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呕吐推拿及用药

 经旨传习 2022-11-17 发布于上海

 陈紫山曰∶有物有声名曰呕,干呕则无物,有物无声名曰吐。呕者有痰,吐者无声。呕吐出物也,胃气不和。盖冲脉虽丽于足阳明胃经上行,而其气则以下行为顺。今逆而上行,则作呕吐,然有胃寒胃热之不同,伤食气虚之各异,病既不一,治亦不同。诸吐不思食者,总宜节其乳食。无论其寒吐、热吐,若经久不治,胃气空虚,恐成慢风之候,最宜预防。如已成慢风,常呕腥臭者,胃气将绝之兆也。

又曰∶夏天小儿游戏日中,伏热在胃;或乳母感冒暑气,乘热乳儿,或过食辛热之物,多成热吐。其候面赤唇红,五心烦热,吐次少而出物多,乳片消而色黄者是也。治法∶推三关,六腑,脾胃,肺经,十王穴,掐右端正,运水入土,运八卦,分阴阳,赤凤摇头,揉总经,揉斗肘。(此“治法”是推拿术语并顺序,见文后“附文”。)

陈紫山曰∶寒吐者,冬日感冒风寒,或乳母有寒,乘寒乳儿,冷气入腹,或伤宿乳,或食生冷,胃虚不纳,乳片不化,喜热恶寒,四肢逆冷,脉息沉微,吐次多而出少者是也。治法∶推三关,补脾胃,肺经,掐右端正,运八卦,分阴阳,黄蜂出洞,赤凤摇头,六腑。《小儿推拿广意》加:三关、斗肘)

陈紫山曰∶伤食吐者,夹食而出,气味酸臭,恶食胃痛,身发潮热者是也。治法∶推三关,五指尖(十宣、十王),掐右端正,推脾土,运八卦,分阴阳,水底捞明月,打马过天河,六腑,揉斗肘。涂蔚生曰∶左右端正,是中指中节,左右两边。

陈紫山曰∶虚吐者,胃气虚弱,不能停留,乳食而作吐也。治法∶推三关,五经纹(补五经),多补脾胃,掐右端正,运土入水,运八卦,分阴阳,赤凤摇头,三关,六腑,补大肠,揉斗肘。(《推拿抉微》

声物俱有曰呕,无声有物曰吐。有声无物曰干呕。其症有三,有寒、有热、有食积。

寒吐者,吐时少而出物多,此胃受寒也。以理中丸治之,或用胃苓丸,以煨姜汤送下。寒吐,食不化,恶食。

热吐者,吐时多而出物少,此胃有热也。以二陈汤黄连煨姜治之。热吐,食化,不恶食。

食积吐者,要分三焦,明白俱恶食。如食即吐者,此积在上焦胃口也,宜用淡盐汤吞一小盅,后以鹅翎毛扫喉中,令其吐尽旧积。后以二陈汤干姜(煨)、神曲(炒)、麦芽(炒)、砂仁治之。如食入之时而吐者,此积在中焦,下口过小肠上口处也,先以丁香脾积丸通去旧积,后以二陈汤加消导药治之。如早食晚吐,晚食早吐者,此积在下焦,小肠下口过大肠上口处也,先以丁香脾积丸下之,后以二陈汤加消导药治之。消导药:神曲麦芽(炒)、砂仁、香附子之类。

呕吐久而诸药不纳者,此胃口壮火,关格之病,用理中汤,以童便猪胆汁同炒,煎服即安。

如呕吐蛔虫者,以理中丸乌梅一个,附子一小片,黄柏川椒一服,即愈。

凡呕吐后瘦弱者,只以集圣丸谓之。

理中汤:此药桂热,所以治寒。

人参甘草(炙),干姜(炒)、白术。水一盅煎服。若为丸,共为末,炼蜜临时为丸,滚水送下。

如诸吐不纳药者,此阴盛拒阳也,必加童便,猪胆汁者,取童便味酸咸性寒,胆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汤服,则阴体渐消,阳性乃发。故(内经)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谓也。

