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林碎金录】王琦《经方应用》经验总结(4)

 医林独啸斋 2022-11-16 发布于湖北

作者导读

阅读本文,你可以获取以下知识:

1.苓桂术甘汤证兼有腹痛腹泻加白芍

2.苓桂术甘汤证兼有少气懒言加升麻、黄芪

3.苓桂术甘汤加味治水饮不化引发的口渴

4.单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可以治愈严重咳喘

5.加减木防己汤治湿热痹证

6.己椒苈黄丸治腹水重用葶苈子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往期《经方应用》经验总结:

【医林碎金录】王琦《经方应用》经验总结(1)

【医林碎金录】王琦《经方应用》经验总结(2)

【医林碎金录】王琦《经方应用》经验总结(3)

19

苓桂术甘汤证兼腹痛腹泻加白芍

批注:

此人大便多水、腰部沉重,水饮证非常明显。头晕、心悸亦是水饮上冲引发的。所以使用苓桂术甘汤为底方非常显而易见的。

此处使用白芍很有妙处,我仔细解释一下。

白芍这个药是既可以治腹泻,又可以治便秘、大便不通的。仲景的伤寒论记载: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此处其实已经把白芍与大黄并列,摆明了芍药是可以动大便的。

事实上我也经常用芍药甘草汤处理大便不通的症候,芍药不仅可以解除肠道异常痉挛,促进肠道正常蠕动,更可以补充津血,滋润干枯的肠道,因此是一味标本兼治的药物。黄煌戏称芍药为“小大黄”,就是这个缘故。

然而白芍又是可以处理下利的,许多中药都有这种双向调节的作用。芍药可以处理以下两种情况的下利:

  1. 大便不爽、便意频频却欲大便而不得、里急后重

  2. 腹痛腹泻、泻后痛减,腹痛以酸痛、抽痛、绞痛为主

第一种下利本质上是胃肠中有积滞,正气欲排除积滞而不得,因而出现大便不爽的症候。此时不应该止泻,而应该通因通用,直接泻出胃肠中的积滞,则下利自然消失。黄芩汤、芍药汤治的就是这种下利也。这种下利古人称之为滞下,即为痢疾的古名也。

第二种下利经常被解释为“肝气过于克伐,横逆克土”因而痛泻,用芍药平肝之后,腹泻随即痊愈。这种腹泻后世喜欢用痛泻要方治疗。

其实经方的四逆散亦可处理此种症候,甚至是真武汤重用白芍也可以处理阴寒性的腹痛腹泻

我又曾经用理中汤加生白芍处理过这种久泻伴随腹痛,虽然胃气虚弱,但是由于痛泻明显,所以仍然启用了白芍,服后不仅没有“动大便”,反而疼痛止而腹泻亦痊愈也

上述医案用白芍治下利,其实就是我说的第二种情况。

不过此医案还不够完美,用药仍未丝丝入扣。患者声低气怯,恐怕胸中大气已经虚而下陷。舌色淡,整体比较阴寒也。因此再加入附子(有合方真武汤的意思)、干姜(即合方肾著汤。亦有张锡纯理饮汤的意味)为好,水饮消退之后再加入黄芪升补大气。大气充沛、阳气旺盛才能断根,方可永葆无虞。

20

苓桂术甘汤证兼少气懒言加升麻黄芪

批注:

爱吃干燥食物、饮水之后无法消化甚至想吐、舌苔白滑,这是非常明显的水饮症候了。

同时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脉象无力,则为典型的大气虚而下陷也。

因此在苓桂术甘汤中加入黄芪、升麻升补大气、促进大气上升是完全对症的。

然而此人胃部怕冷,有明显的胃寒症候,倘若加入干姜暖胃则更加对症。胃部温暖之后,消化亦会好转也。

张锡纯对于此症候喜欢用理饮汤生黄芪,即基于此原因。摘录如下:

理饮汤

治因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迫阳气上浮为耳聋。然必诊其脉,确乎弦迟细弱者,方能投以此汤。

于术(四钱) 干姜(五钱) 桂枝尖(二钱) 炙甘草(二钱) 茯苓片(二钱) 生杭芍(二钱)桔红(钱半) 川浓朴(钱半)

服数剂后,饮虽开通,而气分若不足者,酌加生黄芪数钱。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理饮汤》体会张锡纯的制方精神,此方非常有学习价值。

21

苓桂术甘汤治水饮不化引发的口渴

批注:

频频饮水而口渴不解,一般有两种原因:

