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企财务大乱局-降本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

 左岸金戈财税 2022-11-21 发布于广东

    民企财务大乱局-降本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

和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借着经济、政策、人口等红利野蛮生长不同,当下各行业“内卷”的形势下,民营企业老板开始开始重视企业管理,但是他们理念中的企业管理,是建立在过去野蛮生长下的“野心优雅”式的管理。

所谓“野心优雅””式的管理,也就是管理的核心还是野蛮生长方式下的理念,只是在披上了优雅的外衣,这些外衣包括不限于西方的KPI、OKR绩效管理工具,以及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比如阿米巴经营方式。

我们知道管理不能“照猫画虎”,就算画的像那也是纸老虎。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如果不进行自我革命,不对在过往各种红利下累积的财富下进行彻底思考,很可能把外在的红利当成个人管理经验,把历史发展当成个人成功,那么管理者学再多的管理学也只是徒劳。

以降本增效来说,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下开展降本增效,而不只是以面对供应链的自身强势地位,或以面对员工的强权地位来进行降本。

一、当降本只是砍价,那只是成本转嫁。

对于降本很多人认为就是砍价,就如小李飞刀一样,刀无虚发,刀刀要了供应商的命。其实很多时候采购降价,主要靠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如果企业占据强势地位,那么谈判筹码大,供应商愿意挨刀的意愿也就强烈。

因此很多企业主要从采购降价出发,甚至不少企业为了考核采购部降价设定“年降价”类指标。如果按照有的企业年降价5-10%,每年按照这个比例,甚至逐年加码,那么是不是某一天可以实现“零成本”?很显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老板们总认为供应商可以降本,而采购人员认为没有降本的空间了。

因为老板以其个人经验,一方面无法了解供应商真实成本,另一方面采购最容易发生舞弊,舞弊直接导致公司需要承担这部分采购成本。所以只有通过降本指标不断给采购员施加压力,让采购成本透明化,让采购灰色地带被显现出来。

所以,老板们面对采购降本,一是采购岗位安排自己人担任,让舞弊无法发生;一是通过不断给采购人设定考核指标,让采购人员尽可能不去吃回扣。

首先,把采购岗位让“自己人”担任,能否达到降本的效果?

彼得德鲁克说过:“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也就是,老板把其认为的重要岗位安排“自己人”,其只能正确的方式做事,按照采购的目的来说,能够按期按质将材料采购回来就不错了。而要做正确的事,则在按期按质完成采购事项基础上,实现降本的目的可能是老板的“自己人”无法胜任的。更直白来说,采购岗位安排“自己人”,基于信任,只能说大概率上不会吃回扣,但是如果专业能力不胜任,站在企业整体降本来说,也是另外一种“回扣”。

采购人员如果是老板的“自己人”,你时常会发现他们会以老板的视角看问题,当然相比较其他员工来说,责任心是很强,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给别人带来压迫感。作为采购员他们只是强调我是老板的亲戚,所以我一切都必须为老板考虑,而没有基于企业现有市场地位,采购能力进行采购作业。

与供应商沟通,时常给人的语气,似乎在说:“爱卖不卖,不卖滚蛋,大把的供应商有的卖”。这与老板挂在骂员工“爱干不干,不干滚蛋,大把人抢着干”的语气何其相似。因此很多时候,“自己人”这种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直接把供应商堵死,更别说开发供应商了。这种语气和做事方式背后,体现的是企业对于降本,还停留在通过企业现有市场地位等因素,通过把成本转嫁给供应商的方式寻求最低成本。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能建立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如果后续企业市场地位发生变化,整体行业发展遇到阻力,那么企业就无法基于行业本身带来的优势,利用“转嫁”的方式实现降本增效。

要知道采购的最终目的是,将采购按期按质交付给生产,最后生产能够实现交期、产能、品质、成本最优化。如果忘掉了生产的最终目的(实现交期、产能、品质、成本最优化),最终“自己人”只会坑自己人。

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内在的降本增效能力,而不是把行业或者外部经济赋予的能力当成企业自己的能力(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容易陷入这种状况中)。就像很多人会把公司的能力当成个人的能力(比如张三是某某五百强企业的财务,然后陶醉在想象中的五百强企业财务能力中),把平台赋予的能量当成个人的能量(比如李四是国企财务融资岗,把国企本身具有的融资能力,当成是个人融资能量和融资能力),丧失了自我核心能力的养成,最终迷失在自我想象的能力中。

其次,不断给采购人设定考核指标,让采购人员尽可能不去吃回扣是否可行?