二陈汤:此药性平,寒热通用。

陈皮半夏姜汁泡七次),白茯苓甘草生姜三片引,水一盅煎服。若呕吐加白术、煨干姜,此二味呕吐必用之药也。挟热而吐者,加煨干姜、炒黄连。如伤食加神曲。炒麦芽,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导必用之药。

祖传治呕吐,只用胃苓丸,煨干姜煎汤吞治之,不问寒热。

凡吐不止,服药无效加烦闷者,不治;吐不止,目上窜,头后仰者,不治。

西江月·小儿呕吐

 呕吐病原不一,治者要辨根由。呕则声物一时有,有物无声曰吐。更有有声无物,此名哕而干呕。又当辨症药分投,有甚难为措手。

冷吐乳食不化,腹胀喘急无时。面白眼慢气多吁,吐有夹食清水。此因风寒入胃,或食生冷伤亏。抑伤宿乳胃中虚,不纳乳食吐出。

热吐唇红面赤,乳食入而虽消。吐物黄色遍身烧,大热渴多烦躁。此因暑气在胃,或食热物煎熬。胃气因热不和调,气逆遂成吐了。

积吐如何分晓,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异寻常,昼轻夜重魔瘴。宿冷滞在脾胃,故吐黄酸水浆。或吐酸馊气难当,此伤宿食形状。气难当: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气味香"。

小儿伤乳吐者,形症更要消详。乳才哺后吐浪荡,或少停而吐止。此因乳食无度,脾气弱不能当。速将空乳令儿尝,乳节吐止为上。

吐症既分明白,治法犹贵精微。冷吐理中汤最宜,热吐五苓去桂。积吐九转灵应,下后枳术调之。伤乳而吐药方奇,三棱散子为最。

呕吐乳食不纳,任是汤药难尝。此谓阴盛隔孤阳,时医却无主张。参术煨姜熟附,乌梅童便尤良。猪胆同入慢消详,此法应如影响。

吐呕诸药不纳,我有绝胜奇方。定吐饮子妙非常,半夏官桂二样。生姜独宜多取,甘草少用为良。根据方制水煎尝,仍用生姜为上。

一等蛔虫吐出,此为蛔多厥阴。乌梅丸子效如神,一服蛔安吐定。又有咳而吐者,化痰顺气须明。如常呕吐只胃苓,汤用生姜作引。

呕吐不止之症,分明说与医人。如服正药俱无灵,更加烦躁乱闷。呕吐只是不止,目睛上窜须危。头往上仰魄如飞,只好安排后事。

再附恶心一症,有痰有热有虚。三症生姜通用之,药宜随症区处。若是胃中有热,二陈加上苓连。姜汁炒过共同煎,各用一钱最验。(《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附:有关小儿皮部暨穴位推拿操作

推拿一般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需长时间治疗的慢性病7天至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数日,然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做保健性按摩,针对不同的系统,可以进行每日1次或隔日1次的规律性按摩。推拿时穴位可以相对治疗时少取,刺激程度应略低,时间可以保持在15分钟左右。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一次总的时间为10—20分钟。

推三关:三关,脉诊部位。指寸口切脉的三部。《医宗金鉴》:“三关者,寸、关、尺也。”  ②小儿指诊部位。又称指三关、虎口三关。小儿指纹显现于食指掌侧的三个部位,即风关、气关、命关。③推拿部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称大三关。位于前臂桡侧缘。常用推法,自腕推至肘,为推上三关;自肘推至腕,为退下三关。旧说男推上,女退下,医生施治时均推左手,取推上三关之法。寒证、虚证用之,能培补元气,发汗行气。治发热恶寒无汗,四肢冷弱,赤白痢下,因寒而引起的头痛、腹痛等症。《幼科铁镜》作前臂伸侧为三关。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肘,称大推三关。操作次数一般在100~300次。