  1. 里热严重,导致喝进去的水全都被里热灼烧殆尽,津液、阴液枯竭,因而口干作渴也。清热补液即可治愈。

  2. 水液代谢不利,喝进去的水无法顺利代谢,旧水不去、新水不生,因而口渴。除了用利水剂促进水液代谢之外,还要注意强壮中焦、温暖下焦,因为水液代谢与中下二焦关系密切也。中焦主运化水液,而下焦主蒸化水液升腾也。

此人胃部有振水音,典型的水饮症候。而胃胀欲呕,可见当责之中焦,健胃利水则可恢复体内津液也。故虽然舌光无苔、舌面干燥、舌面裂纹,但是仍然用健胃利水的方法。

张锡纯亦有类似治验:

《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解》

性温而燥,气香不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与升散药同用,又善调肝;与镇安药同用,又善养心;

与滋阴药同用,又善补肾,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肺、肝、肾、心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

一少年咽喉常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湿寒,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白术重用两许,一剂其渴即止

不过我遇到这种胃虚与津液不足并见的患者,如果舌面干裂严重,还是喜欢双管齐下,健胃利水与补充津液同时进行,使用的方剂为清热补气汤,其条文摘录如下:

《口齿类要·清热补气汤》

中气虚热,口舌如无皮状,或发热作渴。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芍药、升麻、五味子、麦门冬、玄参、炙甘草。

水煎服。如不应,加炮姜;更不应,加附子。

服清热补气汤之后,口舌会迅速滋润,胃气也会恢复,一举两得也。

王彦权老师有个医案也是这种思路,名字叫《起水上升、温脾布津治舌裂》,大家可以搜索来看看。其思路与清热补气汤相同也。

22

单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可以治严重咳喘

批注:

此患者鼻塞、颜面浮肿、剧烈咳嗽不得卧,其实与麻杏石甘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颇为相似,然而此处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愈,挺有趣味。

《金匮要略》记载: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由条文记载可见,其实葶苈大枣泻肺汤确实可以治疗上述症候的。

事实上,我用此方治咳嗽喘息的时候很少单用,一般都是合方使用。有患者曾经反馈此方单独服用的时候感觉良好,合方同煎服用反而效果没那么明显

由此可见,小方单用有时亦可有意外的效果,因此记录这个经验,以便于警醒自己不要滥用合方,药物一多,反而令快刀变钝、美玉蒙尘也

23

加减木防己汤治湿热痹证

批注:

加减木防己汤是治疗湿热痹痛的良方,来源于《温病条辨》:

加减木防己汤

防己六钱,桂枝三钱,石膏六钱,杏仁四钱,滑石四钱,白通草二钱,薏仁三钱。

此方主要是利用防己、通草、薏苡仁、滑石这种寒性利尿剂从小便排除湿热,从而消除关节红肿疼痛。

此方治关节疼痛最重要的的药物是防己,此药物利湿止痛的效果极为强劲,可以迅速消除关节胀痛、红肿热痛的症状

原方剂量不是很合理,我常用剂量如下:

加减木防己汤(修改版)

防己18,桂枝9,生石膏18-120,苦杏仁18,滑石12,木通6,生薏仁30-60。

石膏剂量要随着患者里热的情况灵活增减。其实你别看吴鞠通原方剂量的石膏才18g,他治热痹的时候用生石膏一点都不手软,甚至用到过180g。剂量合适,方子才能针芥相投。

治湿热痹痛的时候,用木通的效果远比通草好,故更换之。

薏苡仁极其平和,重用才能体现出它的力量,所以最少用30g。我治疗痛风的时候,以湿热为主的患者生薏仁都是这样重用,从而可以达到迅速消除关节红肿效果。治湿热痹以生用为好,最好不要炒用。

24

己椒苈黄丸治腹水重用葶苈子

批注:

此症候属于难治之症,治疗失误是很容易导致死亡的。

患者一开始腹胀、疲劳乏力、食欲减退、身体浮肿,其实确实非常像气分不足、胃气减退导致的臌胀,前医用补气利水其实是合理的,只不过在正虚邪盛的时候,攻补需要把握考究罢了。

其中葶苈子少用未见效果,重用30g利尿效果显著,这个经验非常有趣,有一定的启发性,因此收录于【医林碎金录】,供以后参考。

我虽然没有用葶苈子治疗过腹水,但是用此方处理过浮肿喘息,加量到18-24g的时候就有很明显的利水效果了,小便增加而浮肿消退。在治疗胸水的时候,葶苈子亦为要药。处理心衰浮肿的时候,葶苈子利水强心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无可替代,可以消除心衰导致的呼吸困难。可见此药物确实有很强的驱逐水毒的效果。

有的书上说葶苈子大寒,这恐怕是不对的。此药物寒性并不是非常强烈,只是逐水能力强而已。治疗寒性疾病的时候,配合好温阳药物则分毫不损阳气,只进攻水毒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