在没有现代管理理念的老板认知里,安排自己人能够将采购回扣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老板有时候老板家里也没有这么多“自己人”,于是通过设定各种制度、各种指标,让采购员吃回扣的空间被挤压。

曾在一企业,半年之内换过三个采购负责人,每一个人都是在试用期内(一到二个月内)被老板干掉的。干掉的理由就是各项考核指标未达到老板设定的目标,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降本的目标。

最后一任采购负责人是“活”的时间最长的,第一个月按照老板要求,对某项物料进行降本,达到了老板要求的指标。但老板并没有满意,老板认为既然这么容易降本,那么说明供应商其他物料还存在降本的空间。于是第二个月继续加大力度,很显然成本不是可以无限制下降的,但是采购负责人不想在试用期被干掉,怎么办?这次要求对的其他料降本,采购员学聪明了,和供应商协商好,先提价后降价。

老板也不傻,于是制定一系列考核指标,要求财务每月按照指标对采购负责人进行考核。当时针对采购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考核项目

考核指标

供应商开发

新增合格供应商

供应商账期

供应账期

发票取得率

收据占当期采购金额比

单据齐全性

单据齐全性

核数

报表准确率

对帐

对账准确性和及时性

成本

采购成本下降比例

资金

采购资金使用情况

供应商信息管理

供应商、外协商信息完整性、准确性

库存与采购比

采购与当期消耗考虑

委外加工费与当期生产、收入比

委外加工费变动成本控制

材料采购成本降低

材料成本降低

委外加工费成本降低

加工费成本降低

对于降本,老板和采购人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至于里面水有多深,降本的空间有多大,可能老板和采购员都不清楚。因此老板除了一次次按照表格指标强化对采购人员考核之外,就是让财务部与采购部形成内部制衡,实际上就是“挑起群众斗群众”。

老板认为对于采购部的考核指标,如果没有其他部门介入很可能会落入采购部自说自话的状况。所以必须财务部强化对采购降本的监督,而且当时老板说了“采购降本如果没有形成效果,财务部也要受到牵连,接受相关处罚”。

在这种“牵制”和“处罚”的管理理念下,其实很难将事情做好。比如财务部发现采购吃回扣了,财务部是汇报还是不汇报?汇报给老板,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采购部地位难以撼动,虽然采购和财务部同时接受处理,但最终财务成为背锅侠,一种是老板叫你处理这个事情,以后采购部存在回扣问题,可能都会认为是财务部监督工作内做到位。如果是这样,财务人大概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管理如果是“连坐”和“处罚”,那么只会考验人性,而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多数时候大家都会为了自保,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放弃公司利益。

当企业管理只是一味强调惩罚时,只会把员工逼上“梁山”,管理如果是反人性的,那么一定会遭到反噬。但是民营企业管理者为什么喜欢简单粗暴的“砍”成本方式呢?因为这种方式不需要管理理念,简单直接且短期有效,但是这恰恰如一面镜子,照出来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短视”的 样子。

所以只是不断地以指标给采购施压,材料降本是难以真的实现的。所以采购降本必须以激励方式,引导采购部朝着正向改善出发,设定三个维度的降本目标(必保值、目标值、理想值),针对不同降本结果设定奖励,在公司和部门之间分享。同时让三个维度的降本目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更新设定。就不如减员增效一样,原来某工序需要三个人,现在通过精益生产改为2个人,如果不对现有岗位2人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很可能剩下的2人有抵触情绪,如果将减员增效的收益对剩下岗位人员进行分享,则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但是为什么实务中,都不会将减员增效带来的收益给予员工激励呢?很多时候,也就是管理者挂在嘴边的话“爱干不干,不干滚蛋,三条腿的蛤蟆少见,两条腿的人是太多了”,透露出管理者对于降本思维,还是停留在野蛮生长的时期。

