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如果从这个视角,可以把名字里的故事归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个学习任务群。第四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所学的策略是预测,课文内容都是童话故事。这看起来和口语交际教学好像没有什么关联。教学时借用阅读策略预测做搭桥。课堂当中做了三次预测:第一次教师猜猜班级孩子名字里的含义;第二次学生来猜一猜教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第三次同学们在交流自己名字的故事前,同桌互相猜一猜。孩子们非常有兴趣,不仅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也让孩子们学得有趣、有动力。口语交际课非常讲究前阅读。课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名字的故事,还去读一读其他感兴趣的人的名字。在这样的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再到课堂当中来交流,就会非常的有效,对话中中产生的信息也会更加的丰富。二基于文化立场。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文化如何让孩子看见,怎么样渗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呢?文化是不好直接给的,文化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的。要基于孩子学习的规律来看见文化现象。这堂课当中怎么看见呢?教师从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姓氏文化开始,慢慢走向不太了解的“字、辈、家族、家谱”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些疑问不用在课堂上一一解答,可以开放,让孩子课后进一步了解。因为有了文化的渗透,课堂中就有了更多的信息产生。教师用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来进行口语的训练。孩子们在训练当中有说、有听,还有自己的感受。整体体现了设计上层层推入,在实现目标上和课堂的实施上又层层递减。教师的想法,孩子的思维是走向深刻的,走向深度的。而课堂上的交流、实施又是轻轻的,越来越淡,越来越轻的。三真实情境转换。课前采访了自己的家人,与家人进行对话,这就是真实的情境,本身也是口语交际。课中,老师和学生都说自己的名字,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又是一个大情境。课后,孩子们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聊这个话题,把自己整个大家族的名字的故事讲出来,制作非常有意义的声音名片。课堂是有限的,但是这个情境是开放的,是全域的。  (我们中国汉字就是有这样的文化,看到字就能猜到含义。同学们还介绍了名字的来历。)4.同桌猜对方名字的信息,在跟对方说说自己名字的故事。 5.分享并评价。(他讲得怎么样?你有什么要提问的?) 小结:交流的时候要有礼貌地回应,这样就会讲得更清楚了。1.姓名里面是有文化的,我们班上有很多姓王的同学,但是很多人就是分不清“王和黄”,小王同学你可以怎么介绍自己的姓呢? 2.教师出示一年级学习的姓氏歌,“三横王”“草头黄”,大家读一读。 4.说到名字里的文化,老师的名字里就藏着一个秘密。 继续出示教师的家谱,如果是小李的家谱,就是李氏家谱。 小结:中国人的名字里有这么多文化,如果在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加入这些信息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