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大地凭啥能影响中国数千年,是因为盐吗?

 渐华 2022-11-19 发布于山东

文/白玮

引言

文章图片1

海盐

没有盐,就没有生命;没有盐,也就不会有人类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盐就是人类文明的孵化剂。如果把古代的人类文明做一下对比考察就会发现,几乎在每一个古文明发祥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盐的身影。

作为一个由多源文明构成的华夏文明体,在史前文明的版图上,中国大致有六大古文化带,他们分别是:位于山东的龙山文化带;位于河南陕西一带的仰韶文化带;位于内蒙辽西的红山文化带;位于江浙的良渚文化带;位于西南三峡的大溪文化带和位于西北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带。这六大古文明带也和后来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七大文化圈极其吻合。

在这六大文化带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盐文明:仰韶文化带代表的是池盐文明;大溪文化带代表的是井盐文明;甘肃马家窑文明代表的是戎盐文明;而齐鲁龙山文化带和内蒙辽西红山文化带以及浙江良渚文明则分别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海盐文明。

这六大盐文明带基本左右了中国史前文明的版图和格局,深深影响着后来的历史发展,并直接奠定了后来中国的七大文化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大文明之间相互争战、交织和融合,最后汇集到一口锅里,从而形成了泱泱灿烂的华夏文明。

此后,围绕着这六个盐带文明的盐事纠葛,一直不断地在古中国的舞台上反复上演,激荡着中国的历史风云——

文章图片2

海盐场

1、海盐缔造的齐鲁文化

在中国,齐鲁之地一直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从史前文明说,这片土地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从而铸就了辉煌的海岱文明。

就思想流派来说,这片土地率先开创了一个深远博大的稷下学派和管子之学,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正是在管子的辅佐下,得以称霸诸侯。

后来,在此地发源的孔孟之道和仁义思想更是影响和左右了中国数千年的进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效力。

这片土地为何如此神奇?在它的背后,盐究竟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2、关于海盐的传说

齐国所在的胶州半岛,也就是大禹所定的九州之一的古青州,无疑是海盐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上古的神农氏时代,一个属于神农氏分支部落的夙沙氏就是从这里发现了盐,并由此徐徐开启了中国海盐文明的大幕。

在今天我们国家各种盐文化的博物馆中,几乎都供奉着一个盐宗,这个盐宗就是夙沙氏,有时,不同的版本也写作宿沙氏。

文章图片3

夙沙氏,何许人也?后世的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奉为盐宗?

夙沙氏之所以能够享受如此尊崇地位,盖因在传说中他是发明煮海为盐的第一人。关于夙沙氏发现盐的传奇,民间是这样传说的——

有一天,夙沙氏和往常一样用一种古陶罐从海里打上海水,在海边生起火堆,一边烧水,一边煮制食物。

这时突然有一头野猪从他身旁飞奔而过,夙沙氏见状拔腿就追。等他捉住野猪再回来看时,这时候陶罐里的海水已经熬干,罐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很诧异,便用手指沾了点细末放到嘴里尝了尝,顿感味道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鲜。兴之所至,他又把这白色的粉末撒在肉上来吃,味道更是鲜美。于是,他便把这一发现惊喜地告诉了族人。

夙沙氏煮海为盐,首创华夏制盐之先河,因此被后世尊为盐业鼻祖。在今天的江苏泰州、山西运城、四川自贡等地都保留有盐宗庙,夙沙氏和管仲、胶鬲一起成为被尊奉的盐宗。

3、海盐文明的发源

民间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各种历史典籍中,也都有关于夙沙煮盐的记载:

《说文解字》称:“古者夙沙初鬻海盐”。在《广韵》注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鬻,即煮。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夙,大徐作夙。在古语中,夙、宿通用。从以上资料看,第一次煮海为盐的“夙沙”应该是我国人工煮盐的创始者。

关于夙沙氏的详细材料,古代的典籍也不乏记载:

在清代考古学家张澍所辑撰的《世本·补注》中,他引用宋衷对《路史》中的注解称:“夙沙氏,炎帝之诸侯”。作为野史,《路史》虽不可信,但夙沙氏乃炎帝之诸侯的记载却并非孤证。

据《吕氏春秋·用民篇》记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南宋郑樵在《通志·三皇纪》中也考证说:“夙沙为诸侯,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神农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来归。”

看来,传说中居住在胶东半岛上的夙沙氏,作为一个发明煮海为盐的古老部落,曾经是炎帝神农氏属下的一方“诸侯”。

这些史料传达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夙沙氏作为神农炎帝的一方诸侯,凭借海盐的优势,在渐渐做大后,就不想受神农部落的制约,想独立为王。但由于神农炎帝德高望重,夙沙氏部落的臣民们不想脱离神农部落,于是就群起攻之,将他们的部落首领夙沙氏给杀了。

文章图片4

关于这一点,我们也能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到某种历史文本的痕迹。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到神农炎帝时,司马迁是这样描述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这段史料虽然不是直接关于夙沙氏和神农氏的记载,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神农之时,各诸侯间确实存在相互攻伐的情况,其中也不乏有不服从神农统领的情况。但后来随着神农炎帝与轩辕黄帝的合流,各诸侯部落最终都归顺在一起,从而汇聚成华夏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早期发祥于齐鲁之地的东夷文化,还是稍晚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尽管文明起源和形态各有不同,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但应该说,随着后来部落间的不断兼并,大家都是华夏之族的一个支脉,各个部落最终汇在一处,从而开创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4、作为贡品的海盐

神农之时,关于夙沙氏与神农炎帝的争端是不是因为盐这一重要物质,由于当时尚没有文字,缺乏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不便武断地妄下结论。不过,从后世史料星星点点的记载中,我们似乎能读知到某种盐的历史灰线。