但是我们要知道,降本如果只是砍价,不断砍价,那只是成本转移而已,企业的成本低了,供应商的成本就高了,或者说供应商将成本转嫁到其他地方(如产品质量、后续服务等等)。

二、基于产业链的降本,才能降本增效。

如果降本只是砍价,一则会陷入成本转嫁给供应商了,但是供应商也会通过其他途径转嫁回来。二则会导致成本降低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问题,也就是采购成本降下来,但是后续产品质量成本,付款账期缩短资金时间增加等问题,也就是最终成本在采购材料金额降低,而在其他地方增加。

因此降本必须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来思考,产业链的角度分为内部产业链和外部产业链,外部产业链也就是供销双方进行成本考虑,基于客户需求设定目标成本;基于综合成本(采购金额、账期、质量、售后服务、交付速度等选择供应商。内部产业链也就是从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仓储多环节进行成本考虑。

基于产业链的降本逻辑如下图所示:

所谓基于产业链的降本,也就是成本不是“砍”的理念,而是在客户与供应商外部产业链基础上,基于目标成本的设定,进行内部管理优化,制定各部门成本改善和降本空间。

很多时候,企业降本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降本而降本。成本是为了获得一定利益的代价,如果一味的砍各部门成本,没有建立目标成本下的降本,很可能会出现降本却出现降利润的现象。

比如很多企业的成本其实在研发设计阶段就已经定型了,后续采购、生产等阶段的降本是无法触及根本的。但是很多时候,研发阶段降本并没有形成内部产业链的沟通衔接,就如同业务招待费费,在招待前菜单是研发部一个部门制定的,其他部门没有参与,业务招待发生后,叫其他部门进行降本,很显然是不现实的。

同时基于产业链的降本,一定要各部门协同合作,而不能成为某个部门的事情。实务中很多企业把降本当成财务部门的事情,传统财务只是被动接收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的一个岗位,就算“业财融合”下,财务也无法对业务完全了解,财务更多只是利用财务管理工具介入业务部门。

但是我们知道,所谓协同配合写出来容易,说出来大家都会,具体落实可能需要一定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将本企业各部门降本项目,以关联奖惩建立关系。

关联部门

研发部

奖惩关联

采购部

研发降本与采购部门关联点

研发奖惩附带采购部

生产部

研发降本与生产部门关联点

研发奖惩附带采购部

销售部

研发降本与销售部门关联点

研发奖惩附带采购部

财务部

研发降本与财务部门关联点

研发奖惩附带采购部

其他

研发降本与其他部门关联点

研发奖惩附带采购部

以钢材加工降本为例,如果需要提高成材率:1、规范加热炉操作,减少氧化烧损;2、规范轧制操作,减少生产事故,减少轧废甩废(不轧制低温钢,解决堆钢现象);3、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减少设备事故率。那么降本也需要从这些方面下手,钢材加工中心的奖惩,也与设备科、轧制操作、加热炉操作关联,这几个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利益联盟才能将降本落到实处。

基于基于产业链的降本相关内容较多,此文篇幅所限就不过多阐述。每个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降本意识,建立提升企业管理,构建良性降本措施,最终实现降本增效,降本增收的目的。

理论上来说基于价值链的降本是最能触及降本核心的,但是为什么企业不这么做(不愿意或不想)呢?因为基于价值链的降本,需要提升企业管理能力,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且短期内可能不应当立马见效。而砍采购成本,砍报销,砍员工相关的费用则相对简单很多,很可能是“谈笑间,成本灰飞烟灭”。这恰恰也说明了,企业如何降本反映了企业管理是什么样子,所以降本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

民企财务大乱局系列:

1.民企财务大乱局--长亏不倒的秘密

2.民企财务大乱局--民企运作的面子、骨子、里子

3.民企财务大乱局-成本费用控制的黑洞

4.民企财务大乱局-消失的利润可能不在成本里

5.民企财务大乱局--“与狼共舞”还是“与乱共舞”

6.民企财务大乱局-控制的迷思

7.民企财务大乱局-费用管控的虚实之间

8.民企财务大乱局--当对外报价变成内部讨价还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