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即科普 | 这几种惯性思维都容易引发抑郁

 瑞即心理咨询 2022-11-21 发布于广东

当我们听到一个人患有抑郁的时候,首先可能会揣测TA是否比较敏感脆弱,想问题比较消极又或是性格自卑等。

这些揣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合理的,引起抑郁的成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抑郁情绪和不良的思维模式之间有很大的关联。

不良的思维模式会不断地消耗内心心理能量,产生抑郁和痛苦。

今天小瑞整理了6种不良的思维模式,帮助大家识别和摆脱认知的牢笼,及时调整。

自我否定

有这种惯性思维的人,内心独白通常是:

“我不行。”

这是内心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先默认自己做不到,如果真的失败了,心理落差也会比较小。

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长期如此,会让我们的决策态度、情感判断等都被引导至自我否定的方向。

「我不行」就真的成为了最后的结果,也会导致内心的无力感,产生忧郁。

灾难化思维

灾难化思维容易使个体放大消极思维和夸大事件威胁,造成与现实不相符的过度担忧。

持续性的思维失控、对设想的事情过度担忧就容易发展成焦虑障碍

  • 过高夸大事件威胁;

  • 过低评估自己应对能力;

一方面,这种思维会使个体失去在现实中战胜挫折的行动力;另一方面来看,灾难化思维会导致情绪上的过度抑郁。

内摄

内摄的思维模式会让人将指责、贬低与评判内化于自身,认为自己就是别人说的那般不堪。

可能我真的就像TA们说的那样糟糕吧。

这种抑郁性的认知隐蔽、缓慢而持久地浸润于内摄型思维的人身上,极大地削弱了TA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

绝对化思维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或者外部世界的评价非黑即白,就很容易受挫。

这种认知上的极端也容易带来极端的情绪化,因为一件坏事的发生,就可能完全颠覆一个人的认知,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他们用不恰当的方式应对这些问题。

自动过滤

大多抑郁患者在接受信息时都会选择自动的「心理过滤」,即过滤掉积极信息,着眼于消息细节

比如,在工作满意度反馈表中,虽然大部分都是很不错的评分,只有个别几项评分较低,但TA们可能会着眼于低分的项目,从而认定自己没有很好的完成工作,继而陷入情绪低谷。

我的视角里最显眼的

永远是批评与不足

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会有积极的体验,有些人则不是。就像拥挤的交通,有些人会将次看做是听歌放空的好机会;有些人则气愤坐不到位置。

这些都在于你如何评估和假设这些情境。

反刍思维

  • “TA刚刚那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 “我刚刚为什么要这么说?”

  • “我刚才也丢脸了吧!”

  • “为什么我这么笨,脸上痘印也好难看!”

在遇到问题或是不良情绪,我们可能就会陷入到「思维的漩涡」当中。

这种思维漩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反刍思维」,即反复去思考某件事,很少将注意力放在解决方法上,结果导致情绪愈发消极。

看到这,如果你感觉自己或多或少也有以上的这些思维,那你需要格外的注意了。

这些不良的思维带来偶尔的负面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但长期如此,一旦现实危机靠近,就很容易使我们陷入抑郁情绪里,患抑郁症的风险也会上升。

抑郁,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察觉自己身上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舒缓身心,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才想着调整自己。

对自己好点!

也对自己的脑子好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