚集,他里热,但是里头津液也不是特别足够,用下法夺了里头的津液,变成一种里虚的状态,邪气马上就入里,很容易就变成一种邪气实津液虚的阳明死证。津液被夺,小便就没有了,眼睛没了津液的润泽,就直视。大肠没了津液的润泽,失去收涩能力,就失溲。人患热病临死前很多就呈现这种状态,所以也是很严重的。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火攻当然也不行,如果用火攻,由于热刺激,必大汗出,要大汗出,里头机能必然更加亢奋,就是里热更盛,才能把更多的津液往体表排。虽然出了大汗,也排不尽这么多的津液,所以也会造成停湿身重,热与湿互结,就发黄,但是有汗出,湿能排掉一些,所以只是微发黄色。由于火攻大汗亡津液,严重的话人就会像发作癫痫那样,时不时的抽搐,叫时瘛疭,是津液不足以养筋导致的。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句是对温病治疗的总结。说若火熏之,指上面的若被火者,这只是顺道举例。逆,不只指火熏,而是泛指上面提到的发汗,攻下,火熏,以及其他没有提及的各种伤津液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用一次后果就很严重了,再用的话,人非被弄死不可。

第七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条是阴阳之辨。发于,开始于的意思,太阳病篇是谈病之起始的,能发热,虽然恶寒,也说明人体机能可以亢奋,正邪交争激烈,这就是阳证的特征,叫发于阳。
无热恶寒者,指外邪来了,由于人体机能沉衰,无力抵抗,没有发热,只剩恶寒,这就是阴证的特征,叫发于阴。
这段是用来判断一个人正气是否充足,也就是机能是否正常,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对抗邪气。
下一段,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跟仲景的行文风格是不同的,这个是附会河洛术数的学说,它那里说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二四六八是阴数,所以发病七天好就是阳病,发病六天好就是阴病,前面在讲第五条就说过,判断一个病,是要以证候为依归,而这里,纯粹用时间来推测,没有任何证候依据,这绝对不会是仲景的意思,大概是后人附的,也可能是仲景写书时,继承前人所说的,直接照搬了,这个对治疗没什么指导意义。

第八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太阳病持续了一段时间,某一天头痛突然好了,这是太阳病的病程完成了,也就是说这时候,没有太阳病了,怎么知道的,因为没有了太阳病的证候啊,这里举例说头痛好了,也可以是恶寒没了,也可以是脉不浮了,他只是举例说头痛好了。
太阳病刚好了,没有其他传变的证候,只是由于正邪交争,损耗津液,正气也会比较虚弱,这时就有可能会出现传变。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伤寒论中的针刺法,凡是说针的,就是一种补法,说刺的,就是一种泻法。针足阳明,就是足三里穴,是一种补脾胃的针法,脾胃好了,正气充沛,邪气也就不能再侵犯人体,也就不会有传变的事情发生了。

第九条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午未三个时辰就是早上9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他说太阳病要好都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里面。至于为什么,要解释估计就是玄学了,和阳数七阴数六那套类似,和临床治病没什么关系,对治病没什么指导意义。
不过如果是淤血证,就有白天轻夜晚重的情况,可以参考。

第十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指因容易得太阳中风而成名成家的人,这种人津液虚,身体弱,所以一得太阳病就呈现太阳中风,病程也长,十二日,非常的久,恢复得很慢。
仲景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这个风家病程长,他有个潜在的意思,就是对这类人进行治疗,要耐心观察,不要用药后看到病没好,就以为要传变,于是改方易药,那样更治不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前面有提过了,就是要看证候来确定是不是传变了,不要靠时间来推测。在后面他也专门提出了这个治病原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贯穿整本书的原则,书中处处透露并且遵循着这个原则。学习伤寒论,当然也必须把这种原则刻进骨子里。这个也很好理解啊,凡事讲证据,不然就是耍流氓,这不是常识嘛,治病当然也不能例外,那治病的证据不就是证候嘛,仲景不用病字旁的症,而用证据的证,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作为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那种封建迷信的环境里,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最后说下风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亚健康人群,动不动就得感冒,而且不容易好,即使能对症下药,病程也长,所以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保持一副强健的体魄,就显得很重要了,有了健康的身体,就算得病,好得也快。

第十一条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有人说这是阴阳之辨,一个是阴证,一个是阳证,这是不对的,这里都是阳证。阴阳之辨在第七条已经说过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里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就是发热恶寒嘛,就是个太阳病,津液聚集在表,体表亢奋就发热,而里相对的,津液就虚,人就恶寒。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说的是阳明病热厥证,这时正邪交争在里,津液就往里聚集,在表津液不足,所以身寒,但他并不恶寒,反而恶热,这是正邪交争在里,里面亢奋,所以反不欲近衣,这是里热啊,就是个阳证。
所以说这一条就是表里之辨,教我们辨病位的。

病在哪,那里必然有正邪交争,也就会有证候反映出来。正邪交争的位置不同,反映出来的证候就不同,以后通过不断累积经验,会知道有很多证候是反映病位的,例如胸胁满,那病在少阳,腹满痛,那病阳明里实,等等。这里只是举了太阳病的发热恶寒,还有阳明热厥的  表冷里热作为例子。

结语

今天先写到这里,伤寒论从第1条到这第11条,作为伤寒论全文的起始条文,我们可以发现,不管什么状况,都离不开正邪交争的思想,也离不开津液聚集这个思路,所以这是打开伤寒论大门的钥匙,往后我也会照着这个思路来解析伤寒论,并且可能的话,通过一些验案来进行实践讲解。

说点题外话,我会在西瓜视频和b站上传文章同题的视频,大体内容差不多,就是讲的比较啰嗦,不过做视频的时候基本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有时也会说一些文章没提到的东西,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看看。视频号是作者同名,西瓜视频或者bilibili搜索“廖学礼”就能找到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