推六腑,六腑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自肘推至腕为推六腑。治小儿热证。先在患儿六腑部位适量涂抹滑石粉或按摩油,然后以左手固定患儿手掌,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腹,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推100-300次即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腹自肘推向腕,亦称退六腑,能够清热、凉血、解毒、退烧。性属大寒,对一切寒症慎用。

推脾胃,①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牌经。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③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次数:100500次。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向心推),称补脾经(或补脾土),反方向(离心推)为清脾经;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补脾经。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推肺经,肺经在无名指面,可清可补。用拇指腹顺时针旋转推动小儿的无名指末节螺纹面称力补肺经。直推称为清肺经。常规推拿100~500次。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如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掐十王。十王穴,位于手十指背侧,沿爪甲根正中点向皮肤部移行约0.1寸处。一侧5穴,左右计10穴。一般不灸。作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置有三:①位于每个手指指甲两角的稍外侧处。掐此穴有退热作用。②位于十指指尖(《厘正按摩要术》)。在五指甲侧,能退热。③位于十指背侧指甲根正中的稍后方。推拿按摩时,一手握住患儿之手,使掌心向外,手指向上,另手拇指甲先掐患儿中指十王穴,再逐指掐之,各掐3-5下,称掐十王开窍醒神、清热散结。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等一切脏腑热证。十王穴

掐右端正。右端正穴,位于中指甲根尺侧赤白肉际处。涂蔚生曰∶左右端正,是中指中节,左右两边。中指指甲根两端赤白肉际处,距指甲根旁1分,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左端正升提止泻、右端正降逆止呕。用于斜视,右斜视掐左端正,左斜视掐右端正。中医有阳从左升,阴从右降之说,故左右端正乃为升降而设。术者拇指指甲掐称掐端正。掐3~5次,揉50~100次。

运土入水。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推至小指根,称为运土入水;反之称为运水入土。重复操作100~300次。

      运土入水 用大指外侧缘自儿脾土穴沿儿掌边缘运向小指端肾水穴。滋肾利尿。主治小便赤涩,频数,少腹胀痛,大便秘结等。

    【引文】《万育仙书》:“运土入水……凡推俱要自指尖,推至指根方向。”《小儿推拿广意》:“运土入水,丹田作胀眼净,为土盛水枯,推以滋入。”《幼科推拿秘书》:“运土入水,土者,脾土也,在大指。水者,坎水也,在小天心穴上。运者从大指上,推至坎宫,盖因丹心作胀,眼睁,为土盛水枯,运以滋之,大便结甚效。”

     运水入土 用大指外侧缘自肾水穴沿掌根运向大指端脾穴。健脾,润燥通滞。主治消化不良,二便闭结。

     【引文】《小儿推拿广意》:“运水入土,身弱肚起青筋,水盛土枯,推以润之。”《按摩经》:“运水入土,以一手肾经推去,经兑、干、坎、艮至脾土按之,脾土太旺,水火不能既济,用之,盖治脾土虚弱。”《幼科推拿秘书》:“运水入土,土者胃土也,在板木穴上,属艮宫,水者,肾水也,在小指外边些。运者以我大指,从小儿小指侧巅推往乾、坎、艮也。此法特治大小便结,身弱肚起青筋,痢泻诸病,盖水盛土枯,推以润之小水勤动甚效。”

运八卦。八卦穴掌心的周边。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对小天心者为坎(小天心穴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对中指者为离,属面型穴位。中指根下是离宫,属心火,此宫不可运动,恐运动心火。运法必用我大指按复之,然后以我食指头(拇指亦可),从乾宫向兑坤小指边左旋到坎,归乾为一运。其运至离宫则从大指甲上过去。顺运八卦,由乾卦起,以顺时针的方向推运1周至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1周至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揉100~300次(2~3分钟),或1000~2000次(5~10分钟)。若宝宝皮肤干燥,可适当使用介质,如清水、油等。此理气化痰,宽胸利膈,行滞消食。疳积、腹胀、消化不良、咳喘、呕吐、腹痛等。

