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低血糖、虚脱、休克及结核病、肝病、黄疸等所致的以自汗、盗汗为主要表现者,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对“汗”早有认识,《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为液,心为汗。”指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做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元·朱震亨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汗证》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指出自汗重在补气,盗汗重在补阴。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对血瘀导致汗证的治疗做了补充。 辩证论治 1.肺卫不固 临床表现: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玉屏风散。 本方由防风、黄芪、白术组成。若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 2.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本方由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组成。若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阴虚及气,气阴两伤,去黄连、黄芩、黄柏,加太子参、玄参;虚烦不眠,加阿胶、莲子心、肉桂。 3.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睡则汗出,醒则自止,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疲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补养心血。代表方:归脾汤。 本方由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组成。若心悸甚者,加龙骨、琥珀粉、朱砂;不寐,加柏子仁、合欢皮;气虚者,加生黄芪、浮小麦。 4.邪热郁蒸 临床表现:蒸蒸汗出,汗黏,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本方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组成。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者,可改用四妙丸;若胃火上攻,头部蒸蒸汗出者,可用竹叶石膏汤。 病因病机 汗证的病因主要有体虚久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 1.体虚久病素体不强,或劳欲太过,或久病耗伤气血阴阳,均可使营卫不足。若营阴不足,阴虚生内热,则逼津外泄,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夜寐盗汗。若卫气不足,腠理不固,则津液外泄,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这是由于劳则耗气,卫气益损之故。若营卫不足,阴阳失调,还可使营卫失和,腠理不密,而致汗泄失常,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也可表现为半身或局部汗出。 2.情志失调若情志不舒,肝郁化火,邪热郁蒸,迫津外泄,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腋下、阴部汗出,甚或衣服黄染。若思虑太过,耗伤心血,阴血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而致汗出,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盗汗或自汗。 3.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酿湿成热,湿热内蕴,迫津外泄,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蒸蒸汗出、头面部汗出较甚、食后尤显。总之,本病总的病机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病变脏腑涉及肝、心、脾、胃、肺、肾。病理性质属虚者为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因肝火、湿热等邪热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日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夹之证等。 汗证病因病机演变图 辩治备要 (一)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别阴阳虚实。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然实证也或有之;盗汗多属阴虚内热,然气虚、阳虚、湿热也或有之。 1.辨自汗、盗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为盗汗。 2.辨伴随症状动辄汗出、气短、平时易患感冒多属肺卫气虚。汗出伴有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多属营卫不和。盗汗伴有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干多属阴虚火旺。自汗或者盗汗伴有心悸失眠、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多属心血不足;伴有脘腹胀闷、大便燥结或口苦、烦躁多属湿热肝火。 3.辨汗出部位头面汗出,食后尤甚,手足汗出,多为湿热蕴蒸;腋下、阴部汗出,多属肝经有热;半身或局部汗出,为营卫不和;心胸部汗出,多为心脾两虚、心血不足;遍身汗出,鼻尖尤甚,多为肺气不足。 (二)治法方药 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丹溪心法》中也有单用桑叶止汗的记载。 临证要点 1.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也可作为虚劳、痨瘵、失血、妇人产后血虚等病证中的一个常见症状出现,在辨证论治时要加以区别。而对于后者的治疗,在止汗的同时更应侧重于原发病的控制。 2.自汗多属气虚,盗汗多属阴虚,但亦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者。 因此,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临床亦有由郁火、湿热、瘀血等导致的汗证,故清泻郁火、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等法亦渐受重视。 预防调护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烦劳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是预防汗证的重要措施。 在护理方面。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擦拭。出汗较多者,应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清洁。由热邪而引起的汗证,应按发热患者观察和护理。 小结 不因天暑、衣厚、劳作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出汗,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汗证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鉴别。脱汗发生于疾病危重之时,大汗淋漓,肢厥脉微;战汗发生于热病过程中,先战栗,后汗出,为正邪交争之象。汗证以属虚者为多,自汗多由气虚不固,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热化湿是治疗汗证的主要方法,可在辨证处方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品,以提高疗效。 名医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英教授认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自汗多属气虚、阳虚,乃为一般所见,临床切不可拘泥。盗汗、自汗亦有郁火、湿热、瘀血多端,需仔细辨证。郁火者,当清解郁热,方用加味逍遥散;湿热者,当清热燥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四妙散;瘀血者,当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且可适当有机配伍,佐以敛涩止汗之品,才能取得预期疗效。 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认为,汗证的基本病机包括:热邪郁蒸,津液外泄;阴阳失衡,津液被扰;营卫不和,卫外失司。汗证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辨虚实、辨寒热。肺卫不固型常用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营卫不和型用桂枝汤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益气固表;汗出多,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汗出伴失眠,加炒酸枣仁、夜交藤。阴虚火旺型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汗出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耳鸣,多用白蒺藜、菊花、枸杞子等。热毒郁蒸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热势明显者,加石膏,便秘者,加全瓜蒌、决明子等。 |
|