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一场西方学者和东方科技的跨时空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史

 猫条山 2022-11-17 发布于北京

天与地的科学,在中国是最早被认识和重视的。而研究天、地、自然奥秘的科技,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懈探索地领域。不论是岐黄医术还是四大发明,天干地支还是精微数理,几千年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求索中留下了累累硕果。

真正认真审视中国科技之成果,将中国科技史研究推向世界,纳入世界科技史研究体系的人中,影响力最广的,是一位外国学者:李约瑟。

这位集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科技成果,写就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剑桥学者,用自身的切身经历讲述了「以一个人的足迹,勾连一个时代;用一个人的视角,注目一个国度」的传奇故事。


11月20日起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六集文化纪录片《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正在播出,在倡导世界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这部纪录片旨在传承李约瑟先生的学者精神,记录文明交流的历史传奇,讲好中国故事。

全片结构严谨,分为《到中国去》《先生之风》《文明高地》《科技之光》《杰作诞生》《人去留影》六个主题,详细介绍了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李约瑟20世纪40至80年代来华考察并写作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经历。

用一个人的视角,回望一个时代

《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承接制作,获得了李约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指导,以人物传记的视角,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向观者呈现了一个渐已远去的时代。

故事从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的一叠叠老照片展开——


半个世纪前,李约瑟从英国出发,飞跃喜马拉雅冰川上空抵达中国,在舱内人们紧张的情绪中,李约瑟举起相机,拍下了他第一眼看到的中国。

此时,是1943年,日军侵华的第12年,随后数年,李约瑟在烽火连天中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用他的相机与足迹,拼合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明的历史截面。

在中国的西南,彼时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南渡西迁刚刚完成,李约瑟在这里结识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批学者:

和生物学教授童第周探讨实验材料,和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病榻前会面,与傅斯年从第一次见面的火药味十足到日后的惺惺相惜,再到与石声汉结成终生至交。


在中国的西北,李约瑟流连于莫高窟数千个洞窟之中,以科学家的独特视角细细打量敦煌壁画与雕塑,从中描摹文明古国运行的细节,发现古老的科技应用。

而在东南沿海,同样也留下了李约瑟的足迹和笔记:

在观察了泉州出土的宋代沉船后,李约瑟在多年后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设立了专门的《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分册,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先进的「水密隔仓」造船术;机械领域更是罗列了一百多项中国古代独创性发明成果,包括提花机、缫丝机、独轮车和水运仪象台等。

走遍大江南北,辗转战火硝烟,李约瑟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和笔记,两千多张卡片,一千多张照片,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在他的镜头下恍若重生。


用艺术的方式,传递先生风骨

目前《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已然播出了四集,从李约瑟奔赴中国,到行遍山川大地,所接触的人上至名流巨子,下至普通百姓,再到探索文明高地,整理科技创造,李约瑟用足迹和笔迹将中国的人文与科技定格下来。

同样,历史在学者孜孜矻矻的记录下也反射了学者的先生风骨。

离开安静优美的剑桥,前往烽火连天的东方,李约瑟不仅具备科学家的严谨与理性,更怀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和蓬勃的生命力,强烈的正义感和人文主义关怀。


对于四十年代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国,在目睹了学者们在严苛的条件下仍然不放弃研究,李约瑟创立了中央科学合作馆,不远万里从英国向中国运送书刊,为战时中国的学人提供来自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

从1943年到1946年,李约瑟共计提供了六千多本书籍,近两百种期刊,约六万英镑的实验设备。共有139篇中国学者的论文,被李约瑟辗转送交国际期刊发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李约瑟见识了中国最伟大的创造力、最聪明的头脑和最宝贵的精神;与此同时,也回馈给了中国严谨务实,激情浪漫,富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学者风骨。


而今天,艺术创作者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李约瑟,记录着这一段文明交流、互融互鉴的历史。

在材料收集和资料考证阶段——

摄制组历时两年,远赴英国,采访了剑桥大学汉学、生物学、科技史学界多位重量级院士和终身教授,拜访并首次呈现了李约瑟及霍金等多位大师生前使用的办公室,深入挖掘李约瑟研究所珍藏的大量珍贵照片和手稿,以充分的一手素材,还原李约瑟在中国8次考察之行。


在纪录片制作和呈现方式层面——

以传记式叙事设定内容框架,创造性融入手绘水粉、水墨动画,重现尘封的历史故事,探索纪录片叙述历史新形态;对历史照片活化运用,让凝固的黑白影像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滑动门」。


艺术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它的精妙又在于它处处呈现了「现实的共同体」。《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以精巧的视听架构呈现了李约瑟的人生历程,在艺术化的表达中呈现了人性和历史的内涵与深度。

1号结语

英国剑桥大学凯斯学院是世界学术泰斗的摇篮,历史上,有1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凯斯学院名人堂悬挂的肖像中,有一位身着中式长袍,手执计算尺的英国学者,在众多西装革履的学者中间显得分外别具一格。

这便是李约瑟,一个继马可·波罗与利玛窦之后又一位东方探路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