以拇指罗纹面作运法,称运内八卦。按照乾、坎、艮顺序依次顺时针推运,称顺运内八卦;反之,即从兑、坤、离顺序依次逆时针推运,称逆运八卦

     运内八卦善于调理气机,顺运偏于理气,逆运偏于降逆,主治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多种病症,常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示例】

顺运内八卦

逆运内八卦

分阴阳小儿推拿方法名。常用部位有:①由小儿腕掌部中点向两侧分推。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化痰散结、退热。《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盖小儿之病,多因气血不和,故一切推法,必先从阴阳分起,诸症之要领,众法之先声,推此不特能和气血,凡一切膨胀泄泻,如五脏六腑有虚,或大小便不通,或惊风痰喘等症,皆可治之。至于乍寒乍热,尤为对症。”②分腹阴阳。即从中脘部向两侧分推,有健脾和胃,消食寻滞等作用。治疗消化不良伤食、停乳、胃痛腹胀等病症。③分胸阴阳:用两手大指在胸口处向两旁分推。有宽胸利气,止咳平喘,发表解热等作用。④分头阴阳,即分推坎宫法。

     手阴阳(大横纹){特定穴}腕横纹两端,桡侧为阳池,尺侧为阴池,合称为手阴阳。

     术者双手拇指指面由总筋向两旁分推称分推手阴阳(分推大横纹);由两旁向总筋合推称合阴阳;分阴阳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术者两拇指指端按揉阴池、阳池称按揉手阴阳。推100-300次,按揉30-50次。

      分阴阳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用于寒热往来,烦燥不安、腹胀、腹泻,呕吐、口苦、咽干等,若实热证阴池重分,虚寒证阳池重分。合阴阳多用于痰结、喘咳、胸闷等。按揉可调合阴阳,用于汗证、遗尿、夜啼、寒热往来等。

赤凤摇头,①小儿推拿方法名。食指及肘部。操作方法为:一手握住小儿肘部,一手挟住小儿手指。进行摇动。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夏英白曰∶用左手拿儿肘斗,右手拿儿中指摆摇,和血补心。中指属心,心色赤,故名赤凤摇头。”(《推拿抉微》)又名摇(月斗)肘。有通关顺气,补脾和血等作用。或捧住小儿头部耳前上方处,轻轻摇动。用于治疗惊风。见《小儿按摩经》。或摇动小儿的拇指。有健脾等作用。见《秘传推拿妙诀》。针刺手法别称。即白虎摇头《幼科推拿秘书》:“此消膨胀舒喘之良法也。通关顺气,不拘寒热,必用之功。其法以我左手食拇二指,掐按小儿曲池内,作凤二眼;以我右手仰拿儿小食无名四指摇之,似凤凰摇头之状。”医生用左手托患儿左肘部,右手拇指及食、中二指捏住患儿之食指。上下摇动(肘关节屈、伸动作),如赤凤点头状。摇20~30次。消胀定喘,通关顺气,补血宁心。治疗小儿疳疾,腹胀,惊惕不安,咳喘胸闷等。

     赤凤摇头法,做1遍,因为不是独穴疗法,摇斗肘、顺运八卦50次、补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分腹阴阳100次、顺揉中脘100次、揉天枢50次。(另:将儿左掌向上,医用左手大、食、中指,轻轻捏儿斗肘,以右手大、食、中指,先捏儿心指,朝上向外顺摇24下、次肝指(顺摇24下)、次脾指(顺摇24下)、次肺指(向上向外顺摇24下),最后再捏肾指。

揉总经(筋)。总经,在掌后腕横纹中点,正对中指处施术者一手握患儿左手,使其掌心向上,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总经筋;以拇指甲掐之,称掐总经筋。每次100~300次,掐3~5次,捣5-20次即可。清心热,退潮热,通调周身气机。