这一点,从有关对大禹时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某种端倪。

自古以来,胶东地区一直都是国中最为重要的产盐区,对此,在先秦儒家典籍《尚书》中有着十分清晰的记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既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除了《山海经》,《尚书》中的这篇《禹贡》是一篇公认的关于我国最早的关于地理和税收记载的名篇。这一段文字描述的就是胶东海盐的情况,用现代白话文来解读,它表达的意思是说:

横跨渤海至泰山这一带,是青州地区。嵎夷的治水工程,没费太多力气就治理好了,潍水和淄水的故道,也都已经疏通了。沿着海滨,是一片灰白色的土壤,沿海的广大地区都是这种盐卤之地。这片土地的土质在九州中属于上等靠下的水平,而他们进贡的赋税则处于中间靠上的水平。这里的人们进贡的主要物质是盐、麻布和各种各样的海产。

且说大禹在疏通治理好天下的洪水之后,曾经确立了九州,并在此基础上,还具体规定了各州政府根据本州实际的物产情况应向“万国之中”缴纳的贡物。这段文字表述的就是青州要上贡的贡品,其中最重要的物产便是盐。从这些史籍中,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关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和史料,的确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文章图片5

随后的历史就非常清晰了,在夙沙氏部落发现了煮海为盐后,胶州半岛的海盐就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物产,并由此引发了后来一幕幕的盐事传奇,得鱼盐之利的齐桓公才在管仲的辅佐下成就了一代霸业。

盐,不仅能使食物的味道厚重鲜美,更重要的是它还能给劳动者以力量,是生命之所必需。所以,盐从发现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将成为人类世界食物的主宰。而掌握了盐,也就意味着掌控了生民们的生活及命运。

所以,今天的我们也完全可以合理推断,夙沙氏发现了盐之后,正因为占据了这珍贵的民生资源,便骄傲自满起来,头脑也逐渐膨胀,并有意无意地开始藐视神农炎帝的中央权威。于是,关乎盐权的争夺自此上演,以至于在以后的数千年里再也没有停止过。

很显然,因为夙沙氏的骄狂,最后被自己的部属和人民群众杀掉。自此,所有部落大权,包括他所发明的煮海为盐,最终也归为神农氏部落统一掌控。

但是,在此后的数千年间,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主导的故事并没有停歇,一代代地煮制着中国的历史,并一直贯穿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5、古陶罐里隐含的文明密码

不管是民间传说也好,还是古典的文献记载也罢,它们毕竟都是后世之人所编撰的,或者是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的,由于上古之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信息的流失和人为添加,故此,我们无法从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中证实历史的真伪。这就需要从考古的实证中寻找信史支撑。显然,考古给出了答案。从今天的考古发掘成果中,我们就能近距离体察到上古盐事的历史遗迹——

这个遗迹就是位于渤海南岸、山东寿光的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2003年,很偶然的一次文保行动,考古学家们在位于山东寿光的双王城水库的“南水北调”建设工地上发现了一处古代的盐业遗址。随后的2008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专项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两处商代至西周时期的制盐作坊遗址,其中还有多个卤水坑井、蒸发池、蓄水坑及两个煮盐用的大型灶台,并有数十件制盐工具盔形器物。

考古发掘报告显示,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好,都令人惊叹。尤为令专家们惊叹的是,他们在该盐业遗址中发掘出的商朝时期的器物。这一发现,有力地说明了该地区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是重要的制盐场,这比史籍中所记载的齐国管仲在任时所组织的国家制盐场,至少要提前了数百年,甚至千年。

据参与发掘的专家测算,如此大规模的煮盐场,面积这么大的盐灶,每次开锅煮盐,至少能煮一千多斤盐。而像这样的盐灶,在目前现有的发掘中,大约有近百个。按此计算,仅此一处,每年至少能生产五万多斤盐。

在那样一个久远的年代,这显然不是一个小作坊就可以实现的民间行动。在它的背后,显然是一个更强大的,如诸侯甚或是一个政权王朝般的力量,才可以组织得起如此的大规模煮盐行动。能够在商朝时组织这么规范化的大规模煮盐作业,它充分说明,此地的煮盐轨迹,显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应该还存在一个更久远的煮盐历史。

据此,我们也足可以推断,上文中所提及的那些久远的制盐传说确实并非都是空穴来风式的民间杜撰,他们和考古报告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互证闭环。

文章图片7

值得注意的是,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是“盔形陶罐”,这种陶罐有一个最大特征就是罐壁比较稀薄。根据考古专家对这批陶罐的研究表明,古代制盐往往需要打碎陶罐来取出坚硬的盐饼,就如同今天的我们在制作各类工艺品时,需要打开模具才能取出器物一样,上古的先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取出熬制好的成品盐。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猜想,在新石器时代的陶罐文明时期,我们的先民所制造的这些盆盆罐罐等器物,他们最本初的动机,不是要把这些器物当做艺术品来使用,而是为了一个极其朴素的实用目的——要么用来存放食物:要么加工煮制食物;要么煮制海盐。

每一个古老文明的产生和发祥都不是无缘无故凭空而来的,它背后一定有其生命的文明密钥。所以,以此来推想,发源于此地的那些早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的诸多陶罐,是否也有同样的功用?同时,齐鲁大地之所以能够发祥出诸多的上古文明,在它们的背后,是否也隐含着一种共同的盐的力量?

在这一系列的史前文明的发祥进程中,是否都有一粒盐的影子,在缓缓推动着古老文明的发源、衍生和进化?至于盐在后世的齐鲁大地上上演了怎样的故事,并如何一代代影响了中国的文明格局,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中一一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