     引文:《小儿按摩经》:“掐总筋,过天河水,能清心经,口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四肢常掣,去三焦六腑五心潮热病。”“诸惊风,总筋可治。”《幼科推拿秘书》:“总筋穴,在大横纹下,指之脉络皆总于此,中四指脉皆总于此。”《小儿按摩经》:“诸惊风,总筋可治。”《按摩经》:摩总经、天河、曲池三穴,以右手大指侧直摩之,自能开胸退热。掐总筋,由总筋掐过天河水,能清心火,治口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四肢抽掣,去三焦六腑五心潮热病。《小儿推拿直录》:内总筋,治诸惊风,两手摇动,揉按取汗,捏之乃过气之法,其汗立至。《小儿推拿秘旨》:总筋属土,总五行,以应脾胃。主温热,外通板门,周流一身,壅塞之证及诸惊皆掐此。

揉斗肘。斗肘是经外穴名,也是推拿穴位名。在肘部,曲池穴外方,肱骨外上踝之高点处。又作(月斗)肘。位于肘尖(尺骨鹰嘴)部。用揉、运、掐、推、摇等法,可顺气生血,通经活络。消积化滞,开痞散结消疳幼科推拿秘书》:“在手肘曲处高起圆骨处”,“膀膊下肘后一团骨也”。先用一手拿住患儿斗肘肘尖,再用另一手拇食二指插人患儿虎口,同时用拇指按住患儿兑宫穴(小鱼际正中),然后屈患儿之手上下摇之,一般摇20~30下。斗肘,膀膊下肘后一团骨也。其法以我左手托小儿斗肘,复以我右手大指叉入虎口,又以我将指管定天门,天门即神门,乃乾宫也。是一手拿两穴,两手三穴并做也。然必曲小儿手揉之,庶斗肘处得力,天门虎口处又省力也 。(用右手大指掐儿虎口,中指掐住天门,食指掐住总位,以左手五指聚住揉斗肘,轻轻慢慢而摇,生气顺气也。)

黄蜂出洞法。复式推拿法。手掌及腕部。运用掐法掐按心经及心包经和内八卦等处的复式操作手法称为黄蜂出洞法。一般操作是,医者两手拿持患儿左手,两拇指甲一上一下分别掐于内劳宫和总筋穴,同时掐15~30次,继之以两拇指端自总筋穴起,一撮一上,至内关穴,最后以两拇指分别掐坎、离二宫15~30次。发汗解表,止泻,定惊。治疗外感风寒、恶寒无汗,水泻、寒痢,能增进睡眠,适合于治疗躁扰不宁。《按摩经》:“黄蜂出洞最为热,阴症白痢并水泻,发汗不出后用之,顿教孔窍皆通泄。”“黄蜂出洞,大热。做法:先掐心经,次掐劳宫,先开三关后以左右二大指从阴阳处起,一撮一上,至关中、离坎上掐穴。发汗用之。”《保赤推拿法》“黄蜂出洞法,先掐总筋,掐内劳宫,分阴阳,次以左右两大指,从阴阳穴正中处起,一撮一上,至内关,又在坎离穴上掐。此法大热,发汗用之。”复杂操作是,治疗师一手握住患儿腕部,一手用拇指指端掐按心经和内劳宫穴。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治疗师用左手扶住患儿腕部,右手食、中两指在前臂内侧正中线从腕横纹推至肘横纹,即推三关。治疗师再用双手拇指指端掐按总筋,边掐边向前推进,一按一放直至内关穴处。最后用拇指掐按离官和坎宫数次。各分解动作操作应按照顺序操作,不可颠倒。本法具有发汗解表、疏经通窍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偶感风热、腠理不宣、发热无汗等病症。本法亦属推拿中之汗法。图片

五指节。掌背五手指第一指间横纹处。《厘正按摩要术》:“五指中节有横纹为五指节。”《小儿推拿广意》:“掏之去风化痰,苏醒人事,通关膈闭塞。”这里的“掏之”就是指操作的掐法,其功效是可以祛风化痰,还有小儿急救的作用。五指节单用的时候比较少,多是和其他穴位配合应用,对于痰喘、夜啼、睡卧不安、汗多等有很好的作用。可掐、可揉。掐法,一般掐3~5次;每指节揉30次。

五经纹(补五经)。五个手指螺纹面。用于调五脏、解表退热。清五经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小孩退热。掐揉五经,可以调理五脏功能,常用于结束后的总收法。术者手掌从患者掌指根推向指尖称清五经。术者拇指从患者拇指开始依次掐揉至小指称掐揉五经(补五经)。推30-50次,掐揉3-5次。因为小儿“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家长用左手握住孩子的手,用拇指的指腹由小儿的拇指端直推至指根,清法则反之。因为小儿“肝常有余”,一般只清不补,即从指根直推向指尖。心经多用清法,从指根直推至指端,常与清肝经同用。肺经可清可补,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法,由指根推向指尖为泻法。肾无实证,只补不清。补法可补肾、固摄、健脑益智。但需要注意的是,操作方向与其它四经相反,由指根直推向指尖方向为补。

水底捞明月,小儿推拿复式手法。小指掌面至手掌心处,性寒凉,有退热之功。用于小儿发热医生以左手握持患儿左手四指,右手食、中二指固定其拇指。以右手拇指指端自患儿小指尖,沿小指掌面至指根,经小鱼际至小天心,后转人内劳宫穴再一拂而起,如捞明月之状,共操作30~50次。亦可将冷水滴人患儿左手掌心,术者以拇指或中指端旋推,边推边吹凉气。《幼科铁镜》手掌正面图中注:“用冷水旋推旋吹为水底捞月。”《按摩经》:“水底捞月最为良,止热清心,此是强……。”水底捞月:大寒。做法:先清天河水,后五指皆跪,中向前跪,四指随后,右运劳宫,以凉气呵之,退热可用。若先取天河水至劳宫,左运呵暖气,主发汗,变属热。《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水底捞明月主化痰、潮热无双。”“水底捞明月法:大凉。做此法,先掐总筋,清天河水,后以五指皆跪,中指向前,众指随后,如捞物之状。《幼科推拿秘书》:“水底捞明月,此退热必用之法也。水底者,小指边也,明月者,手心内劳宫也。其法以我手拿住小儿手指,将我大指自小儿小指尖旁推至坎宫,入内手轻拂起如捞月之状。再一法,或用凉水点入内劳,其热即止。盖凉入心肌,行背上,往脏腑,大凉之法,不可乱用。”

打马过天河,小儿推拿复式手法。从掌心向上至洪池处。清热,通经络,行气血,通利关节。恶寒发热,高热,神昏,麻木。操作者先用拇指运法在患儿内劳宫穴操作30~50次,然后将患儿四指屈曲并以左手握住,上一起一落拍打至洪池 以右手食、中二指末节指腹自内关、间使,循天河向穴,此为1次,共操作10~20次。亦可以拇、中二指由内关起,循天河弹至洪池穴。《按摩经》:“打马过河,温凉。右运劳宫毕,屈指向上,弹内关、阳池、间使、天河边,生凉退热用之。”《厘正按摩要术》:“打马过天河法,法主凉,能去热病。”《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打马过天河:温凉。以三指在上马穴边,从手背推到天河头上。与捞明月相似。”

补大肠。补大肠按摩,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清大肠。100~500次。

     捣小天心,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清热镇惊。

     揉板门(一),拇指根下方的大鱼际处。揉板门,板门为脾胃之门,可以通三焦,清虚热实热,治上吐下泻、脘腹痛。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拇指端在患儿的大鱼际中点处,先顺时针按100次,再逆时针按100次。通三焦,清虚热实热,治上吐下泻、脘腹痛。

     揉板门(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燥化脾湿,生发胃气。按摩时用两只手的拇指指端分别按压住两腿的足三里穴,指端位置不动,用力由轻渐重,连续而均匀地用力按压。

     清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